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原文及译文赏析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前言: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上片写苏轼在妻子王弗灵柩前的**忆旧情景。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暗含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全词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翻香令:词牌名,创于苏轼,因词中有“惜香更把宝钗翻”,故名。《词式》卷二说“全调只有此一词,无别词可较”。
⑷惜香:珍惜麝香、供香。
⑸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⑹重闻:再嗅。
⑺余熏:余留的香味。
⑻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
⑼偷盖:暗暗地盖上。
⑽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
⑾沈水:即沉水、沉香木。
⑿然:“燃”的本字。
⒀氤氲(yīn yūn):弥漫的浓烈的香气。
⒁嫌怕:厌弃而害怕。
⒂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上片,写灵柩前的**忆旧情景。第一句用了主谓语忆旧。忆当年,每天祝福的**的“金炉”暖气犹存,伴读时的“麝煤”已是所剩无几了。第二句用递进句忆旧。忆当年,君“借香”希望香气长留身边。更为可贵的是,用“宝钗”将那残余未尽的香翻动,让它全部燃烧完毕。最后四句用叙述的语言写现实。“重闻”那个地方,“余熏”还存在。“这一番气味”远远超过了从前的**祝福。整个上片饱含着浓烈香气,以象征着苏轼与王弗昔日幸福绵绵。
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第一、二句写感情上的隐私:“背人偷盖”着小蓬山式的香炉,再把沉香木加进去,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这是为了什么,最后几句,从两层意思上作了回答:一是“且图得,氤氲久”;二是“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尽管“嫌怕断头烟”是陈旧习俗,但反映了苏轼对妻子王弗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
全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咏一个妇女焚香,羞怯的希望香气溜得更长久,以象征幸福绵绵。实则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就香炉焚香、今昔对比之景来怀念王弗。“背人偷盖小蓬山”,这一举动,虽极微小,但典型地刻画了苏轼的虔诚专一爱情。“嫌怕断头烟”,不免含有*迷信色彩,但从一个侧面更加强化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
拓展阅读
1、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
【 重要实词 】
1 .略(完全)无阙(同缺,空隙、缺口)处12 .春冬之时(季节)
2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13 则紊(白色的)湍(急流)绿潭
3 .不见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月 14 .回清(清波) 倒影
4 .亭午(正午) 15.飞漱(冲荡)其间
5 .夜分(半夜) 16 .清荣(茂盛)峻茂
6 .水襄(冲上、漫上)陵 17 .良(甚,很) 多趣味
7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 18 .每至(到)晴初霜旦(早晨)
8 .或(有)王命急宜 19 .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9 .朝发白帝(早晨) 20 .属(连接)引(延长) 凄异
10 .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驾)御风 21 .空翻专响(回声)
11 .不以疾(快)也
【 重要虚词 】
春冬之(结构助词,的)时
不以(如,比得上)疾也
【 通假字 】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 词类活用 】
( 1 )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 2 )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同,急流)
( 3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 4 )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 古今异义 】
( 1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 2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
【 特殊句式 】
( 1 )省略句
清荣峻茂【省略主语应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
( 2 )倒装句
1 有时朝发白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有时朝(于)白帝发“】
2 飞漱其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其间飞漱” ] 【 一词多义 】
1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自(如果)非亭午夜分
2 .沿溯阻绝(断,隔断)
绝(极,极高)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消失,停止)
3 .其(这) 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它们,指山峰)间
4 .故(所以)渔者歌曰
并驱如故(原来,从前)
温故(旧知识)而知新
何故(原因、缘故)
【 内容理解 】
1 .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 《 水经注 》 。
2 .本文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西施咏原文及翻译西施咏赏析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傅脂粉:即搽脂敷粉。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3、西施咏原文及翻译西施咏赏析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诗人好象要问一问西施:“当年你在苎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憎恶这种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诗中主要不是评价历史上的西施。
诗的最后两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东施致语。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世间确实有某些品质才能很好的人,周围的人却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际遇一到,被入发现后,周围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效法者有不理解其所以然,只一味学习其所然;不免便成了效颦的东施。
4、西施咏原文及翻译西施咏赏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