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400字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弟子规》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长在大会上要求我们背诵和学习《弟子规》〉。
小的时候,我读过《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感觉《弟子规》里的内容和《三字经》里的内容大同小异。《三子经》是用小故事,小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弟子规》是学生们应遵守的规范。马老师让我们背诵“泛爱众”一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马老师说,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道理,要仔细去读,用心去理解。
刚开始背《弟子规》时,感觉很吃力,每一句话单独背能背过,连起来背时总背不过,妈妈说,如果你先把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先读每一句话的解释。再去背,不仅背过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话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规》虽然是古人写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但其中所说所讲的不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的吗?
拓展阅读
1、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
秦悦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自从看了《傅雷家书》,我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了。过去,我一直想不明白,父爱为何如山?母爱为何如海?现在,我多少有些懂了。傅雷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孩子们的管教十分严苛。连傅雷自己都说:“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灭。”但这“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就说明了傅雷不爱他的孩子了吗?不,当然不是,傅雷爱他的孩子,不过他的爱是深沉的,如大山般深沉,需要用心去体会。
他爱孩子,但从不溺爱孩子。他希望他的孩子进步,所以在他给傅聪的信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启发教育的。表达爱的方式有千万种,但在我看来,最令人感动的,大抵就是傅雷这种“我想你,但为了你的学业,我宁可牺牲这个福气”的方式吧!
母爱是这世上最美好的情感,母亲也是世上最伟大的职业。朱梅馥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经常在信里写出她对孩子的思念以及生活中的琐事,这与傅雷的信截然不同,但那些生活琐事却让我更加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母爱不像父爱那般深沉,但母爱却比父爱更细腻,更温柔。母爱如海,能够包纳孩子所有的缺点与不足。
看完《傅雷家书》后,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为人随和,但每当遇到一些困难的数学问题,他又会变得十分严谨,甚至还会钻牛角尖。我们经常会在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有一次,父亲给我讲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完后,父亲问我听懂了吗,我嘴上说听懂了,实际上我还是似懂非懂。父亲让我把过程写出来,我却说:“差不多就行了吧。”父亲一脸严肃地回答;“差不多怎么行,‘差不多’在数学中就是错误!”随后,父亲又给我讲了一遍。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数学题,总会努力攻克它,精益求精,再也不会只做到差不多。父亲从未说过他爱我。但我知道有些爱不必言语。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高山大海,皆含深情。世界上的父母都是一样的,都是那般深爱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感恩父母,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天吧!
2、海底两万里读后感300字优秀
前几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内容是:鹦鹉螺号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海底之旅。他以飞快的速度让我们见识了变幻无穷的海洋奇观和奇妙的生物,最美丽的海洋、最深的海沟,大蜘蛛、大章鱼、鲨鱼。让我惊叹不已,同时又令我耳目一新。
《海底两万里》中有许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尼摩船长,阿尤纳斯、康塞尔和尼德攻击他的潜水艇,它不但没有报复他们,还带着他们游览了海底奇观。
《没有氧气了》这一章很令我紧张。鹦鹉螺号潜入水中,四周都结了几十米的冰,最薄的也都有十米,他们想把冰挖通,挖了几天,他们的手都磨破了,但毫不气妥,不放弃,最后终于挖通了,但在他们挖通的时候,潜水艇里没有氧气了,真是惊心动魄呀!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海底奇观和奇妙生物,还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宽容大度、做事要坚持不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你呢?
3、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
陈林
两地书,父子情
捧读着《傅雷家书》,我仿佛看见,在一个四周已静、了无杂声的深夜里,傅雷坐在书桌旁,在那盏老旧的台灯下,用略微颤抖的右手,在纸上一字又一字的书写着。他那弯弯的脊背,似乎有几分苍老。他轻咳两声,却顾不得喝书桌左角上那杯温热的水,只是用他的右手在纸上不停地写下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傅雷的眼角仿佛已淌下了眼泪,他赶紧拭干了眼泪,怕在纸上留下痕迹,让儿子在那边放心……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自1954年至1966年写给傅聪和傅敏的书信摘编,共100多封,这些家书贯穿着傅雷儿子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的经历。书信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和人生,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书信中鲜少有长篇论述和华丽的词藻,更多的是朴实的日常,信中一个个短小的故事,读来温暖感人,又极富人生哲理,令人受益匪浅。
父爱如山,在书中,傅雷教导儿子的关键在做人,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上进的人、成为严格自律的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爱国之人,正直之人,真诚之人,坚强之人,希望儿子淡泊名利,也望子成龙。这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位中国有名的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真切的教诲,更多展示出的则是一种父子间,最为深切而真挚的爱!这种爱自是如此高尚!如此纯洁!如此无私!又令人动情!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体现一个父亲的智慧。他常常从琐事中灌输人生道理,如父亲发现儿子写信封老是不干净整洁,就在回信的时候附了一张小方纸,还比儿子的信封小一些,告诉儿子自己照样能写的很宽绰,以此告诫儿子注意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和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相当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干净的习惯,对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这些书信,是父亲用最深沉的语言,书写出来的爱和关怀。每一个文字,每一撇,每一捺,似乎都有血液在流动,有心脏在跳动。这就是父子间最深沉的情谊,它跨越多年,到如今,读之,依旧动容。
这份父子情也必将照亮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一封封家书,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孩子的,也仿佛是我们的父母写给我们的一样,让我更加理解了父母之爱,更加明白了生活中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多去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父母平时对我们的唠叨,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严格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
4、海底两万里读后感300字优秀
我被一本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法国着名小说家、预言家——凡尔纳的豪情杰作。凡尔纳1828年出生于法国南特,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底旅行》等。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接二连三的海难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阿龙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叉王尼德﹒兰参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动,结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发现所谓的“海怪”其实是潜水艇。他们别无选择,只好跟着“鹦鹉螺”号潜艇的船长尼摩一起周游各大洋,开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着人、南极冒险、血战章鱼、海底复仇……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阿龙纳斯,一位热爱海洋、知识渊博的教授,到“鹦鹉螺”号上后,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见的动物、植物全部记录到笔记本中,回到陆地上后公诸于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赛尔,教授身边忠诚的仆人,他们共同经历了几十万公里的海底航行,饱览了很多壮丽的景观,他们共患难,同艰辛,成了真正的朋友。
“鱼叉王”尼德﹒兰是一名勇敢、优秀的叉鲸手,百发百中,在危机时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赛尔。尼摩船长是一位海洋的“隐者”,勇敢而智慧,带领水手们成功从南极脱险,勇斗鲨鱼,血战章鱼,无人能敌,但一直隐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认识了这些勇敢、执着、真诚、阴郁的人,也让我游览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等七大洋,欣赏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识,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识的百科全书。同学们,开来看吧!
5、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
吴玮晨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雷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保留着为人的基本操守,其次是做人的方式和生活的本真自始至终都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生活,不因世事的变迁发生变化,从傅聪的角度看,傅雷是一个高尚凛然不可侵犯的父亲形象。
从1954年的家书中看出傅雷对生活的极度热爱,1954年至1960年的傅雷在写家书给孩子们的时候,用大量的笔墨去抒发他内心独特细腻的感受,丝毫没有发现他对生活的不热爱,从妻子的角度看,傅雷是一个包含深情有生活情趣的好丈夫。
“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米,那时候还是一堆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小孩不易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从朋友的角度看,傅雷是一个纯洁、真诚、正直的朋友。
家书主要内容是生活起居的关照,人际交往的叮嘱,情感经验的疏导,学习方法的指导。
1954年8月16日那封家书可以看出生活起居的关照:这些的细节比比皆是,傅雷细细叮嘱,淳淳嘱咐,声声切切,犹在身旁。
1961年5月23日那封家书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叮嘱:这样是为了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孩子的人际交往原则,“争与不争”的观点,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慈父,他还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转变角色,善于退让,求知若渴,跟上孩子脚步的一位父亲。
让我们潜心阅读傅雷家书去发现那些苦心说教背后流露出的浓浓父爱和殷殷教诲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