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记忆的散文
如今过年,可以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或者就邀上朋友去健身,也或者就是全家去旅游。可在以前,人们过年为的是改善生活。年还没到,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准备把好吃的、好穿的都集中到春节这几天。那时候过年,确实不同于平常的日子,因此年味也浓。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平时的生活就像过年,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与平时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感觉到春节的年味淡了。春节期间人们除了沿袭过去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之外,一些习俗已经开始渐渐改变,即使是向长辈拜年,向朋友问候,许多人也是通过电话、短信等传达,年味好像真的淡了。也有市民表示,所谓的年味淡了,正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由于缺少精神上的欢愉,让自己感觉无所事事的结果。
虽然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快到了过年的时候,但还感觉不到一点的年味,可能是生活提高了、现代了,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忙年了,其实过年就是一个边忙边过的过程,过程简单了,年味也就变淡了。我生长在农村,五十年代末参军离开家乡,几十年过去了,想起那时过年的情景,心中总有一番别样的怀念。
在五十年代,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过年。母亲们要提前给孩子们做过年穿的新衣服,孩子多的,做几件衣服鞋子也是很费力耗时的针线活,母亲们常常熬夜赶活。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够好,除了一些年龄大点的女孩子买块花布做衣服外,大多数都是自己织、自己做的粗布衣。条件好点的可能做一身,条件差点的可能做一件,再不行就作双新鞋,总之,过年是个喜庆事,得有点新气象;现在看起来那时穿戴很土气,其实那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农民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再就是离年还有十天半个月,就开始磨白面,因为那时候不但没有打面机,石磨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记得我们那个村三十多户人家,只有两盘石磨。我们家有一盘,逢到过年,半个月石磨不会闲的,有时夜里也在磨面。有牲口的用牲口拉磨,没牲口的就人推磨。一家就得磨面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腊八前白面是一定要磨完的,因为过了腊八就开始蒸馒头了。
从腊月二十起,集市上开始卖年货了,特别是卖鞭炮的站在大车上,一边放一边吆喝:“不响不要钱,放了不贱卖”,谁家的鞭炮响的厉害,谁就卖的多,从开集到散集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一家比着一家的放,七八里外听着就给刮风似的,很有过年的气氛。那时的鞭炮不像现在的那么小,一般和手指那么粗,单个放起来也是很响的,一般二十到三十头为一盘。男孩子们赶年集主要逛鞭炮摊,听听哪家的鞭炮响,买几挂自己玩的鞭炮。买年货是大人的事。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除了吃的好,还可以穿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可以痛快地玩几天。那时学生是没有什么寒假作业,更没有什么补习班,衣兜里装上几个鞭炮,找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谁的鞭炮响;或者用钉子把一个鞭炮**股捅个眼,把另一只鞭炮的捻子塞进去,再用纸把两个鞭炮卷紧,再用秫秸夹着放,就成了“二踢脚”,每成功一次,高兴的也是手舞足蹈;当然集市上有卖二踢脚的,只是觉着太贵不舍得,自己动手做,自娱自乐。
到了年三十,就要正式开始过年了,早晨起来先把院子扫的干干净净,把饺子馅调好、春联贴好,然后男人们到祖茔地,在每个祖坟前念叨着烧元宝,请祖宗回家过年,再放几个鞭炮,回到家里把家堂请出来挂在堂屋正中,摆上贡品烧上香。吃完午饭就开始包饺子,太阳还没落山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开始吃晚饭了。晚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与花糕,除夕不能空锅,意味着来年不愁吃喝、生活幸福。然后在堂屋当门墙上贴上老天爷,父亲还要贴上“孔圣人的牌位”,內间里贴上赵公元帅、屋外墙贴上玉皇大帝、厨房里灶头旁则贴上老灶爷,然后在各神位及家堂前点上蜡烛和香,再烧一对元宝。大门和堂屋门前地上要橫放着一根木棍,名曰“挡门棍”,一是把孤魂野鬼挡在门外,二是挡住财宝不外流。家堂一般是供在本族长支、或者本支辈分最长的家中,家中没有家堂的,男人吃完饭后提着装有元宝、香、酒壶、酒盅的篮子,到供有家堂的家中先行祭拜一下。那时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视,只能听听有线广播里的节目,孩子们到街上玩一会、放几个鞭炮,就回家睡觉了。十六七岁的男孩子也有几个人在一块喝酒的,但不多,几乎没有不睡觉过“囫囵年”的,主要是天太冷、夜太长。
大年初一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有一种说法叫“过年起得早、来年过得好”,特别是刚结婚的、家有高辈分老人的、有半大小伙子的家庭起的比较早,一般三四点钟,反正鞭炮响个不停也睡不着了。年五更还有些禁忌,一是不出太阳不能倒洗脸水,防止把“财”倒出去,所以一家人只能用一盆水洗脸了;二是吃不完饭不能开大门,可能是觉着人家来拜年了,还吃着饭不大好看吧,这也是家里有家堂、高辈分老人不能起晚的原因。吃完饭,给各神位点上香、烧完元宝,全家给家堂祖先磕头,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开大门接待街坊邻里拜年。如果家中没供家堂、没有高辈老人,就得出去拜年了。先去供有自家祖先的家中,再去供有本族近支祖先的家中,再去其他高辈老人家中。拜完年天就差不多明了。天明之后男人们一般不再拜年,该妇女们领着小孩子拜年了,嘁嘁喳喳满街是人,碰巧遇见个高辈分年长的,一说拜年一跪一大片,也算是过年一景吧。磕头拜年的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从正面理解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街坊邻居因琐事不和、按风俗又该着拜年的,借拜年的机会矛盾就化解了,有利于和睦相处。到了八九点钟,拜年活动基本结束,娱乐活动开始。那时娱乐主要是小孩放鞭炮玩,大人当骨牌,会打扑克。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先走重要的、再走次要的,先走新亲戚、再走老亲戚;亲戚多的早晨走一家、中午走一家;走亲戚的礼物一般是自家蒸的馒头、菜馍、花糕,再加上两封馃子(点心),如果是新亲戚礼物当然要重一些,一般到初六走亲戚拜年就结束了。
初七送火神爷,这是男人们的活动,很是热闹。就是到各家收集磨秃了的刷锅用的炊帚疙瘩、破篦子,然后绑在木棍上作为火把,到了晚上几个男人举着几个火把向村南的芦苇塘走去,还一边放着鞭炮,等到了芦苇塘边,就把火把扔进芦苇塘里,意思是把火神送到水里去,就不发生火灾了。
一晃到了正月十五,孩子们看中的有两件,一是再次改善一下生活,一是晚上看焰火。那时候我们那里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正月十五叫元宵节,没见过、更没吃过元宵,按着自己的习惯过;早晨还是吃饺子;中午再吃一顿白馍、白菜炖猪肉,就等着晚上的焰火了。晚饭后天一黑,孩子们手里拿着蜡烛上街了,大街上烛光点点很有点万家灯火的味道;当然玩的不只是蜡烛,还有能断续滴出火花的“滴滴鸡”、放着满地窜的“出溜子”、带着小尾巴能上天的“小起火”;还有的用从杀猪的那里弄来的猪蹄甲,里面放上生猪油,再按个捻子,点着后当蜡烛玩。当街上站满了人时,就开始放“起火子”,有时还放几炮铁铳,晚上十里之外都能听见;现在常见的礼花弹那时没见过,那时民间有“花篮”,就是把木炭、砸碎的犁铧(生铁的)装进一个铁丝拧的笼子里,用木杆子和绳索与铁笼子连起来,点着木炭后两个人晃着木杆使铁笼子转起来,迎风一吹炭火把碎犁铧熔化,铁汁被甩在墙上溅出许多明亮的火花,好像梨花带雨甚是壮观。
过了元宵节,好像年已经过完了,其实正月十六还有故事。一是在太阳出来之前到村外跑一次步,名曰“跑百令”,寓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不生疾病;二是结婚不满三年的媳妇回婆家,说是“十五不看婆家灯,看灯死公公;十六不看娘家火,看火死婆婆”,当然,如果公婆都不在了,也就不那么计较了,总之都是妨碍婆家。
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春天真的到了,也算是一个与春节有点关联的节日。二月初一那天,把泡好的黄豆晾半干,然后把筛好的沙土放在锅里炒,沙土热了后,再把黄豆倒进去炒,炒好后把沙土筛掉、用簸箕簸干净,再拌上些盐或糖,晾凉后就可吃了,又酥又有点咸(甜)味,名曰“蝎子爪”,吃了可一年不近*,人们出门兜里都装着“蝎子爪”,碰到人都互相尝尝,比比谁家的“蝎子爪”好吃;二是在院子里“撒围仓”,就是用草木灰一环套一环的圆圈,期盼新的一年仓满囤满、粮食丰收,再画出爬仓的梯子、撒上芝麻秸秆,寓意生活节节升高;二日早晨要吃年糕,还是期盼年年升高的意思,就是用黍子面掺上熟地瓜、做成小饼放在油锅里煎,吃起来又香又甜又黏;有顺口溜说:“二月二,闹吵吵,家家户户煎年糕,新媳妇拿着小锅铲,老婆婆弓着老腰把锅烧”;早晨除了吃年糕,还要喝面棋儿,寓意“起”、发家的意思,不能喝面条,一说面条是龙须,二说喝面条易遇到蛇;到了晚上屋里不能点灯,说是老鼠今晚娶媳妇,点着灯就娶不成了,不能坏了老鼠的好事。
过完了二月二,年货也吃完了,年真的跑远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孩子们带着遗憾、更带着遥远的期盼,期盼着下一个新年快点到来。
拓展阅读
1、童年的记忆作文
每个人对童年一定都有深刻的记忆,有的人是灰暗的记忆,有的人是快乐的记忆,有的人是忧伤的记忆,当然也有美好的记忆
即将升入初中的我、即将告别母校的我,那一天,打开了那流不走的记忆并能将童年保护好的记忆宝箱——相册。从零岁到三岁,从三岁到七岁,从七岁到十一岁,那一张张活泼开朗的笑脸;一次次“非同一般”的记忆;一个个美好的童年瞬间;都被我们记录到了相册里。一*游玩经历;一片片开心的笑容;一粒粒童年的种子;都埋藏在我们的心理。
而如今,那一张张活泼开朗的笑脸、一次次深刻的记忆;一个个美好的童年瞬间早已被忘到了脑后,已被换为一堆堆压力、一天天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每一个人对我的期待。
一*游玩经历、一片片开心的笑容与一粒粒童年的种子早没了踪影,已被化为一*令人发愁的考试、一次次令人紧张的成绩与每一天对卷子、作业和成绩的埋怨、同学们的苦诉。
想起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每个周末都会带我们去室外玩,而现在呢?一到周末,除了复习就是预习,另外就是那堆积如山的作业。
童年,我要以前那美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想着,想着,我发现时间的流失,生命正在一点点消逝,我也一点点变成一个大孩子了。但是,我不会忘记我的童年。爸爸,妈妈,我要我自己的.童年,给我一些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吧!我知道在那成堆的压力中你们得我的爱,但在快乐并紧张的小学生活中,我只剩下半年了!
那一张张照片成为了我美好的记忆——荡秋千、堆雪人、过生日……
我的童年被分成了好几段,第一段是快乐的,第二段是紧张的,第三段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在这一次追寻童年的痕迹中,我又变回了以前那个活泼、自由的我!
童年,相册,我永远的记忆!生命的痕迹!
2、童年的记忆作文
童年的记忆像小船,里面承载着快乐,令人难忘的故事。
看烟花
火红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到处喜气洋洋。
在拥挤的道路上,我骑在爸爸的肩上,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捂着耳朵,被夜空中一朵朵美丽的烟花所吸引着。爸爸嘴角上扬,指着天空给我看。
美丽的烟花装饰着这个城市,也为我的记忆增添了色彩。
爬山
从山脚向上看去,平顶山高大壮丽,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我和爸爸一起爬到了半山腰,我气喘吁吁,累得面红耳赤。爸爸笑着问我:“累了吧?我来背你吧。”我喘着粗气,强笑着说:“不累!”爸爸有手娟擦了下我额头上的汗水。然后蹲下来,背着我,继续向上爬着。我在爸爸的背上,感受到了幸福。
在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也为我的记忆充满了美好。
摘玉米
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玉米生长在肥沃的土地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
我一头钻进玉米地,四处张望,在里面仔细寻找着。“啊!找到了!”眼前这个超级大的'玉米令我高兴得又蹦又跳,惊动了两只鸟儿,“叽叽喳喳”飞入天空。
我找到了一个最大的玉米,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童年的记忆是幸福快乐的、喜悦的,也是令人难忘的。
3、2023年记忆的作文素材 有关记忆作文
过去,你也是一直陪在我身边,记忆中熟知的画面层层展开,倒映在瞳孔里,点亮了这寒冷的冬天。
现在看向这空旷的房屋,每个角落好像都有你忙碌的身影。或许我最后抵不过黑暗的寂寞,大家过去在一块的画面历历在目地出目前我的面前,好似一个黑压压的龙卷风,卷走了我身上仅存的温暖。
早上起床时,没了厨房的门隙里透出微弱的嫩*光;没了记忆中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身影;没了记忆中独特的鸡蛋香;无人围着围裙匆忙的'打开电视,弄清楚明天的天气,为我挑选第二天的衣服;无人在我下班车时,准时地迎向前,接过我肩上的书包……
有一种感觉盈上心头,碎了,它痛到让我没办法呼吸,让我妥协。
日渐的,我适应了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周遭全部安静下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走着回家的路。摇曳的路灯投下斑斑点点已被树叶撕得非常碎的黄色亮光,照亮了我前方的路。
我知晓,在漫长的成长旅程中,周围的人或事都将一点点退出大家的舞台,只留下一个正在成长的我。然后我要勇敢的向前走去,去面对是大家的成长的道路。
或许那句话说的是对的。有的人,有的岁月,只有错过了,才了解珍惜。
所谓时光流逝,岁月境迁,留下多少对往昔的感慨。过去,那个咬着嘴角向爸爸妈妈要棒棒糖的幼稚孩童被我禁锢在成长的大门里,取而代之的,便是要以我们的能力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少女。
琉璃是岁月磨掉了我的幼稚,也增长了我的寂寞。不是时间的错,而是成长的代价。
而那段有你,我的外婆,那温暖的记忆被我封存在身体里,成为多少年后最最珍贵的宝藏。让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址,都可以满载着温情的记忆,一直陪我向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