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例11、例1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的方法,掌握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0÷50÷30÷70÷8
60÷2540÷93200÷8300÷5
提问:第二行的题里,商的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300÷5里,被除数300末尾有两个0,商的末尾为什么只有一个0?(3不够除以5,要用30个十去除以5)
2.笔算4012÷2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板演学生说一说除的过程。
追问:为什么商的百位和十位上都是0?
3.引入新题。
在除法计算里,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面商0。今天这节课,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11。
提问:这道题的商应该是几位数?用笔算你会算吗?
2.学生练习。
(1)说出下列每题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
630÷3800÷41200÷6
(2)做“练一练”第一行。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让学生笔算。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后两题计算过程。
提问:7500除以5的商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为什么有两个0?为什么2800÷8里,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商的末尾只有一个0?
(1)出示例12。
提问:商的个位上为什么写0?除法竖式里可以省略哪一部分?为什么可以省略?(横式写得数)
指出:除法里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面写0,但接下来乘和减的部分可以省略不写。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同时指名1人板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让学生说一说除的过程。追问:商的百位上为什么是0?个位上为什么也是0?
(3)指出:求出商的最高位后,不管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只要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面商。
5.学生练习。
(1)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
41÷4602÷34801÷6
(2)做“练一练”第二行。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后两题的计算过程。
提问:第二小题为什么商的末尾有两个0?第三小题商的百位上为什么是0?商的个位呢?
小结: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被除数试商时有这样的几位,商里就有几个0。
6.在□填上适当的数,使商的末尾有0。(指名学生口答)
48□÷4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3题。
拓展阅读
1、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原理 2、掌握 三位数 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 算理。 教学准备 主题图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 类群 鸟类 爬行类 哺乳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计算:271+122=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 ? 强调: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 从个位加起。个位:1+2=3,十位:7+2=9,百位:2+1=3 种数 271 122 31 2 7 1 一定注意 从个位加起,数位要对齐 +1 2 2
出示例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计算:271+31=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 ?从哪一位加起?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十位上7+3=10,怎么写?
十位满十向前百位进1。百位上的2加上十位进来的1是3,即时2+1=3 2 7 1 一定注意 从个位加起,数位要对齐 + 3 1
3 0 2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小组交流。 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 7 1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 1 2 2 从个位加起。 3 9 3
2 7 1 十位满十向前百位进1。
+ 3 1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3 0 2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 算理 。
在本节课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问题和数学信息,启发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着展开新知的探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二年级下数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精选公文范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海南省琼中县第一小学王菊兰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八第1~3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在此基础之上,而求商的方法和思路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以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原有的知识基础,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迁移规律促进知识的同化。因此本节课我----------------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通过、激励性放手给学生观察、讨论、独立思考,提问题、生成问题,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解决问题,点拨学生学会归纳、理解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在闯关、比赛等游戏巩固新知。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熟练地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究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口算(说说自己怎么想)。 4x7=7x6=3x8=6x8=2x7=7x8= 2、计算下列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40÷8=()21÷7=()28÷7=()56÷7=()
3、将口诀补充完整。
()七二十八、六()四十八、()七三十五七()五十六 【设计意图】:复习乘、除法的相关口诀,进一步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不论对乘法口算的得数很快算出来,还是对除法快速求商,都是熟悉口诀。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应用到乘、除法计算,只是大家没注意到、不知道而已,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别学校的同学们为了迎接“六一”----------------精选公文范文----------------
3
---------------------------------精选公文范文--------------------------
节,准备了什么?
二、以情境主题图,引入新认识。 1、出示图,观察发现。 (1)、师问:“从图中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哪里?” (2)、学生自由发言:
2、梳理图中找信息,提问题。 (1)、根据3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语言表达不拘,只要提出问题即可:
①、一共做多少面小旗? ②、平均每组分几颗? ③、可以摆几行?
3、过渡,出示小旗图。 三、尝试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小旗图,尝试表述。 (1)、学生观察已摆好小旗的规律图,尝试表述。 预设片段:
师:要知道一共有多少面小旗,必须从图上准确而快速获取数学信息,他----------------精选公文范文----------------
4
---------------------------------精选公文范文--------------------------
们怎么排列小旗呢?为什么?
生1:一行一行数数,有7个8行,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一共56面旗。 生2:他们想挂8行,每行挂7面旗,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一共56面旗。 (2)、激励学生热情学习,并演示学生汇报过程“为什么这样排列?” 生1:这样排列是为了方便数数、省时间挂旗,即横着数,很快知道了7个8是多少,就是知道一共有多少面小旗。 生2:我还知道竖着数,很快知道了8个7是多少,就是一共有多少面小旗。 生3:(规范语言表述)这些小旗,摆7个为一行,能摆8行。。。。。。 (3)、学生复述两个算式与得数:口算
小花想挂8面为一排,可以挂7排,刚好用56面旗。即56面小旗平均分成8行,每行分几面?
小明想挂7面为一行,可以挂8行,合起来是56面。56面小旗,小花要挂7行,每行要挂几面小旗?
----------------精选公文范文----------------
5
---------------------------------精选公文范文--------------------------
两个算式‘7x8=568x7=56’,口诀只有一个‘七八(五十六)’。【板书】 过渡语:现在我们知道乘数位置交换,但积不变,口诀只有一个,那么小明想考考你们就用一道乘法算式速算?请看一句话提醒。
2、合作交流,理解算法。 (1)、竖着看图,理解算法 ①、合作交流,尝试列式, ②、学生汇报想法【意思接近即可】:选择正确的乘法求商后,知道口诀中缺几,商就是几了。。。。。。。。 师板书: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过渡语:“选择正确的乘法求商后,知道口诀中缺几,商就是几了。现在明白算法,我们以正确的乘法口诀,快速来挑战下一题吧!” (2)、横着看图理解算法。 ①、学生列式口算:56÷7=□, ②、学生交流算法后,师板书:56÷7=□,想:七()五十六
----------------精选公文范文----------------
6
---------------------------------精选公文范文--------------------------
(3)、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①、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②、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 (4)、小结: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时,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而‘七八五十六’既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又可以想到两道除法算式求商。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能促进我们很快求商的作用。这也是今天本节课要探究的秘密,揭开了,给它取名字叫什么? (5)、揭示课题,师板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交还给学生。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出示:口算,变式计算,综合----------------精选公文范文----------------
7
---------------------------------精选公文范文--------------------------
计算都用口诀求得数)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2、3、题。
2、练习八第40页第1、2、3题( 3、自我挑战,智慧闯关。 四、作业冲刺。 课堂同步第18页。(强化口算,变式计算,综合计算) 【设计意图】:用闯关、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全课。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都有什么收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
8
3、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与收信处理信息的能力。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闰年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一套,年历若干。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师:今天是20xx年的几月几日?(9月28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生活中会有许多令人兴奋或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一起看屏幕回顾一下这些日子(香港回归的时间、北京申奥成功的时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师:这些难忘的日子里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知道吗?这里有我们学习的另外几个时间单位,是什么?
师:关于年月日你了解哪些知识呢?(学生汇报)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那你们说的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通过观察,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有关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出示20xx年年历卡。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年历卡,仔细观察,然后根据白板上的自学提示找一找。(自学提示:1、一年有几个月?2、每月的天数一样吗?你能给分分类吗?)
生1:一年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按照天数进行分类。
师:31天的月份有哪几个?同时用白板(板书: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月份又有哪几个?(板书:30天:4月、6月、9月、11月)还剩下二月,二月有多少天?(板书:二月28天29天)
师:同学们会发现不管哪一年31天的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都是4月、6月、9月、11月。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板书: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2月即不是大月,也不小月,二月是个特殊月我们把它叫做平月。(板书:平月)
师:好,同学们快来数一数,大月有几个月?小月有几个月?(板书:7个、4个)
(二)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师:我们研究了大月、小月,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特别聪明,想出了一种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有同学会吗?
(1)教师借用白板讲解,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2)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3)学生试着在下面自己数一数或和同桌数一数
2、儿歌记忆法
师:除了这种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儿歌形式记住大月?(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这里的腊指的是几月呢?你们知道吗?(12月)只要我们记住了大月,二月特殊剩下的就是小月,好同学们试着背一背这首儿歌,记住哪些月份是大月…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师:我们学习了两种记忆大小月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你就用哪种方法记。
(1)师:你再来观察大月的月份,你有什么发现?(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单数月和双数月,以及7月8月两个相邻的月份都是大月)你还可以这样记忆,这两个月正在放暑假,都是大月,我们可以多休息几天。
(2)师:为什么7、8两个月都是大月呢?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听吗?
古罗马有一个叫恺撒的皇帝,他的生日在7月,7月是单数,于是他就规定一年的12个月中,单数月是大月,双数月是小月,他死后,他的侄子继位,可他的生日在8月,8月是小月,他觉得这样有失尊严,便把8月改成大月,8月变成大月后,后面的月份也就变成单数月是小月,双数月是大月了。
(三)反馈:
1、师:同学们记住了大小月了吗?好,那老师考考你们,你的生日在几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师:课堂上老师不能叫到,这样吧你的生日在大月的现在举起手来,生日是小月的再举起手来,有没有生日在二月的?
(四)深入研究,了解闰年
看来同学们已经记住了大小月,但在这些月份里面有一个特殊月二月,它有时28天,有时29天,这28天、29天的变化中有什么规律吗?这是老师整理的部分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如下:
(1)师:请你仔细观察二月份的天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每隔三年就有一次29天。
师:那就是说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29天,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2)发现闰年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发现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29天,也就是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闰年,我把表格中年份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按照规律是…所以最后一行是?
师:那么闰年的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20xx与4有什么关系呢?谁发现了?
生:正好是4的倍数,教师试算。
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下这两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师:我们知道平年和闰年就因为二月而差出一天,闰年比平年多一天,那平年全年到底有多少天?该怎么算?(生说一年有12月个,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就是全年的天数。然后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A: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B:31×7+30×4+28=365天生C:30×12+7-2=365天生D:31×12-4-3=365天
(板书:365、366)
(3)介绍平年与闰年的科学常识。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闰年,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科学常用识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我们再来判断一些年份是否是闰年,(白板)用加4减4的方法或看数字的后两位是不是4的倍数来判断闰年。
(5)引出1900年是闰年吗?总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练习
我们研究了大小月,又了解了平年和闰年,现在老师出一些要考考大家。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师:今天是20xx年的9月28日,虽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你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你们的家长看到了你们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