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全诗
作者:屈原 年代:春秋战国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拓展阅读
1、《王维·汉江临泛》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像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注〕元方回《瀛奎律髓》题作《汉江临眺》。汉江:即汉水。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九派:九条支流。《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于浔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歌手。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岐王:唐玄宗之弟李范,封为岐王。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的排行。落花时节:本指晚春季节,这里也隐寓有当时的离乱时节和作者与李龟年的流落身世。
【鉴赏导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飘泊到潭洲(今长沙市)。开元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流落此地。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潭洲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此诗虽无直接抒情之语,但在看似平常的写景叙事中寄寓了无限沉痛的今昔之感、沦落之悲,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诗,诗人通过叙写自己和著名乐工李龟年在飘泊中的相逢之事,从两人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境遇中,抒发了国家、社会和个人身世的沧桑之感。
开头两句是追忆过去的繁华和情谊。“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也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聚会的频繁,都暗衬了李龟年在盛会上歌唱的盛况。所以这两句正面写早年相会的情景,又侧写了开元盛世歌舞升平的气象。后两句回写今日相逢。李龟年壮年时期风流得意,声名极盛,作者自己才华出众,满怀济世的抱负,所以与李龟年相识。不料经过安史之乱以后,昔日的强盛和繁华都已云消雨散,两人重逢,都是在飘零无依的暮年。而且又恰是江南好景不长,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时令,又暗喻了唐朝由盛入衰的局面,点明了作者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的心情。诗歌运用了抚今追昔、追忆对比的手法,从自己和乐工李龟年两人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境遇上抒发了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身世的沧桑之感。
【鉴赏要点】
[1]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无名氏·迢迢牵牛星》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系牵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织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塼)。”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4、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原文赏析表达思想情感解读
注释
①李凭,中唐著名乐师。箜篌,弦乐器。有竖式和卧式两种。竖箜篌体曲而长,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李凭所弹的是竖箜篌。《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②吴丝蜀桐:吴地所产的蚕丝和蜀地所产的桐木,是制造乐器的优良材料。此指李凭所弹箜篌的精美。张:弹奏。高秋:深秋九月。
③凝云颓不流:即“响遏行云”之意。颓,下垂貌。
④江娥: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素女:传说为黄帝时的神女。
⑤中国:指京城。
⑥昆山:即昆仑山,古代以产玉闻名。玉碎、凤凰叫,都是形容声音清脆激越。
⑦“芙蓉”句:形容声音幽咽或欢快。芙蓉,即荷花。
⑧十二门:指长安。古长安城四面各有三门,共有十二门。
⑨二十三丝:指箜篌。丝,一作“弦”。竖箜篌有二十三弦。紫皇:道教传说中的最高的*。
⑩“女娲”二句:谓箜篌声回荡空际,响震云霄。女娲,传说中的上古女神。逗,引出。
11、神妪:神妇。
12、“老鱼”句:《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疑用此事。
13、吴质:神话中在月中伐桂的吴刚。
14、露脚:露水滴落。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
对于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诗歌中描写出来、传达出来,作为读者所感受到的,便不仅仅是对那乐声的想象,还有作为传达者的诗人的不同个性。可以说,李贺是用相当主观化的幻想表达出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样是表现音乐的三部作品: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琵琶、琴、箜篌是三种不同的乐器,但它们又同属于弦乐器,大体还是可看出诗人的不同描写特色。白居易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对于琵琶声的种种丰富变化,全部用生动而浅显易懂的比喻,我们很容易就想象出乐声的感觉。韩愈《听颖师弹琴》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表现琴声的轻柔缠绵、慷慨高亢、悠远轻扬、骤高骤低等,也全用可以想象得出的比喻。韩愈和白居易作为中唐最著名的两大诗派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的领袖,他们的诗风本来一个险怪、一个浅俗,截然不同,但在这两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中,他们对于音乐的想象和表达,应当说区别只在于用来比喻的喻体不同而已。而同属于韩孟诗派的李贺,他的这首描写音乐的诗,则典型地体现着韩孟诗派尚“奇”的特点。李贺在此诗中对于音乐的感受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是以比喻正面摹写,但是他的比喻不同于白居易和韩愈,有着明显的主观幻想的色彩。他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是李贺所感受到的乐声,他用昆山玉碎来形容乐声的清脆,这还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那么,凤凰这种传说中的神鸟的叫声是怎样的呢?韩愈的诗里虽也写到凤凰的叫声,但那是形容琴声如百鸟喧鸣中突然有凤凰长鸣一声,呈现高扬清越之音,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比较清晰的。李贺的诗则带着更为神秘的气息。至于下句,芙蓉在露水中的哭泣声是怎样的,香兰的笑声又是怎样的?这就全部不是现实中可以感知的了,就是说诗歌的喻体也全部出自诗人的主观想象。
这种想象我们似乎也能理解和感受,但是它比白居易和韩愈的想象显然要奇异得多。李贺对于音乐的感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则是侧面描写和烘托。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就大笔墨渲染了旁观者对于罗敷美貌的惊叹。李贺此诗正面描写的笔墨并不算多,大量的便是侧面描写和烘托,想象这乐声使流云凝住、神女动容,使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寒意之中,使石破天惊、鱼龙舞动,使吴刚不眠、寒兔入神,总之,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天上地下、人与神都沉浸在这乐声之中。在李贺的想象中,冷光、秋雨、老鱼、*蛟、寒兔等意象,带着他一贯的冷色调,更增添了这乐声的神秘感。于是,诗人传达给我们的李凭的箜篌声,不是温暖的怡悦情性,而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撼人心魄。
5、杜甫《春夜喜雨》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知:知道,这里是适应的意思。当:这里是到的意思。乃:就。潜:悄悄的。野径:郊野上的小路。俱:全、都的意思。火:灯火。红湿处:红艳艳的被润湿的地方,指雨后的花丛。
【鉴赏导示】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写于诗人晚年寓居成都时期。诗人面对不期而降的喜雨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描写了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首联两句是对春雨的总写。“好雨”二字为全篇文眼。接着诗人把雨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说它“知时节”,在人们渴望它的时候它就下起来了,初步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颔联两句,从耳闻的角度写春雨的“性格”,落实“好雨”二字。上句说春雨是伴随着和风在夜里到来的,用“潜”字说明它无意向人们宣布自己的到来;下句说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用“细无声”说明它担心毁坏作物,下得格外小心。这些拟人化的描写,使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从眼见的角度写雨中夜色。上句写野径上空黑云密布,下句写渔船上的灯火,其实也是写云,“火独明”则他物不见,可见江上也弥漫着黑云,说明雨意正浓,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状态:真是好雨呀,要下就下个透!尾联从想象的角度写雨后的景色。清晨雨霁,朝阳初上,满城的红花经过春雨的湿润,带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格外浓艳繁盛,把一座锦官城饰成花城了。作者将花作为雨后的典型景物来做描写,是因为花最能表现绚烂的春色,写花的“红”、“湿”、“重”,就是写雨。就是表现春雨的功效,用字格外准确新颖。全诗句句写雨,又句句包含着“喜”,表现了融情于景的高超技巧。诗以“喜”字统摄全篇,诗中没有一个“喜”字,而又无一字不是写诗人的喜悦心情,在艺术上是极为动人的。在语言的运用上,诗人很重视炼字,像“潜”、“细”、“湿”、“重”等字的运用,极见功力,对事物的特征概括力很强、很准确。
【鉴赏要点】
[1]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用字精练。[3]情景交融。[4]拟人手法的运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