棉船斑斓的江洲散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7:24

棉船斑斓的江洲散文

三月的彭泽棉船是金色的海洋,铺天盖地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温暖下欣然开放,一望无边的金色,与蓝天接壤,与江水相连,与春光晖映。春的季节,美到极致的江洲,吸引了无数游客踏春而至。

春光里的长江,微风轻拂着绿水卷起层层波澜,淡淡的薄雾,朦胧了对岸的江北,朦胧了远去的货轮,给美丽的江洲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初登轮渡,江水颠起横行的渡船,人也随之起伏。跃立船头,任江风扑面,心,随着起伏的波浪澎湃激动。凭栏举目,形色各异的船只划破平静的江面掀起层层波浪,在阳光下泛起朵朵耀眼的粼光。侧目炮台山,雄狮般地扼据在长江南岸,日夜守护,保卫着往返船只的平安。

渐近,前方的江洲犹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平躺在长江*,硬生生地将长江之水南北一分为二,绕过江洲,在炮台山前合二为一,气势汹汹地向东奔去。

登上江洲的堤岸,眼前一片开阔。青葱的麦苗,犹似热情的江洲人为迎接远方的游客,在春天里刻意铺下的一方绿茵毯。

崭新的春色,翠绿的麦苗,引得游客不顾一切地飞身扑向麦田。爱美的女游客更是迫不及待地溶入自然,在绿茵里展弄风姿,诱得过往游人驻目欣赏。

远处,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昂首怒放。徐徐江风轻拂着油菜花,涌动起层层金浪,不时散发出阵阵芳香,诱得游人闻之欲醉,心生向往。

或是心怡花海已久,或是花香诱人,如此美丽的油莱花就在眼前,兴奋的游客个个伸出双臂,奔向油菜花的怀抱。情感丰富的女游客,更是恨不能化着彩蝶,腋生双翅,在花海上起舞,在春光下翻飞。

身陷花海,看眼前金浪涌涌,听蜂儿喃喃自语,如痴如醉。仿佛面前的花海是一匹黄绿相间的彩缎,在春姑娘的精心编织下,披在长江中间这块宝岛上。

美丽的江洲,迷人的花海,引得无数游客为之倾情。

观赏间,不时有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人们。不少聪慧的女子,一展婀娜的身姿,喜欢一袭青纱,在金色的花海里翩翩起舞,惹得肩上粉色的纱巾随之飘扬。

花艳姻娇。只一瞥,醉了眼;心生念,醉了人!在奢华的景色中沉醉,沾一身花瓣数朵朵花雨,惹一身花香惬意温存。

细心的游客站在花海里,向南张望,会发现这满江洲的油菜花,极象是精明的棉船人用巧手织就的黄绫,为招引游客,乘春光暖日,家家户户从阁楼里取出来,站在门口迎风抖开,黄绫从门前沿堤自上而下滑落成一片,形成一股巨大的金潮,越过陌阡,翻过沟渠,溢过柳林,一直向前涌去,铺就一方江洲奇景,绣出一处人间奇境。

累了,游客还可以到柳林里小憩,顺手扯一把少见的马兰菜,随意摘一束野生的篱篙,带回家做成美食与亲朋好友们分享。

乘兴,也可以到江边走走,欣赏春江碧水的优美景色,观看江风吹过沙滩,河沙起伏的柔美色调,感受棉船花海别样风貌。

秀美的棉船江洲,光彩照水,波浪惊沸,花海奇秀独特,气势磅礴。江水夹洲而流,滔滔东去,江岸长堤绿柳,江中船舟笛鸣,无限风光。

没有山峦遮挡,不依梯田层次映衬,没有野花争芳,以一色金黄胜却百花万紫千红。

三月的棉船,美丽的江洲,花海香了春风,醉了游人,留下了美梦……

拓展阅读

1、《王安石·泊》原注解与赏析

京口 瓜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时施行*、经济*,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章都擅长。有诗集传世。京口:今苏镇。瓜:古渡口,在长北岸,与京口隔相望。钟山:紫金山,在今苏南京市。

入选理由

一个“绿”字的锤炼已经千古传扬。

诗词赏析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从宁(今苏南京)出发,第二次拜相进京,路过瓜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七绝。

诗歌主要是即景抒情,抒发了希望早日归田的情感。显然,作者已经感受到了*问题的复杂而棘手,第一次施行*的风风火火已引起了他的反思,不再有当年舍我其谁的豪情和自信了。

最有名的是诗歌的后一联,尤其是“春风”一句。诗人讲求的炼字写作在此表现得最为典型,可以说“绿”字的运用充分说明了字斟句酌的重要性。据说王安石在写作此诗时曾使用过很多字,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活力,还写出了它的神奇,一个字竟然表现出了阔大的景象,整个南的春图画卷全出来了。先前作者曾用过“到”、“入”、“满”等字,都因觉得不好而删去,最后才选定了“绿”字,可见要写一首好诗的确是不易之事。

2、《母亲的手》管大赏析

乙未年是母亲的本命年。春节搀扶母亲攀登楼梯,母亲凸显骨感的手触醒了我休眠多年的神经,稍不留神母亲已到耄耋高龄。陪伴母亲慢慢地向上走,过去的时光和着往事像浪花不停地拍打着心扉,勤劳善良的年轻时候的母亲频频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我的童年时光,偏僻贫穷的鲁西北农村是我的故乡。那是个饥肠辘辘的年代,一年到头粮食不够吃,多数家庭吃菜吃糠还要靠吃救济粮。那时候能填饱肚子不挨饿就很不错,解决缺粮问题是件最最重要的事。母亲带着哥和我在农村生活,受的那个累吃的那个苦像黑夜里天空上的繁星,多得数也数不清。土地贫瘠产量低,为多收一点粮食好糊口,辛勤耕作成了别无他择的唯一出路。于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母亲多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田间地头到处是母亲挥汗劳动的场景,阡陌街巷多是母亲来去匆匆的身影。抢秋夺麦是最累的时候,父亲在外工作,哥体弱我年幼,家里没有帮手,所有的重担都落在母亲略显单薄的肩上。经常累得疲惫不堪,每次下地回家需要恢复一段时间,才能做饭吃饭。有时邻居家已响起刷锅洗碗的声响,我家的烟囱才升起缕缕炊烟。那时劳动一天挣几个工分,到年底才结算。愁钱,更像一座难于逾越的高山,横在了母亲的面前。有时母亲被愁得欲哭无泪、欲说无言。但根植母亲心里天无绝人之路要好好活下去的坚定信念,支撑、鼓励母亲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要强要好不服输是母亲的秉性。为了生活,母亲像上足了劲的钟表,整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母亲的手饱经了风霜,正是这双手擎起了家的天,使日子有了盼头充满希望。

家里井井有条、穿衣得体干净是母亲生活的信条。为解决全家的穿,母亲亲手种花,纺线织布,裁衣缝衫。时过数十年,往事如烟,但母亲纺线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有一年寒冬的夜晚,天下着小雪,北风吹得窗户纸呼哒呼哒不停地响,生不起煤炉只烧土炕的屋里冷冷的。晚饭后我被早早地安顿进了被窝,母亲却坐在炕头“ 吱嗡嗡、吱嗡嗡”纺起了线。开始我睡不着,一会歪头凝视母亲纺线,一会翘首欣赏墙上母亲纺线的投影。只见母亲右手有规律地摇着纺车,左手拿着絮有节奏地伸展。投影一动一动,像是在舞蹈,又像是指挥唱歌。纺车不停地旋转,絮一点一点地被纺成又长又细的纱线,又慢慢地缠成线穗。母亲利落美好的形象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纺线的声音像催眠曲,伴我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纺,我央求母亲早点休息明天再纺。母亲却道:再纺会儿,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不知时间过了多久,我又睡醒一觉,母亲还在纺着,可窗台上的油灯捻上已结了个大大的灯花,懒洋洋的灯火啪嗒啪嗒吃力地往上爬一下,又向下滑一下,已经远不如从前那样亮了。朦胧中听到窗外的风声更大了,公鸡已经开始叫明了。炕头上起初的一堆絮没了,变成了一箩筐的细纱线。尽管农田里的活那么累,尽管家里的事那么多,母亲要强要好的天性,成了生活不竭的动力。靠双手不仅解决了全家的吃和穿,还在我儿时穿的鞋上刺上虎头,衣衫上绣着花瓣。母亲年轻时勤劳加灵巧的双手,把单调贫乏的生活打扮。如今母亲年逾八旬,手虽有些微颤亦不如从前那样灵巧,但还是闲不住,动动这擦擦那,把家什摆放得井井有条,把家里拾掇得干干净净。

母亲的心慈,母亲的手“软”。母亲的手捧出的是无私的爱,传递的是淳朴的情。我的记忆中寻觅不到*的踪影,母亲用感化和包容教导我成长。有一次天色已晚,别人家的烟囱已升起袅袅的炊烟,母亲忙农活还没有回家,自己就试着做饭,烧啊烧,时间不短了就不见开锅。正在纳闷,箅子被烤焦的味道从锅盖下冒了出来,原来忘记往锅里加水了。掀开锅盖一看,锅底已经被烧得发红。正当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时,母亲踏进了厨房,见状顿时着了急,当问清原委后高举的手又慢慢地放了下来。“没事,以后注意点!”语气里带着埋怨也含着鼓励。还有一次是抠粘在糖罐壁上的糖吃,不小心弄坏了糖罐。自己琢磨着糖罐是家里比较好的器皿,母亲知道肯定心疼,这一回*要是板上钉钉了。母亲回家后自己主动如实坦白了弄坏糖罐的经过,母亲听后手连举都没举,只是瞪了我一眼。我不晓得母亲当时怎么想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是多么的开明。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哥和我,还亲手喂养大两个孙子。如今虽如此高龄,还时常扶摸着玄孙的头、拉着玄孙的手,嘘寒问暖。

我孩提时母亲的手有力又温暖,现在母亲的手少了柔性多了骨感。刚学步时伸着双手急盼母亲领,离开手后很少主动牵母亲的手。很多时候是朋友握手、夫妻牵手,都为了前面的路好走。顾不上牵母亲(父亲)的手,许多人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要提醒的是,别忘了自己年幼的时候,更别忘了自己也有老的时候。

漫漫人生路,需要手牵手。当父母年老得像孩童需要搀扶的时候,做儿女的你是伸手还是袖手?

3、梦里最忆兰

位于浙省兰溪市境内。又名瀫(hú)水、兰溪,由衢、婺两水汇合于兰荫山下,再由南向北流经兰溪市区,直至建德梅城,全长46公里,市境内长22.5公里,为钱塘最大支流的一段。

唐代诗人戴叔伦,官至容州刺史,在其《兰溪棹歌》中如此描述雨后的兰美妙夜色: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人将兰溪夜色描绘得如此景境清幽,令人陶醉和神往。正因如此,历史上在两宋时期,兰溪被誉为“天下南”。风流皇帝明正德皇帝更于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御题“兰荫深处”四字在兰荫山麓,又平添了兰水绕山山望水的妩媚和幽静。

兰溪古城依山傍水。东依大云山,西临兰,略呈半月形。旧有四门:东谓安政门,南叫明德门,西为清波门,北称拱宸门。因历遭战祸,年久失修,古城城墙已大部毁圮。现在沿尚存的600余米城墙为明正德七年(1512)重筑。现有西门城楼,于1995年重建。主楼2层,依而立,气势雄伟,为千年古城、滔滔兰传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兰溪县城因兰而名,也是我故乡的县城。依三汇合之天然地理环境,古朴的小城如今在三六岸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伫立岸,听风雨,坠入滚滚水一去不返;环顾四周岸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似曾相识又未曾相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兰溪县城一中度过了三年高中求学生涯。那是一段难以忘却的青葱岁月。当年大部分从农村上来能到县城一中读书的学子,家境都差不多,生活贫寒却又内心富足。兰溪县城是我们大部分人到过的最大的城市。延安路两旁的建筑虽然破旧但比农村的高大,街道虽然不是很干净却十分宽敞。横亘在兰东西两岸的兰大桥,是那么地霸气和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小时候在兰支流---梅溪长大,也知道梅溪溪滩的水最终会流到兰,来到兰溪县城之后,看到宽广的面滔滔水时,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如此地“井底之蛙”。

周末之余,或一人或邀上两三个同窗好友,从一中后山*,从通往大云山顶的小径,蜿蜒攀爬到大云山之颠,俯瞰县城,远眺水。习习微风中,或感慨,或追逐嬉戏,或高歌,或粪土当年万户侯。

沿着大云山正路而下,依山而建的`楼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早上下山,常会碰到穿着睡衣的男女,手中拿着各色马桶或痰盂,行色匆匆地忙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只有在农村田野里才会有的气味,浓郁而不失生活本质。这一带,记得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桃花坞,因为在附近没找到太多的桃花,就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叫这么好听的名字。

高二的时候,读到唐伯虎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最后两句最有名: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于是在一段时间,常常翻越大云山到桃花坞一带,寻访桃花庵,拜访桃花仙。到后来才知道,风流才子唐伯虎笔下的桃花坞竟在苏州。

沿着大云山,顺着桃花坞,一路穿堂越巷。但见两边或多或少明清时代半旧不新驳可见的古建筑,街边市集林立,贩夫走卒,鸡鸭鱼肉,瓜果蔬菜,各色人等,好一番热闹的《清明上河图》。

兰溪方言属于南部吴语婺州片,大多数话因为在韵母上收声比较快,因此兰溪话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兰溪女人说话,一颦一笑,生动有趣,慢则细声软语,快则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耳接不暇,竟似兰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闲庭信步间,兰赫然在眼前。两岸石阶埠头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濯衣洗物,她们或专注或偶尔与旁人闲谈细聊,家长里短,好不热闹。

再越而望,中背(中公园)赫然在中。中背,在兰中,为婺、衢两汇合冲积而成。四周环水,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800米,占地面积约1100亩,呈琵琶状。经悦济浮桥或兰大桥支桥均可入园。宋时为西市,县尉柳叙筑“柳氏大院”于此,曾作《柳氏大园八咏》。置身小岛,环顾四周,波光掩映,烟柳迷离;漫步中,曲径通幽,山水楼桥,景致雅丽。

立于岛内,仰望兰大桥,桥巍峨,水汹涌。再见时,桥依旧,水如初,这一刻,尽然已过廿七八载。曾经的少年,已然早生华发,漂泊异乡,物是人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是而已!

点击查看更多棉船斑斓的江洲散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0074.html

热门阅读

  1. 春节过节的祝福短信
  2.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3. 经典的励志语录
  4. 关于桂花的诗句和花语
  5. 精选父亲节快乐祝福语
  6. 感恩父母的作文3000字
  7. 鼻韵母教学反思范文
  8. 201女生节祝福语:给女生最贴心的祝福
  9. 雅思技巧的心得
  10. 中秋节祝福短信总汇
  11. 服装社会实践报告
  12. 二年级下学期10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13. 高校四进四信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14. 201年春节短信祝福句子
  15. 大学实践报告范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