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寓言故事经典
找到另一扇门
有一个村子,每家每户都种植甘蔗。但是从这一年开始,甘蔗卖不动了。
卖甘蔗的村民们怨天尤人,表示明年不会再种甘蔗了。这时,有位20多岁的小伙子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就把眼光看向了城里。早几年前就有人到城里去过了,但是甘蔗这东西在城里并不是特别好卖,超市里都嫌甘蔗脏,街边的小贩也不愿意卖甘蔗,因为甘蔗是要刨皮的。
他来到城里之后,找到了水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商的说法和村民们的说法是一样的,甘蔗的销售不好!
那天下午,小伙子一个人走得又累又渴,就在公园里坐了下来休息。这时有个做小生意的人捧着一箱切好的西瓜来到这里叫卖,他花两块钱买了一块解渴。在撕去外面包着的那层保鲜膜后,他忽然心想:“假如这是个整个的西瓜,我会买吗?”一定不会,因为买来之后首先面临好几个问题:用什么来切,切开后一个人吃得掉吗?扔西瓜皮方便吗?而这一小块切好的西瓜,就将那些后顾之忧全都省掉了!
把所有让买卖双方都觉得不舒服的因素都去掉!他忽然间意识到这一点,这样一想他的灵感顿时上来了:如果将甘蔗刨皮后再用真空保鲜袋装起来,那无论是卖的人还是买的人都不会嫌脏了!他忽然触一及百地想到了很多:将甘蔗去皮后砍成一截截,用真空袋子包装起来,分为即食装和礼品装两种,另外在礼品装中再分出一种存放期更长的甘蔗:把甘蔗砍成一截一截却不刨皮,在甘蔗的两端切口包上保鲜膜装进礼品盒中,这样一来就把甘蔗的档次给提高了,而且卖的人不会嫌脏,买的人拿起来也方便,送人也体面了许多。
半个月之后,他的甘蔗几乎遍布了城里的大街小巷,而他的加工作坊也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就连外地的客商也纷纷来订货。这时,镇上的一家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与他合作,把规模扩大了起来,订单一张张地接踵而至,原本无人问津的甘蔗顿时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浙江一个农村里的真实故事!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在别处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是的,对于我们来说,假如*真的为我们关上了一扇门,而我们却依旧死死地盯着那扇门发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最主要的就是去寻找到另外那扇打开着的门!
坏人可不可以度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傅:
“师傅!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傅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傅问。
“这是个字。”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傅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个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师傅继续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天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佛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跪地人生
大伟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就天天帮父亲到市场上卖菜。5年过去了,同学、朋友中有人当了官,有人发了财。每当遇见他们,大伟总觉得低人三分、矮人一头。
有一天,大伟去朋友家赴宴,与几个陌生人同坐一席。
一个叫高建的矮个子站起来给大伟端酒,大伟平时很少喝酒,便有些推辞。高建有些不高兴地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咱们这是第一次在一起吃饭。这之前,咱们互不相识。我还不知道你的身份,你可能是个*,也可能是个富翁,但*也罢,富翁也罢,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之前,你不曾给我提拔和帮助,我也没沾过你的一点儿‘官’光。我没向你借过一分钱,你也从没给过我一分钱的资助。但一天一天过去了,你过得很好,我也过得不错呀。”高建这番话说得太直率了,像锤子一样击打着大伟的心灵,大伟感到自己的整个身子都在颤抖。高建接着说:“也许今天一别再不会相聚。但我相信,今后的日子,咱们还要一天一天地过,你会生活得越来越好,我可能也不比你差。这杯酒,喝了,是你给我面子;不喝,是你给自己自尊。我不会勉强你,也不能强求你,更不敢难为你。因为我们的人生,都一样是公平地站着的。”
高建的话,让大伟觉得头上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一下子清醒了许多。他红着脸,将那杯酒接过来喝了,真诚地说:“谢谢你!”
大伟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沮丧、颓废,不再幻想着依赖别人改变命运。几年后,大伟成了“大伟蔬菜供应公司”的总经理。
在一次同学聚会时,一些势利者认为大伟大学毕业回乡种菜没出息,敬酒时有意怠慢和嘲讽大伟,大伟不愠不火地将高建那番话讲给大家听。最后他说:“我们之所以在权贵或财富面前那么卑微,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人生跪在地上了。”
大伟说完这些话后,好长时间,满屋子鸦雀无声……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未来的百万富翁
德国一家电视台有一档智力游戏节目,栏目名称叫《谁是未来的百万富翁》。
节目类似央视的“幸运52”,因为奖金丰厚,悬念迭出,吸引许多德国观众。但这档节目有一个特点,就是每答对一道题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而如果继续答题时没有回答出,那么就退出比赛,并且剥夺已经取得的奖励。
前十几期没有一位参与者能够获得100万的奖励,能够在节目中有所收获的只是一些见好就收的人。
自节目开播几年来,虽然参赛者强手如林,可真正一路过关斩将到最后的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学乖了,最多到10万左右,便放弃答题,退出比赛。直到一位叫克拉马的青年人的参与,才第一次产生了百万巨奖。
令人奇怪的是,克拉马取得的百万巨款并不是因为他知识渊博,据当地媒体评论说,成就克拉马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心理素质和野心。因为在50万之后,每一道题都相当简单,只需略加思考,便能轻松答出。
那么多人与巨奖失之交臂,都是因为自己“见好就收”,没有成就百万富翁的野心。
香港亚视智力竞赛节目《百万富翁》曾产生过一位百万奖金的获得者,主持人陈启泰评价他“不可思议”。但那位年轻的只有高中学历的打工者却平静地回答说:“意料之中,势在必得。”
这是一个十分“狂傲”的年轻人,但他却战败了许多拥有高学历的精英。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未来的百万富翁?法国媒体大亨巴拉昂于1998年去世。他在遗嘱中把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揭开贫穷之谜的人。在45861封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中谜底。那个小姑娘说:穷人最缺的是野心!这个谜底震动了欧美,几乎所有的富人都承认:没有野心就没有今天的财富。
妥协就会成功
松下幸之助在创立自己的公司后,对公司员工的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大的决策势必亲自参加。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看中自己,完全不听取其他人意见的人。
在一次决策会上,松下对一位部门经理说:“我个人要作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我觉得过得去的。”经理觉得很惊讶,假使松下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决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征求旁人的意见。
松下接着说:“我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对于那些我认为算是过得去的计划,大可在实行过程中指导它们,使它们重新回到我所预期的轨道上来。我想一个领导人有时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我们公司是一个团队,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公司,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妥协有时候使公司强大、人际关系融洽。”一番话让这个经理动容不已。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强调自己的强势,而忘了有时妥协也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拓展阅读
1、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2、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寓言故事,里面有很多寓言小故事,让我学了很多的道理,其中大王嫁祸和孔雀爱尾这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大王嫁祸讲的是一个人去砍柴,遇到一个小沟涨水了,过不去。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庙,庙里有个神像,他就把神像搬到了河*把他推到,走了过去。又一个人走了过来,发现神像被人脚踩过了,于是他把神像擦的干干净净放回原地。住在庙里的小鬼让小鬼惩罚他们,神像不敢惩罚第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你越不怕他,他越拿你没办法,你越怕他,他就有办法对付你,让我联想到,遇到困难不要怕,你越怕他越解决不了,要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
孔雀爱尾讲的是孔雀非常爱自己的尾巴,休息的时候都要把尾巴放好,有一天下雨了,孔雀也把尾巴收起来怕被雨淋湿,一个猎人来抓他们,其他孔雀张开翅膀飞走了,有一个孔雀怕翅膀淋到雨没有飞,结果被猎人给抓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孔雀太喜欢自己的尾巴了,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很短,但每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们学习、成长很有帮助,所以我要多读书。
3、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梁朝时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痴傻。有一天,父亲把儿子叫来说:
“你给我到集市上去买一顶帽子回来。我听别人说,帽子是套在头上的,要能装得下脑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样的帽子才能买。”
儿子按父亲的吩咐到集市上买帽子,他到处找,找到一个别人说是卖帽子的地方。掌柜拿出一顶黑色的绸帽给他,那帽子是叠着的没有打开,这个傻儿子看了半天也没找到能套下脑袋的地方,他放下绸帽就走了。接着,他又走了好多店铺,找了一整天也没见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一个卖瓮的小店,里面摆放着一个个大口的瓮子,瓮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脑袋。他想,这大概就是帽子了,于是他把瓮买回了家。
他的父亲也以为这就是帽子,将瓮拿起来往头上一戴,便连脸和脖子都套进去了,结果什么也看不见。这个傻父亲每次戴着“瓮帽”外出,鼻子在里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气都很难出,憋得心里慌。然而,他以为帽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还是常常忍痛戴着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疮,脖颈处也被磨得长了厚厚的茧。到这种地步,他还是不愿意把这“帽子”摘下来。只不过,从此以后,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难忍,于是只好戴着帽子坐在家里,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4、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为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释义“逆”,叛逆,“无道”指不合*理法。这刚成语的多指**者对起来*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大逆无边”也称“大逆不道”。
故事: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5、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一位老教师说“学生”就是“学会生活的人”,这种解释虽然不是严格的定义,但它揭示了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教完试验修订本第二册课文《读〈伊索寓言〉》,我深深地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是作者在解放前写的一篇读书随笔。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种卑劣行径的比较,文章说明现代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卑劣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这个主题思想,在过去的教科书里是难得见到的,但这种思想并不是错误的。作者给我们谈了生活中的一个朴实而又实用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我们的教科书,都不愿把它明明白白地指出来。我们教科书的编纂者总是怕把学生给教坏了,结果学生有的相信书上说的,结果到了社会成了弱者,常常碰壁,常常上当,他们不得不重新来学习一些早就应当在学校里学习的社会知识,这路也走得太弯了点。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为什么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还不能马上适应社会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我们只给他们对的,不让他们看到错的,我们只他们正确的,不让他们了解错误的,我们只给他们理论知识,不让他们深入实际生活,我们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来输入到学生的头脑,结果他们自然就头脑简单了。教育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为什么又把自己同社会划一条“三八线”?
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这个人是坏人,就一切都坏。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进而我讲了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看法,让学生明确不能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们都要动脑筋,不能过于简单了。把生活本来的样子告诉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生活。我们一面告诉学生片面性的东西,一面要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这是自相矛盾的。
新教材把《读〈伊索寓言〉》这样的文章引入教材,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对教师教学与学生认知生活都有好处,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很容易落实,不在是一句空话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5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