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4:17

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论文

【论文摘要】古人对鲍照诗歌的风格评说有很多,本文试图从这些论说出发,反本溯源,揭示鲍照的多样诗风。

鲍照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诗人,元嘉三大家之一,尤以乐府为人所称道。但他的诗歌地位,一直饱经争议。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颜不如鲍,鲍不如谢。“①但随着后人研究的深入,鲍照的地位俨然有赶超谢灵运之势。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但他(鲍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以至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②由此也可见,他的诗歌在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并不一致。与此相关的,关于鲍照诗歌的风格,自古以来评论家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产生了各种说法。梳理这些言论,不难发现,其实鲍照的诗歌风格很复杂,任何断语都有似是而非之感。然而对于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却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后人对鲍诗风格的评说

鲍照死后不久,虞炎奉命作<鲍照集序》,其中对鲍照的作品风格有如此评价“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

稍后的沈约在(宋书关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中说“鱼包照字明远,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梁代钟嵘的<诗品》把鲍照的诗歌列为中品,并评价道“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椒诡,含茂先之靡鳗。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在梁代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如此评价鲍照的诗歌风格:“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由于杜甫的“俊逸说”简练又恰当,因此为以后的广大诗家所引用。

北宋秦观的《韩愈论》里说:’‘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后为<诗人玉屑》(草堂诗话》等诗论所引。

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鲍照之诗,华而不弱,陶渊明之诗,切龄情事,但不文耳。”

南宋敖陶孙在<耀翁诗评》中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城,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现在试对这些观点做些分析。

虞炎和沈约都指出了鲍照作品遒丽的特点。虞炎似乎是对鲍照的文注意较多。沈约直接指的就是他的乐府诗。

钟嵘的《诗品》只讨论五言诗,因此忽略了鲍照的乐府诗。

他认为鲍照的诗其源出于二张,这主要是看到了鲍照的写景诗和女性诗。因为张协以写景诗成名,《诗品)评其“巧构形似之言,·词彩葱倩”。张华以闺情诗闻名,(诗品)评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是看到了在这两种类型诗歌上鲍照的诗风。谢混被评为’‘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鲍照古诗中的不平之气,自然让他的诗比谢混的有力量得多。颜延之以用典为名,诗品评其’‘喜用古事,弥见拘束’‘,鲍照用典远不如颜延之频繁,在节奏流动上自然“驱迈”。钟嵘指出的鲍诗的缺点是险俗。险是不避危仄,是从音律和意象上来批评,鲍照常用仄声韵,其诗的意象,运动感,都有危险之感。俗是贵尚巧似,指鲍诗在某些诗歌上模仿痕迹较重,如前面所说的对二张的吸收。有些观点认为俗是批评鲍照的乐府,我觉得并不恰当。因为作为一个严谨的批评家,钟嵘自然清楚他要讨论的是什么,即使他看不起鲍照的乐府诗,也不会在一本五言诗的论著里,把他对乐府诗的不满,发泄在诗人五言创作的评论上。钟嵘所指摘的险俗,在今天当然也可以作不同的解读。险也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张力的体现。而俗更可以看出鲍照之才高,可以驾驭的题材之广泛。

萧子显说鲍诗“发唱惊挺,操调险急”。这让人想起(拟行路难十八首》,这种形式的创作感情充沛,随着长短句式的变换以及语气节奏的控制,造成诗情的跌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也是鲍照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对后代诗人影响极大。“雕藻淫艳,倾炫心魄”,则是指鲍照的一些女性诗和写景诗(包括乐府诗),集描写之能事,颜色变化频繁,意象丰富。把鲍诗比喻成诗经中的郑卫,也当是指这一类描写居多的诗。

杜甫以“俊逸”来形容鲍照的诗歌风格。我想大抵指的是他的乐府诗。尤其是《拟行路难》等自我色彩较浓厚的诗和一些边塞诗,充满凌厉矫健之感。秦观所说的“峻洁”,与“俊逸”亦相似,陈师道所评价的“华而不弱”,注意到了鲍诗的描写和气骨。敖陶孙和陆时雍的评价,亦当是对他的乐府诗有感而发。 综观这些评论,可以看出,每位评论家的侧重点都有差异,这当然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这也由于鲍照诗歌题材和形式太丰富了,他的笔,触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诗歌的各个方面,这也真让人感到惊异。因此,要谈论鲍照的诗歌,首先要做的工作,必然是分类。

首先是乐府诗。鲍照存诗二百余首,乐府就有八十多首,在当时乐府诗还为文学界所轻视,不认为是正宗的文学。鲍照是最先大力写乐府的诗人,并且他创造的成就,也罕有人可以匹敌。<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乐府诗中的名篇。这十八篇涉及题材很广,有写弃妇的,有写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的,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有感叹人生短促变幻的,然而鲍照却加进强烈的个人色彩,似乎当事人都是自己,给这些诗贯穿了相同的基调,感情充沛而强烈。其中不乏名句,如“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自古圣贤皆寂寞,何况我辈孤且直。”等,不胜枚举。他多用“君不见”句式,往往开场就很激越。而杂句的不断转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配合强烈的诗情,因此*力非常强。与此相类的是其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诗作。“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殆非虚言。

在乐府诗里有几篇是早期的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③,(代陈思王白马篇》等,诗风高昂雄壮,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殊”,“但(上接第260页)令塞上见,知我独为雄”等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迈色彩。(代东武吟》《代苦热行》等诗则充满了英雄落寞的悲哀以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军人的控诉,诗风沉郁悲凉。

乐府诗里另一类就是艳情诗,如《中兴歌》、<代白经曲》、(代春日行》等,这题材的诗,在鲍照的乐府诗中有很大的比重,展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在《代陈思王京洛篇》等诗歌中,他极尽描绘之能事,使用大量的闺房名贵物品为意象,同时配上各式色彩,形成了雕藻淫艳,倾炫心魄的风格。但在另一些诗如《代北风凉行》中,则形成了较有深度的美学风格,“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深情委婉,别得风味。

鲍照乐府诗的另一块就是挽歌。挽歌的风格是沉郁阴暗的,充满着悲情,由于鲍照对人生期望太高,失望也大,对生命的感叹也就格外的强烈。

其次是五言古诗。

鲍照的五言古诗中,山水交游诗占了很重要的一块。他的山水诗,语言奇丽峭拔,沉雄精当,细描时如绣针画笔,字字精当。又常注意雄壮神奇的景物,并且善于用动词,写动景,表达偏激难捺的心情。如《行京口至竹里》:“高柯危且辣,锋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押仄声韵,用奇险意象,动态描写也很成功。然而有时写景,让人感觉艰涩不流畅。

鲍照还有一类拟古的诗作,如<拟古八首》《绍古辞七首》等,不像山水诗那样艰涩,倒是很有乐府诗的那种张扬的风采。梗概不平之气,再次泛滥。这类诗作,在他五言古诗中,当比山水诗的地位来得要高。

以上大概分析了鲍照不同类型诗作的不同风格,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由于诗歌类型的不同,鲍照的诗体现了鲜明的不同风格,但这些诗毕竟是鲍照一人所写,因此在这些不同中,我们又可以发现出共性来。比如急,写景时用危景,感叹时的节奏控制,都体现了鲍照心态不平和,容易激动的创作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鲍照诗歌风格本身的丰富多彩,以及评论家所处时代及个人品味的限制,鲍照的诗歌被赋予了众多的风格,但是任何一种风格,无疑都存在着它的片面和不足,我们在看待鲍照的诗上,要看的更全面,这才是正确的方式。我们还得明白,当我们看到某种对鲍照诗歌的评价时,得知道他是对鲍照哪些诗歌的评价,以及他本人所拥有的诗歌观。用一种观点来涵盖鲍照的诗,得到的只能是偏差和谬误了。

拓展阅读

1、浅析李白的独特

摘要:李白是盛唐著名的浪漫主义人。明亮恢宏的色调、豪迈奔放的侠气、铺张扬厉的夸谈、瑰奇氤氲的想象构成了李白独特的。特殊的时代和不凡的人生经历使他站到了盛唐的最高峰,成为了那个辉煌时代的一个典型,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08-01

在唐朝达到了繁盛的顶峰。大唐的诸化当中,唐无疑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而如果把唐比作古代化平原上的一座山峰,那么李白就是那个把这座山峰踩在脚下的人。如果说有什么能为李白其人其传神的,那么唯有他自己的这两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如同黄河一般,李白以他海涵地负般开阔*襟,吸纳了百川千流――先辈的思想、人,**以来史上的各种营养,盛唐时代的宏盛气象――而当这一切从他胸中流出时,已不再为任何一条原先的川流,而是汇为黄河本身,咆哮奔腾,东走入海。如果说他有所执着,那么唯一的是执着于他为自身设定的迥异于时人的人生道路:不屈己,不干人,不赴举,一鸣惊人。他的反复咏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这一个大写的自我。

(一)明亮恢宏的色调

明亮光鲜与恢宏博大两种色调,形成了李白意向的总的感觉基调。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以不同的组合形态与色调变化,形成了他个鲜明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光明晶亮事物的不懈追求,是李白一生创作中最个的特征。《登峨眉山》是李白可考见确切写作年代的第一首游仙式登览。开元八年(720),李白年二十,客游成都,登山抒怀。这首习学之作,可以初见李白的。“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是典型的李白笔法。在写出少年慕仙者初登名山真实感受的同时,也透视了李白特有的扫空六合的气势与对明亮境界的憧憬。他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其中,金秋、金井、竹席、孤灯、明月、青天、渌水,组成了全“清”的基调,同是以白色晶亮的意向相叠加,形成清澄的境。

(二)豪迈奔放的侠气

唐朝时侠气盛行,从“侠”这一思想来看,它以外在的指向为基本特征,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蔑视他人制定的规矩准则,经常出以积极主动的精神,以扶危济贫、慷慨行义为己任。李白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那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侠气。也许正是基于他的这种豪气与侠气,即使李白在遭遇“不遇”时,也有一份“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设*伎鼓吹雉子斑曲次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即使在“行路难,行路难!歧路,今安在?”的长声叹息之后,仍依然坚信“长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铺张扬厉的夸谈

李白的家乡四川,是人辈出的地方。他不仅凭吊过这位乡贤的遗踪,效法过他求官入仕的门径,还屡屡不无自得的谈到,某贵官某前辈将他比作了司马相如。所谓“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正说明他存在有“相如情结”。这种情结形成他日后创作中色调上的一种张力。大家都知道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故事也许出于虚构,但李白折节向学的精神却见诸记载,他曾三拟《选》,不如意尽焚之。三拟是习作传承,起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不如意而尽焚之是企望新变,超越规矩,自成一家。

二、形成其独特的原因

李白生活在一个大时代,一个类似于百家争鸣时期空前隆盛的时代。经过贞观之治,唐朝的*、经济、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在这个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大唐帝国辉煌强盛的国力、开阔*襟、蓬勃的生机,激发起人们无愧于时代的昂扬奋发、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并塑造了唐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自信心。

李白的一生从“蜀中初学与辞亲远游”、“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到“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再到“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至最后“报国蒙冤与流寓客死”,经历了诸坎坷与起伏。读李白,如果只注意七古的影响,只赏其天马行空,至读懂了一半,唯有了解以二谢为代表的五言“选体” 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才能对这位谪仙人的创作深刻地理解。

辉煌的大唐朝曾经造就了一大批才俊之士,而就个人气质而言,李白无疑是盛唐坛主力中最有代表的第一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人,他的一生同充满了传奇与浪漫。除了留给后人的九百,他为我们留下的还有很。虽然他去了一千三百年了,但时至今日,他那惊天地泣**的才气、那豪迈英逸的侠气仍给予后人以典范与激励,他那李白式的唱仍在人们耳边久久回荡……

参考献:

[1]赵昌平.李白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李从军.李白考异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四季的1000字初二

我喜欢湛蓝的天空;

我喜欢清澈的湖水;

我喜欢可爱的小鸟;

但我最喜欢的是——四季的

拂过柳枝,

拂过她婀娜的身姿;

拂过海面,

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

吹过果园,

弥漫在空气中的果香;

吹过大地,

雪花为世界点缀。

我喜欢你,四季的

你给世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带来了清爽和美丽,

还带来了农民伯伯的喜悦。

春天的是暖暖的秋天的是凉凉的

吹红了花朵吹黄了稻谷

吹化了白雪吹高了

夏天的是悠闲的冬天的是淘气的

放着绵羊在天空散步带着雪花一起舞蹈

我喜欢湛蓝的天空,

我喜欢清澈的湖水,

我喜欢美丽的小鸟,

可我更喜欢的是—四季的

吹过柳枝,

拂动她婀娜的身子,

吹过海面,

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

路过果园,

带来了水果的香味,

吹过大地,

给大地披上白衣,

我喜欢你,四季的

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带来了美丽。

还带来农民伯伯的喜悦。

春天的

就像一个雨洒,

洒啊洒,

洒出人们心中的小花,

夏天的

就像一颗雨露,

吹啊吹,

吹出天空的落日残霞,

秋天的

就像一滴泉水,

滴啊滴,

滴出一个个香甜小瓜,

冬天的

就像一丝冰花,

落啊落,

落出一片美丽的天下,

就像一个管家,

说啊说,

说出远处的壮丽天涯,

想吹一下原生态的

那是大自然悠久的家。

成长的曲线

春笋那拔节成长,潮水那般推进式席卷

保持昂扬,豪迈的生长姿态二十年

只因为我们扎根在

东海之滨,大运河头,西子湖边,钱江江畔

正因为我们诞生在这个高速世界

成长,成长

合着时代的鼓点成长

携手千百万少年成长

向上,向上

抓握着丰泽的大地向上

迎接着温煦的阳关向上

享受着四方的托举向上

共同铭记这持续向上二十年

倾情续力,不断成长

成长的曲线

只有上升,没有终点

春天的

将鸟儿吹醒了

花儿张开了脸

整个大地都复苏了

夏天的

让青蛙唱起

荷花在与鱼儿玩耍

大地都充满了欢乐笑声

秋天的

使高粱弯了腰

果实都成熟了

整个大地都是金灿灿的

冬天的

使动物们进入了冬眠

地上了一层厚棉被

整个大地都是白花花的

3、唐代人王勃刍议

王勃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王勃的这种骨,直接开启了盛唐。唐中宗复位,即着手清除武后*羽,许新贵乘机排斥异己,卷入*漩涡,不少杰出人也都随之升降沉浮,如王勃、卢邻、骆宾王、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宋之问、沈全期等人由于各种缘故而被贬逐远方这对以建功立业为抱负的他们,自是沉重的挫折和残酷的打击,也使他们的为之一变。如沈全期被逐曜l州时所写的.与在宫廷时截然不同,显示出幽怨、绝望乃至愤懑。王勃由于受佛学和叔祖王绩隐居思想的影响,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但由“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的勃勃雄心,竟至于坎坷失志,流离岁月,羁荡山川,感慨和不平是难免的,的转变也是自然的。

当时宫廷中盛行斗鸡,王勃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高宗认为是兄弟之间“交构之渐”,王勃因此被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这对于王勃的仕途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说:“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王勃在任虢州参军时,又发生了“匿杀官奴曹达”的冤案.以触犯大唐法律被判死刑,这是一次毁灭的打击。幸遇大赦,仅去官职,其父也受牵连而远迁交趾令。他在《冬日羁游汾阳送韦少府入洛序》中说:“下官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地,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栖迟,少留城阙。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托形骸而何托!”这正是他穷途末路、绝望悲凉的自我写。正是这种人生遭遇,才使得王勃后期的带有苍凉悲郁的,试看在蜀中写的两首送别

别薛华

送送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路,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

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飘濯锦州。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哭.还望独潸然。

薛华是唐开国重臣薛收之孙,从《序》中看,第一首当作于锦州,两位少年才子漂泊他乡,其感触自不待言。作者用“穷途…‘遑遑”“悲凉”“凄断”“同漂泊…‘共辛苦”“梦中人”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表达了浓郁的心情。第二首前半部分用物涂抹出浓黑苍凉的夜色,后半部分直抒胸臆,表达了沉郁的别情。与前期在长安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已经完全没有了激昂慷慨、意气发的豪情壮志,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变成了“穷途唯有哭,还望独潸然”了。

还有一些别离,如《寒夜思友三首》之一:“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月夜调鸣琴,相思此何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二:“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如此寒。”《别人四首》其四:“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客子长畏人,何为久留滞。”都显现出苍凉冷落、凄苦沉郁。不仅是别离中,即使是其他题材的中.也充盈着这种。如《上已浮江宴韵得遥字》:“上已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泉声喧后涧,虹影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中游宴之初,作者尚有兴致,而游宴之中,忽生悲凉。情思所以变化得如此迅速,是因为波涛和潮汐的不平静.引起了作者对世路艰难的感慨。又如《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晚,山山黄叶飞。”前两句以长江滞悲喻旧念之深,后两句则以苍凉的山景着意点染,烘托人愁旅思归之情。再如《易阳早发》:“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中以空冷苍凉的意象幽约地传导出人仕途的挫折与旅途艰辛的隐曲的情感意绪。

以上两方面是对王勃前后两个时期初步探讨。对王勃的者如云,间或有谈到转变,但仅从“题材进一步丰富,内容进一步充实”“脱离宫廷的狭小范围,走入江山与塞漠的广阔天地”方面人手。笔者末学后进,不惮冒昧,提出浅见陋识,望行家不吝指正。

4、分析席慕蓉特色

席慕蓉在当代坛,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女人,尤其善于写爱情

画家是席慕蓉的职业,创作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却不知她最终凭借开始靡台湾和大陆。席慕蓉的带有婉约派的特色,*力极强,其中她的爱情广受追捧,她的融画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在当代坛可谓独树一帜。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脚步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席慕蓉的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人们的“心慌症”,让人们学会在美中感悟生活。

自古以来,和画是分不开的。著名的画作中都会题上名家词,作时也会有画面感,“中有画,画中有”最初就是对王维词的评价。台湾女作家席慕蓉也是一名画家,她在作时就习惯用颜色来传达意念,将具体事物抽象化,轻而易举将读者带入她营造的氛围,在欣赏中同时体会绘画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席慕蓉的最大特点,也是源于她画家的特殊身份。是一门创作需要灵感的参与,由于席慕蓉实现了与画在灵感上的互通,在创作时才出现中有画的现象。《山路》就是这一首画相融的,“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少年的你……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这首画面感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幅由“夏日”“山坡”“新茶”“相思树”“小路”“少年”等个意象叠加形成的清纯而美丽的图画,在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懵懂和清纯,不仅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憧憬。人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感来写画结合、虚实相间。

二、深邃幽远的意境

中国古代的讲究意境,这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意境的只能是平铺直叙,不值得研读。意境是人在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达到外界与内心合二为一的境界,用简短或是冗长的话语传达丰富的内容。

席慕蓉中善于传达深邃幽远的意境,如《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渡口、长亭在古中从来都是代表送别的地方,提到渡口就使人产生别离的伤感,离别在即,我们只能握手,从此思念生根、年华停顿,在渡口找到花送你,把我的祝福别在你衣襟上,这些表达都在暗示,即时离别,思念也会随着生命的存在得到延续,甚至思念可以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暗示着牵挂永世不休不止。席慕蓉在中把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的整个结构都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协调,深邃悠远的意境传达无遗,读来回味无穷。

三、感伤情调与无悔心情

爱情不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在学创作中也是永恒的主题。席慕蓉善于写爱情,而且大数都带有一种伤感的基调;但是,她又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无悔的主人公,最后,在她的中我们感觉到哀而不伤。在《信仰》中,她对何为永恒的爱情做了诠释:爱的本质是生命的单纯与温柔,爱情是生命的源泉,爱情是信仰,中六个“我相信”就能体现人始终相信爱情,即使错过了也始终无悔。现代的理社会里,人们很少再相信爱情,但是人却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依然存在,人说永远相信世上有真诚、无怨、美丽的爱情,如果得到了,可以为她作证;如果得不到,就让它永远存在里,这就是人对真正爱情的一种执着。

席慕蓉的以独特的特色*了无数读者,不管是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还是爱情的聚散,她的中都体现了一种超功利,给我们一种“娓娓道来”的慢节奏感,让生活在如今迷茫、浮躁的社会中的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

拓展:

席慕容简介

席慕容,女,台湾著名人,散家, 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 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温柔淡泊的。代表作品有《记忆广场》、 《成长的痕迹》等。

席慕蓉的全名为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 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1956年入台北师范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学院 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学院。

1969 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副刊》发表作品。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的画,画的》专 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1987年一月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之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选《远处的 星光》。1997年散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出版社出版。2011年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集《以之名》,与第一部集《七里香》正好相隔三十 年。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次,曾获 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奖章新奖等。写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为的是 “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中而又个鲜明。在她的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 和理解。著作有集、散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 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字和亲手拍摄的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化的历程。

点击查看更多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2085.html

热门阅读

  1. 静化心灵的唯美句子
  2. 让人工作积极向上的句子
  3. 国旗下讲话勇气演讲稿
  4. 在阅读欣赏中培养综合能力论文
  5. 有关玩具的童话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6. 小学关于以难忘的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600字
  7. 冬天老了诗歌
  8. 小学生元宵节猜灯谜作文
  9. 心境现代诗歌
  10. 优美句子段落摘抄60句
  11. 名人的故事大全50字
  12. 关于珍惜每一天美文摘抄
  13. 开学典礼演讲稿 范文
  14. 清明缅怀亲人的句子
  15. 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工作总结
  16. 关于思乡的诗句古诗
  17. 课文信条的教案设计
  18. 关于猴年春节作文800字:春节的魅力
  19. 《高老头》优秀读后感范文
  20. 你有没有一颗郑重心读后感
  21. 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22. 谈勤奋国旗下发言稿
  23. 经典成语故事10个
  24.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语录
  25. 鸡给黄鼠狼拜年的想象作文
  26. 最新护理面试自荐信范文
  27. 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美文
  28. 忠犬八公的故事英文
  29. 小学减负工作的自查报告范文
  30.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31. 优美的句子简短
  32. 大学生个人年度学习计划
  33. 医德考评自我评价
  34. 公司员工转试用的工作总结
  35. 夏日听雨诗歌
  36. 关于除夕作文: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37. 比尔·盖茨的童年故事
  38. 篡夺的解释及造句
  39. 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
  40. 2016消费者权益保护心得体会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08:04:56
本页面最近被 80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香港,TA在页面停留了 13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