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全集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3:44

李白古诗全集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别东林寺僧 》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拓展阅读

1、居易《都尉剑》赏析

【原文】

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1。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2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注释】

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刚者不可化为柔。

佞臣:奸臣。

居易的讽喻,善于运用变化万端的比兴手法,塑造各种真实的受迫害者的艺术形象,揭露和抨击了*统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现象,因而这些不少成为反映现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名篇,《都尉剑》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咏物。这首所运用的比兴手法是很高明的,通篇只借用一把都尉剑作为描写对象,但每一个字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意思极为明确,虽然着墨不多,而出语却纡徐委婉,具有无穷转折之妙,耐人寻思。

从结构上看,这首可分三个层次。从开始至“ 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现剑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写“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绘剑寒光闪闪,灼烁不定的形态,刻画剑的不凡,不从剑的锋利入手,而仅表现其剑光闪。

烁不定,正是该的高明之处,未睹剑先见其寒光凛凛,足以说明这是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几千秋”上承“剑”的“”字,而且利,则此剑为至宝就毫无疑问了。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柄宝剑,人进一步写道:“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据王嘉《拾遗记》载,越王勾践曾以马祀昆吾山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其一名为掩日,用其指日,日光尽暗。其三曰转魄,指月则蟾兔为之倒转。人借用这个典故,极力夸张表现宝剑的非同凡俗之处。这四句是从人的角度描绘宝剑的不凡,为了印证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观者的评价加以证实。客人看到宝剑“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东汉袁康《越绝书》:“太阿剑,视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剑光,由来已久。歌继描绘剑“寒黯黯,可以“纳日月”、“ 排斗牛”之后,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进一步表现剑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观之者,即使很喜欢它,也不得不自叹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还是让这把剑去完成其应有的使命吧。

接下来则是描写剑的卓越品质。它不仅剑光闪烁,锋利无比,具有华美的外表,而且品质端正,也非平常刀剑可比。“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说明它的纯度和硬度都是无与伦比的。这并非夸张,因为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犹如士之可杀而不可辱,极力表现其质地坚硬。西晋人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里是反用其意,表现出剑刚硬,不能化柔,不屈从外力的品质。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拼杀。正所谓“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它愿意充当杀伐谄佞的先锋,为国为民除掉奸邪。至于区区个人恩怨就不是宝剑所乐于效命的了,它不屑于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动,见不得人的丑事。这一段从宝剑的精纯无比和愿斩佞臣两方面揭示出宝剑的内在品质,它比漂亮的外表,凛凛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现出剑之所以为至宝的本质所在。

最后两句点明此的主旨,也是居易“卒章显其志”方法成功的运用。意思说:这样锋利的兵器,应该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不要玷辱了我“神兵”(晋张协《七命》称宝剑为“希世之神兵”)的光辉称号。

这也就是告诫包括自己在内的谏官们,应该不怕得罪权贵,去弹奏国家大事;而不应该只议论一些无关重要的小事,来敷衍塞责。

是通过表现一把宝剑的不同凡俗及其优秀品质,借以塑造一个刚正不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重臣和谏官的形象。此时人身为左拾遗,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为谏官的正直态度之意。然而,的主旨并没有明直接地说出来,而是紧紧扣住宝剑的特征来表现,没有一句话不是围绕着这把剑写的,每一句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剑的超凡和刚直不阿。咏剑与赞人,自然融合为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也芳。”反之,人们也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即因其称物芳,故其吉洁。

比喻新颖,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着痕迹,也是这首的鲜明特点。诸如“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都有化用前人语之处。这些典故,加强了的形象性,使句内涵更深刻、丰富。

2、千才女清照90首

清照(1084~约1155)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清照的《易安居士文》、《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清照校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长寿乐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後。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3、居易的 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是在*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过的。这对于他后来能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歌与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他开始跨入仕途。元和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当时,唐王朝日趋衰落,一班权贵掌握了朝政。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又不断横征暴敛,完不顾人民的死活。面对当时的现实,居易曾几次上策,力图*弊政,结果反而得罪了当权者,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两家影响的消极思想渐渐抬头,不过他后来在杭州、苏州刺史任上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居易很爱音乐,也很懂得音乐,而且还会弹琴。他对音乐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中在《与元九书》和《论礼乐》等几篇策问里。

首先,他认为,音乐是现实*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凡人之感干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矣。”就是说,歌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事”就是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的具体表现。这种“事”如果与他在《寄唐生》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知道他是主张歌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的弊病的。这种见解,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是很可贵的。

由此出发,他大声疾呼关键在改善*,在《策林》六十四中他这样说道:“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专复“曲”的极端复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所表现的形象,所以它们之为“今”,与音乐的好坏无关。他警告那些极端复派说:“言将此乐(雅乐)感神抵,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就是说,走这条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同时,他也不赞成以唐玄宗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不管人民的疾苦拼命地搞民间音乐。他说:“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懽其心,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也”。在《策林》六十二中又说:“国家承齐、梁、陈、隋之弊,遗风未弭,故礼稍失于杀,乐稍失于奢”。所以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而不流矣”。在这个问题上,就其强调改善*,反对极端复派的谬论,反对统治阶级过分的音乐享受在当时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

居易还承认“声”对人有根强的*力,他在《与元九书》里就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认为能起“和人心、厚风俗”的教育作用才是“作乐”的根本目的。所以他很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思想感情,他认为“乐者,以易直子谅为心,以中和孝友为德,以律度铿锵为饰,以缀兆舒疾为文。饰与文可损益之,心与德不可斯须失也”。在这个问题上,他继承了儒家重视音乐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阶级标准的观点。所以他在评歌唱艺术的《问杨琼》一里说“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就明确提出了歌唱艺术的“声”(声音美)“情”(思想感情)兼备的原则。他的这种看法就其反对当时流行的脱离作品的具体内容孤立地去追求声音美的*观点来说,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必须看到居易的一切见解都是从巩固*统治出发的。他认为,统治的巩固程度与能否了解民情有很大关系。他说:“圣人致理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行为政,顺为教者也”所以他提出“歌合为事而作”与“惟歌生民病”的口号,其目的无非是帮助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所谓“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然后臻于“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的升平世界。所以他一面反对极端复派的谬论;一面又极力推崇乐,要求“少抑郑声”限制民间音乐的发展,反对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等等。

4、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3、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4、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5、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6、银河:又称天河。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7、九天: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8、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长如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戏徐凝瀑布》)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着名的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5、《庐山东林寺夜怀》注释赏析

我寻青莲宇⑵,独往谢城阙⑶。

霜清东林钟,水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⑷。

宴坐寂不动⑸,大千入毫发⑹。

湛然冥真心⑺,旷劫断出没⑻。

⑴《江西通志》:东林寺,在庐山之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建。此山仪形九叠,峻竦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慎蒙《名山记》: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师送客至虎溪而止。常与陶渊明、陆修静谈,不觉过溪,共笑而反。今三门内,屋于桥上,水淹塞,去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莲数本,即莲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桥,或云此为虎溪。

⑵陈子昂:“闻道云居,窈窕青莲宇。”杨齐贤曰:青莲宇,梵宫也。

⑶《楚辞章句》:“谢,去也。”

⑷《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⑸《维摩诘经》:舍利弗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

善《文选注》:大千者,谓一三千界,下至阿毗*.上非想天,为一世界。千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中世界为大千世界。《法苑珠林》:须菩提答阿难曰:“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

⑺《南史》: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韵会》:梵书以一世为一劫。谢灵运《山居赋》:“析旷劫之微言,说象法之遗旨。”[2]

霜清东林钟,水虎溪月。

①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②虎溪:在东林寺前,自南向西回流。

这两句描写东林寺月夜的景色——霜落清静,寺内钟声阵阵;月光映在虎溪之上,水如练,潺潺淌流。写景逼真、形象。

五言《庐山东林寺夜怀》当写于人隐居庐山时。

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给他提供精神庇护,他就往哪家靠。在这首说:“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青莲宇”就是佛殿。他晚年自号“青莲居士”,就是明地宣布他同时奉信佛教。他为了求得佛给予的精神慰籍,离开浔阳城,又来到庐山西麓的东林寺,夜宿于此,更表达了一番再也不参与*,一心隐居的决心:“霜清东林钟,水虎溪月。”《维摩诘经》说,人生彼岸,常作“天乐”。他十分向往:“天香生虚空,天乐呜不歇。”佛经又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回忆说他自己曾经于林中,安息地坐树下修炼。“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说,他也宴坐树下修炼,佛教中概念中的“大千世界”就进入了他的心身。“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此的“真心”也是个佛教术语。《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佛教的“劫”说的是人的寿命的长短。“旷劫”,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叹难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阻隔、疏薄的人生。他这首,通篇浸润着佛教的观念,感慨自己对命运的悲观与无奈了。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古诗全集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6646.html

热门阅读

  1. 公主童话故事《贝拉芙儿公主》
  2. 2016年冬至微笑群祝福语大全
  3. 体育与健康演讲稿
  4. 库管员的年底工作总结
  5. 学生学年自我鉴定
  6.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及评析
  7. 英文新年祝福语句子
  8. 生猪养殖场租赁协议范文
  9. 话语之间杂文随笔
  10. 2016年元旦最温馨祝福语
  11. 家校联谊会班主任发言稿模板
  12. 朋友离别赠言诗句
  13. 201年毕业简短祝福语
  14. 新课标第22课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15. 描写黄河气概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