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全词赏析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出自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饯行词。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席间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再“再赋”二字。
在饯别的酒席上连作两首词送行的,既要各有特点又要毫无雷同,这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因而两首词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
为了从比较中探寻艺术奥秘,不妨先看看《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雅,刀剑化耕蚕。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上阕从描述衡州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入手,期望郑厚卿到任后能振兴文化,发展经济,富国益民,大展经纶,从而赢得百姓的歌颂和朝廷的重视;直到结尾,才微露惜别之意。雄词健句,络绎笔端,一气舒卷,波澜壮阔,不失辛词豪放风格的本色。
有这样好的词送行,已经足够了,但还要“再赋”一首《满江红》,又有什么用意呢?读这首《满江红》不难看出作者与郑厚卿交情深厚,饯别的对间拖得很久。先作《水调歌头》,从“仁者赠人以言”的角度加以勉励,但伤心人别有怀抱,在依依惜别之际虽欲不吐但终于不得不吐,因而又作了这首《满江红》。
从《诗经》开始,送别的作品就不断出现,真是不胜枚举。在平庸作家笔下,很难跳出前人的窠臼;而作者的这首《满江红》,却自出手眼,一空依傍,角度新颖,构思奇特。全篇除结拍以外,压根儿不提饯行,自然也未写离绪,而是着重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伤春的深沉慨叹。及至与结句拍合,则以前所写的一切都与离别相关,并且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上阕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真是惊人之笔!“荼蘼”,也写作“酴醿”,春末夏初开花,故苏轼《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一开头便说:“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而珍惜春天的人,也往往发出“开到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然而心愈痴情愈真,也愈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开头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冯延已《醉桃源》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如眉。可知”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而同摘青梅之后又见牡丹盛开、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如今已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蘼”了!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鴂声声,那“一分春色”,看来也是留不住的。“鹈鴂”以初夏鸣。《离**》云:“恐鹈鴂之先呜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张先《千秋岁》云:“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姜夔《琵琶仙》云:“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上阕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这是可“恨”的。下阕写物换星移,“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闭,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
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鹈鴂”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
难道他劝人“莫折”的“縻”仅仅是春末夏初开花的“荼吗?难道他要着意留住,却在风吹雨打和鹈鴂鸣叫中消逝了的”一分春色“,仅仅是表现在自然景物方面的”春色“吗?那风、那雨、那鹈鴂,难道不会使你联想到许许多多人事方面、*方面的问题吗?这是第一层。
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的头发也已似雪一样的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这是第二层。
作者力主抗金,并提出了一整套抗金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虽蒿目时艰,但又一筹莫展。据考证,送郑厚卿赴衡州的两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属于“带湖之什”。他先作《水调歌头》,鼓励郑厚卿有所作为;继而又深感朝败,权奸误国,金兵侵略日益猖獗,而自己又报国无门,蹉跎白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难以实现!于是在百感交集之时又写了这首《满江红》,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寓意深远。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平淡,但内涵深广,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摸鱼儿》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头,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正可与此词参看。
拓展阅读
1、《诗词曲赋文·即事》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
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
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
王安石《寄吴氏女子》诗云: “梦想平生在一丘,暮年方得此优游。”从王安石晚年在钟山营建半山园、尽情游赏钟山而诵诗谈禅的生活情景来看,这倒是实情话。在那些优游岁月中,王安石经常诣寺访僧,切磋禅学,写了不少有如李璧称誉的 “深造佛理” 的谈禅诗,《即事二首》 即是一例。
第一首,从眼前白云出没的实景写起:“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这两个自然相对的诗句,全用白描,近乎天籁,让人想象得出这位沉迷于自然风光的退休宰相陶醉在云出云没、自在舒卷的钟山云景之中的画境。他也许正为自己处于南朝隐士陶弘景所矜夸的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的境界而心旷神怡吧。然而更妙的是,他不只在欣赏 “岭上多白云” 的茫茫云海,而且为云从山起、却入山去的云吐云吞的奇景着迷了。这 “却入去” 二字,立即开出另一化境,写出了这位半山老人的独特发现,从而为正文作了巧妙铺垫。
“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所谓 “借问”,只是假设的问语,并非有人在旁而向人询问。之所以设问,乃在于忽有所悟,不得不借机而发。然而,他又不是泛泛的设问,因为他心中实有人在,那就是 “山中人”,即“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寺僧禅友。有了这 “借问”之句加以顿挫,于是就笔酣墨饱地写出 “云今在何处”这一充满禅机的警语了。是呀,云起漫山,翻腾不息,云去入山,归于寂灭,这云究竟是有是无,今在何处呢?半山老人不禁触景生情,由情转参,由参而悟,提出了一个以小喻大,玄妙莫测的问题。全诗以明快写景起,以深曲提问结,用语自然流动,意境高远幽渺。就其本身而言,已不失为一*人遐想的好诗; 若就两首参看,则是暗藏禅机,蓄势待发的悬笔。
第二首全用第一首原韵,同时每一句又彼此呼应,好像是“山中人”作答的和作,实际是自己捉笔的禅诗。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王安石在写这第一句诗的时候,大概心里正想着陶渊明《归去来辞》的警语 “云无心以出岫”吧;可他接着写出第二句诗的时候,心里所想的意旨已经超越陶诗而内藏禅机了。因为陶诗所说的“无心”,本指事出自然,初无成心而言;而王诗所说的“无心”,则已转化为佛家所指解脱妄念的真心。《宗镜录》四五:“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又云:“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王安石以形而上的“无心”来替代形而下的“钟山”,有意地将“无心”与“有心”对立起来,委婉曲折地表述了他晚年纯任自然,不生妄念的心境,以追求无心自乐的优游谈禅的生活。两句之间自然相对,又与第一首的前两句巧妙相应,紧扣“云”字,生发禅理,表现出非常纯熟的诗艺。
既然云来“无心”,云去“无心”,那么“云今在何处”呢?作者以“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作为不答自答的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无心”,已经完全摆脱了具体的“钟山”,而归之于无处不在又不可捉摸的“道”。正因为如此,它是“无处寻”的,何必再问“云今在何处”呢?如果执意寻觅的话,那就不是“无心”,而是“有心”了,岂非自寻“不安”,而非“自乐”之道吗?所以“莫觅无心处”是对“云今在何处”的似非而是的最好回答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晚年全消妄念、优游自处的人生态度,同时表现出深造佛理、登堂入室的禅学功夫。四句诗,四用“无心”二字,不仅没有重复罗嗦之病,反而有突出主体之妙,形成一种通俗语体的佛家偈语的风格和回环酣畅的诗人醉心的音律,足见作者在禅学和诗艺两方面的高超的造诣了。
2、陆鸣和《探奇行送尔律出牧宜州》即事感怀诗词赏析
(1)牧:汉时州长官称州牧。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2)揽辔:《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饑荒,盗贼羣起,乃以滂爲清诏使按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因以“揽辔澄清”指官吏初到职任即能澄清*,稳定乱局。揽,把持拉引。辔,马嚼口和繮绳,即辔头。
(3)百蛮: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4)陂(pò坡):崎岖不平。
(5)“人嫌”二句:汉顺帝末京都童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鈎,反封侯。”羊肠:喻指崎岖曲折的小路。曹操《苦寒行·北上》:“羊肠坂诘屈,车轮爲之摧。”
(6)百折不回: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都不退缩屈服。清泚(cǐ):清澈。
(7)遐荒:远方。
(8)雍雍:和谐貌。
(9)由来:向来。
(10)火齐:玫瑰珠石。左思《吴都赋》:“火齐之寳,骇鷄之珍。”晋代刘渊林注:“《异物志》曰:火齐如云母,重沓而可开,色黄赤似金,出日南。” 木难:寳珠名。三国魏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注引《南越志》:“木难,金翅鸟沫所成碧色珠也。”也作“莫难”。
(11)威凤:古时以凤有威仪,故称威凤。后用来比喻才德高尚的人。祥麟:古时以麒麟爲瑞兽,故称祥麟。《宋史·乐志》:“(兴国)九年,岚州献祥麟。”
(12)琪树:神话中的玉树,唐代白居易《牡丹芳》:“仙人琪树白无色,*桃花小不香。”
(13)崒嵂(zú lǜ卒律):山势高峻。
(14)贝阙:河伯(河神)所居,以紫贝作阙(宫门前的楼阁)。
(15)丹宠:道士炼丹的竈。芝田:*耕耘的田。《拾遗记》:“昆侖山第九层,山形渐小狭,下有芝田蕙圃,皆数百顷,羣仙种耨焉。”
(16)冥搜:搜访及于幽远之处。
(17)玄圃:*所居之地。
(18)南海鲍太守:晋代鲍靓,字太玄,东海人。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稍迁南阳中部都尉,爲南海太守。靓尝见仙人阴居,授道术,百余岁卒。
(19)罗浮: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传称晋葛洪于此得仙术。上有洞,道教列爲第七洞天。
(20)东方曼倩:汉武帝侍臣东方朔,字曼倩。
(21)紫海:传説中的海名。蓬瀛:蓬莱、方丈、瀛洲,传説仙人所居山名,处海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22)裒(póu抔):聚集。
(23)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汉代着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24)柳家:指柳宗元。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5)京毂(gú谷):即京辇,京都。
(26)沆瀣(hàng xiè):雾气,夜半之气。《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27)紫宸:帝王所居的宫禁。
陆鸣和(生卒年不详),字三孺,明代人。七岁诵**赋,十年摹右军,工诗善书。后隐居不仕。
朝代:明代
3、辛弃疾《锦帐春席上和杜叔高》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春色难留,酒杯常浅。更旧恨、新愁相间。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 几许风流,几般娇懒。问相见、何如不见?燕飞忙,莺语乱,恨重帘不卷,翠屏平远。
这是一首和杜叔高的词。杜叔高名游,金华兰溪人。兄弟五人俱博学工文,人称“金华五高”。叔高尤工诗,陈亮谓其诗作“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 (《龙川文集》第十九《复杜仲高书》)。他曾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赴上饶与辛弃疾会晤,辛作《贺新郎》词送行。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春,又访辛弃疾于铅山,互相唱和。这首《锦帐春》作于此时。
杜叔高的《锦帐春》原词已经失传,无法参照,给理解辛弃疾的词带来一定困难。和词中的“几许风流,几般娇懒”,显然是写女性。大约“席上”有歌妓侑酒,为杜叔高所恋,情见于词,所以和词即就此发挥。起句命意双关,构思精巧。时当暮春,美人将去,故说“春色难留”。想留住春色而无计挽留,便引起“愁”和“恨”。酒,原是可以浇“愁”解“恨”的,而今不仅“春色难留”,而且“酒杯常浅”,这又加重了“愁”和“恨”。“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是预想酒阑人散之后绵绵不断的“愁”和“恨”。
下片开头,以“几许风流,几般娇懒”正面写美人。作者作词之时,她还在“席上”,可是在词中,已驰骋想象,写到别后的“千里梦”,那“风流”,那“娇懒”,已经空留记忆。而留在记忆之中的形象又无法忘却,这又平添了多少“愁”和“恨”!因而继续写道: “问相见、何如不见?”
燕飞,莺语,本来既悦目又悦耳。可对于为相思所苦的人来说,“燕飞忙,莺语乱”,只能增加烦恼。这两句,也不是写“席上”的所见所闻,而是承“千里梦”,写枕上的烦乱心绪。“恨重帘不卷”,是说人在屋内,重帘遮掩,不但不可能去寻觅那人,连望也望不远。望不远,还是要望,于是望见帘内的屏风。“翠屏平远”,当视线移向翠屏上的江山平远图,便恍惚迷离,以画境为真境,目望神驰,去追录美人的芳踪。行文至此,一个情痴的神态,便活现于读者眼前。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释、翻译、赏析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导读】
这首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这时白居易也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老朋友在扬州相逢。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给刘禹锡。诗中说:“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年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皆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听了以后,感慨很多,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原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①,二十三年弃置身②。
怀旧空吟闻笛赋③,到乡翻似烂柯人④。
沉舟侧畔千帆过⑤,病树前头万木春⑥。
今日听君歌一曲⑦,暂凭杯酒长精神⑧。
①巴山楚水:泛指古代巴国、楚国的地方(在今四川、湖南等地)。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先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带)司马,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连州(今广东连县)、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多为古代巴楚之地。②二十三年: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826)奉召回京,并于次年到东都,前后共二十三年。③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的《思旧赋》。据该赋序称:向秀在其友人嵇康被害后,一次途经其旧居,听到笛声悲凉,便写了一首《思旧赋》。④到乡:指返回京城。翻:同“反”。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便在旁观看,待一盘下完,他发觉手中的斧柄(柯:斧柄)已经烂了。回到家后,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同辈人都已死尽。这里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被贬二十多年,颇有隔世之感,当年的友人多已去世。⑤沉舟:沉没的船。这里的“沉舟”和下句的“病树”都是诗人自比。是针对白居易赠诗中说的“举眼风光皆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言。千帆过:指众多船只竞渡。⑥万木春:万树争春,充满生机。⑦歌一曲:指白居易在筵席上作诗劝慰自己。⑧长:增长,振作。
巴山楚水那遥远之地荒僻又凄冷,
二十三年来安置了我这待罪之身。
怀念朋友时只能空诵一下思旧赋,
返回京城才发现自己已是隔世人。
看沉舟的旁边千条帆船正在竞渡,
病树的面前有万株绿树奋力争春,
今天听了你一首令人动情的歌曲,
就凭这歌这酒我也当振作起精神。
这是刘禹锡写的一首酬赠诗。
诗的开头借白诗里提到的话题,叙述自己被谪居在巴山楚水荒凉地区二十三年的遭遇,用“闻笛赋”来表示对老友的怀念,借“烂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被贬谪时间太长已恍如隔世,又表现了深感世态的变迁以及无限怅惘的心情。后半部表达虽经千种磨难但决不消沉、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坚强意志。其中第三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是历代流传的佳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有惆怅和自谦之意,又表现得非常达观。沉舟侧畔,已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已在争春。这样的景象,同样令人欣然。作者从白诗中翻出的这两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比喻新奇,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不仅描写了自然现象,而且包含有人生哲理。至今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规律。全篇诗情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上佳之作。
5、辛弃疾《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这是一首春游抒怀词。作者在春游时,看到乡村一片大好春光展现在眼前,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不禁大赞风景如画。然而就在这溪清柳柔、花飞蝶舞、嫩桑蚕涌、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光里,自己却被罢职退居山林,无法施展才能。因此,词中难免出现以消极态度抗议朝廷“议和派”对他的迫害,只能学绿野先生的“闲袖手”,不问国事。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事实上国事的兴衰,始终是他所牵挂的。尽管是下决心向诗酒里寻功名,那也是情非得已,只能默默企盼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尽忠。
风雨催春寒食近①,平原一片丹青②。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③,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④。
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连续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②丹青:绘画的红绿颜色。③绿野先生:《新唐书·裴度传》: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复有经济意,乃治第东都集贤里,沼石林丛,岑缭幽胜。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④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今天晚上只有我一个人醉了,但是我却看得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语出《楚辞·渔夫》。
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的脚步,眼看寒食节是越来越近了。平原之上,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仿佛一幅美丽的丹青水墨画。朋友们三三两两相邀一起,漫步在原野之上,来到流水潺潺的溪边,呼唤小船儿渡过溪水,穿行在绿柳岸边。春风吹得花瓣翩翩飞落,引得蝴蝶狂舞,而那初生的野蚕,正贪婪地吃着嫩绿的桑树叶。
我要学前朝那绿野先生,整日清闲袖手,不管国事,只把诗酒当作功名一样去寻求。无法预知明日之事,也不能确定天气是阴还是晴。今天晚上,唯独我成了一个酩酊大醉之人,但我却看得很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却是真的糊里糊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