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王维诗歌中的道
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但是在其诗歌中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存在。
一、序言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在唐代享有盛名。他与李白、杜甫一起,据有三足鼎立之势。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指出:“吾于天才得李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又可见王维尚佛,其诗歌受禅宗影响,禅趣盎然。但同时,王维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诗歌中也有体现。王维早年有一段时间颇倾心道教,到后来也一直没有割断这一情缘。他写过一些*诗以及和道士交往的诗。如《鱼山神女祠歌》、《桃源行》、《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过太乙观贾生房》、《送方尊师归嵩山》、《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赠李颀》、《李居士山居》、《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送张道士归山》等诗歌,都跟道家关系密切。
本文从意象选择和色彩运用这两个方面着手,通过竹意象和云意象的分析,以及王维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青白二色的分析,理解王维与道家的紧密联系和其诗歌中蕴含的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王维写过一些*诗。如他在早年出官山东时,作《鱼山神女祠歌》。这座神女祠祭祀的是著名的天上玉女智琼,她和弦超的传说是六朝以来文人们所艳称的人、神恋爱故事。王维的这首诗歌中的“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表现了其倾心神秘的心态。还有如他的《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i
这篇作品是演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来。这首诗改变了原作的情节,把在桃花源中避难的人们说成是仙,而陶潜笔下的桃花源也被王维描绘成仙境了。可见王维对道教*是向往的,他把自己的社会和人生理想寄托在道家的*世界中。
在王维的诗歌中,人们都注意到王维崇信佛教,其实与此同时,王维还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很深。他在《过太乙观贾生房》诗中称:“谬以道门子,征为骖御臣。”他以道门之子自命,和出家当了道士的贾生在早年有过长期的交往。在与道士的交往中,王维还写了不少赠别诗,如《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等。在《赠焦道士》诗中写到:“海上游三岛,淮南预八公。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缩地朝朱阙,行天使玉童”,在诗歌中描写了在天地间悠游自在,不受束缚的*形象,表露了心中的无限钦羡之情。王维在学佛的同时也学道,《春日上方即事》中提到:“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王维诗作中,还经常运用到道家的典故,如《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有如下两句:“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这里的“玄言问老龙”用的就是道家的典故。“玄言问老龙”,出自《庄子・知北游》中的寓言故事:“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老龙吉作为体悟道性的真人形象出现在其诗歌中,可见王维与道教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1、意象的选择
王维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也很受道家的影响,如竹、云等意象。竹代表仙风道骨、高洁正直,在道教的仙话传说中经常提到。在很多仙话中,得道成仙之人飞升后就会留下一青竹杖。青竹功用丰富,“青竹不仅是*自度的仙化意象,也是*度化他人的工具”。ii道教对竹也的确独有情钟,陈寅恪先生说:“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道教钟情于竹是着眼于其“继嗣”和“寿考”等功能,陈寅恪引《真诰》云:“我按九合内志文曰:竹者为北机上精,受气于玄轩之宿也。所以圆虚内鲜,重阴含素。亦皆植根敷实,结繁众多矣。公试可种竹于内北宇之外,使美者游其下焉。尔乃天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微著之兴,常守利贞。此玄人之秘规,行之者甚验。”iii而这与*长生不死的意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竹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品格和形象,在《诗经》中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清人陈奂《毛诗传疏》释曰:“以绿竹之美盛,喻武公之质德盛。”但竹与清高隐逸形象联系起来是在魏晋时期。魏晋有不少与竹相关联的隐逸故事,如阮籍、嵇康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iv
在王维的诗歌中,竹意象运用于构建清幽静谧的环境,表达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如《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还有《竹里馆》,篇名就提到竹林,在竹林这个清静之地,诗人“独坐幽篁里”,安静而无一分杂念,享受寂静,这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在其诗歌《桃源行》中描写桃源环境时也提到竹意象――“近入千家散花竹”,诗人在诗歌把竹意象细致刻画,美好的桃源中有悠悠绿竹四处映衬,更显清幽。把竹安插在桃源仙境中,既是道教重视竹的表现,也流露出诗人王维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云意象在王维诗歌中也经常运用。云本身就是漂浮不定的,在诗歌中的意蕴也就更丰富。王维诗歌中经常提到白云意象,如“白云无尽时”、“东山白云意”、“归云时抱峰”、“怅惆故山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当诗人行到水穷山尽的时候,诗人不但不在乎自己已步入绝境,反而怡然地欣赏天边的浮云。也就是说当诗人王维置身于自然的美好风光中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存在,去欲返真,这种“忘我”、“弃我”的精神,与庄子关于精神修养的重要法则“坐忘”暗合。
拓展阅读
1、王维《送别》诗意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将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们相送已罢,将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将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将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2、2021描写中秋节诗歌简短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际远航
3、中国经典诗歌诗词大会
1、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唐代〕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2、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纳兰性德?〔清代〕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夜过残更,两人偎依庭院。燕子已在梁上栖息,墙壁也被月光染成银白色。花香阵降袭来,只是夜色昏暗,难以分辨发自哪丛花。一对爱侣完全沉浸在朦胧月色和温馨花香之中。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忆。昔日恋人,如今两地零落,洽似一对分离的鸳鸯。在雨后微寒中追念旧情,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甜蜜幸福,转眼间化为无奈与忧伤。
3、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鲁迅?〔近现代〕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春雷的萌动。
4、中国经典诗歌诗词大会
1、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煜?〔五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
3、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崔颢?〔唐代〕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5、中国经典诗歌诗词大会
1、无家别
杜甫?〔唐代〕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活着的没有消息,*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2、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崔颢?〔唐代〕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