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掌握技术,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并获得成功喜悦为目的,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的育心、育智、育体等方面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着重培养学生在足球教学比赛中的合作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二、设计思路:
头顶球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动作,被誉为足球运动员的“第三只脚”。据统计,比赛中大约每5个进球就有1个来自头顶球,可见它是多么重要,因此在足球模块头顶球单元教学中,我共安排了五课时,根据学习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道头顶球是足球争抢、配合及射门的一项重要技术,了解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动作要点。2、80%左右的学生能准确地用前额正面头顶球,做到上体后仰,全身协调用力,20%左右的学生能准确判断来球,调整头顶球时的身体姿态。在学练中提高判断力,发展灵敏、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3、在2人或多人学习中,互相纠正对方动作,通过教学比赛增强自信心,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本次课是头球射门的第一节课而触球部位和上体后仰是本课的重点,全身协调用力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利用简单明了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使学生对这项技术有全面的认识,妙用固定球让学生体会触球部位,妙用抛顶不同距离的变化体会上体后仰,全身协调用力并进行顶准练习,让学生体会全身协调用力并准确判断来球,调整头顶球时的身体姿态。在学练中提高判断力。通过比赛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动作。通过分层教学“顶球进门”、“顶球进圈”、不仅提高了所学的动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距离的调整使每位学生在头顶球攻门中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强调师生互动,增强团队意识。本课教学始终贯彻“团结拼搏、参与合作、相互鼓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勇于展示、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运用
本课运用情景教学,采用“亲身体验—共同总结—尝试练习—积极评价—巩固提高”的学练流程,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1、准备部分―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模仿、尝试练习。
2、基本部分①学习新知—教法:创设情景、启发、示范、分析、分层递进、积极评价法等。学法:体验总结、观察、反复练习、自评互评。②巩固提高—教学方法:游戏竞赛法、男女分组法。
3、结束部分—教法:引导、示范、积极评价法。学法:观察法、模仿练习法。
四、教学组织策略:
1、热身跑练习,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尽快活动开为本节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把足球相关的曲线跑、后踢腿跑、侧滑步跑、后撤步跑、侧上步跑等元素融入其中,既做好了准备活动,又为后面头顶球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熟练球性、足球活力操练习,不仅锻炼学生的的协调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学生逐步寻找头部触球的感觉,有效地为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完成铺垫。
3、“海豚顶球”游戏拉开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观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4、妙用抛顶不同距离的变化体会上体后仰,全身协调用力并进行顶准练习,让学生体会全身协调用力并准确判断来球,调整头顶球时的身体姿态。在学练中提高判断力并通过比赛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动作,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使教师的任务无形中转变为学生的任务,最终体验到学习过程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
5、妙用分层教学“顶球进门”、“顶球进圈” 巩固提高头顶球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中感悟到局部配合意识,在比赛中体验到足球运动的魅力。
6、奇用分层教学中通过距离的调整使每位学生在头顶球功门中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强调师生互动,增强团队意识。
7、妙用学生展示创新动作跳起头球攻门,不仅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并为下节课学习内容提前展示。
8、本课还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参与合作、相互鼓励,最终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拓展阅读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 哲学 违背 宣布
怀疑 固执 解释 英镑 伽利略 胆大妄为
3、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
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 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小学 徐曙光
巧用别字妙笔生花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顺,大胆进行试验的语句。
1、课外读本。
2、重量不等的两个物体。
3、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伽俐略、亚里士多德生平。
一、读悟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故事。
(指名一生简介亚里士多德、伽俐略的生平)
2、在学生自学课文,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探究的任务:
伽俐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话呢?他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出示探究任务:
⑴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⑵ 伽俐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二、自读课文,探究解疑
1、阅读第一段。
2、阅读第二段。
⑴ 课文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课文用一个什么词说明当时的人对他非常相信?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比比读读:
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⑵ 指名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⑴ 伽俐略却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伽俐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产生了怀疑?
⑵ 伽俐略是怎样想的?谁来读读伽俐略的心里话,指名读第三段。
⑶ 指点: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从正面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又从这句话错的一面分析。
(突出:如果……就……;但是,如果……就……)
⑷ 齐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4~6)
⑴ 伽俐略可贵的地方还表现在哪儿?默读,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做,都证明,总是,才,已经)
⑵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⑶ 指点:
① 在教师里做一个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试验。
② 请同学们听师读,想象当时伽俐略做实验的情景。
③ 请大家作准备,谁能把那天的情景描述出来?
⑷ 各自准备讲述。
⑸ 同座对述。
⑹ 指名描述。
⑺ 齐读全段。
⑻ 这个试验的成功,使人们明白了什么?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
想──说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展开创造性设想。
三、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1、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和组内同学尝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实验经过、结果记载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