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4、有条理地叙说森林的环保作用,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森林的环保作用,并能用有条理的话叙说出来。
2、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咱们初步学习了《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读准确了(出示灯片1)指导学生读一读。
(二)新授课文
1、通过初步的学习,你知道云雀心里藏着一个什么心愿吗?
(出示灯片,课文最后第二小节)指出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就让我们跟着云雀母子一起去走走,看看他们都遇到了什么事?
2、学习2—4节
请学生读课文,告诉老师他们来到了哪里?如果课文不直接告诉我们,那你能通过哪个词也知道了?(黄沙漫天飞舞)(出示灯片)指导朗读。这样的沙漠你们能喜欢吗?小云雀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埋怨的语气。从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用一些词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是什么是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出示两幅对比鲜明的图,告诉老师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心疼)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2—4小节。此时此刻老师不禁想到了小云雀说过的一句话,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一起朗读。
3、学习5—10节
告别了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今却是一片荒漠的土地,我们跟着他们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请同学自己读读第五小节,告诉我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见过吗?如果没有见过,你先闭着眼在心里想象一番这是怎样的场面。(放录像)刚才录像的比你想象得怎么样?指导朗读第五小节,请同学为录像配音。同学们,这是一条怎样的大河?(出示黑板,填空这是一条()的大河)多么令人心痛的场面啊,小云雀不禁紧紧地挨在妈妈的身边,不忍再看下去。(出示6-8小节)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听了妈妈的话,你有疑问吗?引出(9—10小节)妈妈耐心地解释给了道理,请大家也耐心地自己把第10小节看一遍。出示灯片,找出雨水流经的地方。出示灯片,展示雨水被大树拦截的图示。请同学互相之间说一说。再请同学扮演妈妈给大家再说说。出示两句话A你看,森林是一座大水库。B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体会二者的语气。如果我们的森林覆盖了这条大河的上游,你们猜,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啊。你们看那一定是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世界。你们还记得小云雀说的话吗?(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再读。
4、学习11-13节
母子两人飞过了满目疮痍的大河和沙漠,带着惋惜、心痛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家有什么特点?(出示第11—13小节)同桌分角色念二者对话。这个家你们羡慕吗?现在咱们把小云雀请到我们教室里,请他为我们现场来解说他们家的秘密。(请学生现场表演)引导学生感悟“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跟着云雀母子走了这么一遭,我总算明白了小云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了。森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先别急着回答,你们看,又一列乱砍滥伐的伐木队伍进山了,大家快来阻止他们,你会怎么去说服他们呢?。你们能把我们课文中学到的来说服他们吗?
5、拓展练习
a)除了书上告诉我们的,你知道森林还有那些作用吗?
b)再次读第14-15小节
小云雀怀着一个多么美好的心愿啊,我们这次跟随小云雀母子的旅程也即将结束,你们还有怎样的心愿吗?
拓展阅读
1、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复习教案:32课时1溶液
知能定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和c(oH-) 2.知道pH的定义,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3.能够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4.能够进行有关pH的简单计算。 情景切入
溶液的酸、碱性可通过pH来表现,pH值是怎样规定的呢?与溶液的酸碱性关系是怎样的
Zxxk
自主研习
一、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c(H+)和c(oH-)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标准是溶液中
c(H+)与c(oH-)的相对大小,其具体关系为: 溶液酸碱性 c(oH-)与c(H+)关系 酸碱的强弱 溶液呈中性 溶液呈酸性 溶液呈碱性 c(H+)=c(oH-) c(H+)>c(oH-) c(H+)
(1)定义:用溶液中H+ (2)表达式:pH=-lgc(H+)
(3)意 义:pH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小,溶液的酸 25℃下,c(H+)=1×10-7mol/L,pH=7, c(H+)<1×10-7mol/L,pH>7, c(H+)>1×10-7mol/L,pH<7, 2.pH (1
(2)pH
①广泛pH试纸:其pH测量范围是1~14 ②精密pH试纸:测量精度高,但测量范围 ③pH
把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的*,试
Z,xx,k 纸变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溶液的pH (3)pH
pH计精度高,可直接从仪器中读数。 课堂师生互动
知识点2 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以及pH的关系
Zxxk
溶液中c(H+)越小,c(o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
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的最根本的标准是比较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而pH=7或c(H+)=1×10-7 mol·L-1仅仅是在室温下的特例,因此在使用c(H+)=1×10-7 mol·L-1或pH=7 考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7 B.pH=6 c.c(H+)
在约100℃的温度下,nacl稀溶液中c(H+)为1×10-6 mol·L-1是( ) A.该nacl B.该nacl
解析:在nacl溶液中,na+、cl-对H2oH++oH-无影响。c(H+)为1×10-6mol·L-1,c(oH-)也为1×10-6 mol·L-1。因此,该nacl溶液显中性,KW=1×10-6 mol·L-1×1×10-6mol·L-1=1×10-12 mol2·L-2。 知识点2 混合溶液pH的计算 1.
c1(H)·V1?c2(H?)·V2V1?V2c(H+)混合=→pH
2.
c1(oH?)·V1?c2(oH?)·V2V1?V2c(oH-)混合=c(H+)→pH
3.
(1)强酸与强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c(H+)=c(oH-)。如室温下,中性溶液的c(H+)=10-7mol/L,pH=7 (2
强酸与强碱混合,若酸过量,则求c(H+)过量,若碱过量,则求c(oH-)过量,继而计算pH。4.
室温下,pH=a的强酸和pH=b的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酸碱性与a+b相对大小的关系为:
?pH=7a+b=14→c(H+)=c(oH-)???碱性??pH>7>14→c(H+)
?pH<7 <14→c(H+)>c(oH-)???特别提醒
(1)溶液呈酸性,求pH的方法:先求溶液中c(H+)再求pH (2)溶液呈碱性,求pH的方法:
先求溶液中c(oH-),再利用KW求c(H+),最后求pH (3 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加水稀释后的pH ①强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pH=a+n ②弱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a
说明: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强酸和弱酸稀释相同的倍数时,pH的变化不同。其结果是强酸稀释后pH增大得比弱酸快。同理,强碱稀释后pH
②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pH只能约等于或接近于7,酸不能大于7,碱不能小于7,即酸、
考例2 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确定 解析:pH=4的酸溶液,其中c(H+)=10-4 mol·L-1,pH=10的naoH溶液,其中c(oH-)=10-4 mol·L-1,等体积混合后,H+与oH-恰好完全作用,但由于该酸未具体指明是强酸还是弱酸,若为强酸则溶液呈中性(pH=7),若为弱酸,由于它还有大量未电离的分子继续电离出H+,所以溶液呈酸性(pH<7)。故正确结论为A、c。 答案:Ac 变式探究2
酸性将0.1 mol·L-1的Hcl和0.06 mol·L-1的Ba(oH)2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该混合溶液的pH是( )
解析:设体积为V,混合前n(H+)=0.1 mol·L-1×V L=0.1 V mol,n(oH-)=0.06 mol·L-1
(0.12V?0.1V)2VL2×V=0.12V mol,因为n(oH-)>n(H+),所以等体积混合后: (coH-)混=
=0.01 mol·L-1,所以pH=12。
课后强化作业 基础夯实
1.下列液体pH>7的是( )
A.人体血液 B. c.橙汁 D. 答案:A
解析:人体血液的pH大于7。
2.有下列溶液:①0.5 mol·L-1的naoH溶液和1.0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②pH=0的溶液;③ c(oH-)=10-11 mol·L-1的溶液;④0.1 mol·L-1的cH3cooH溶液,它们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1.0mol·L?1?0.5mol·L?12解析:①中naoH溶液和Hcl中和后,Hcl过量, c1(H+)= KW?c(oH)= =0.25 mol·L-1;②中c2(H+)=10-pH=1 mol·L-1;③中c3(H+)=
-1。c(H+)越大,酸性越强。
3.已达到电离平衡的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为了促进醋酸的电离,同时使溶液的pH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一定量的水 B. c.加入少量盐酸 D. 答案:B
解析:加入冰醋酸(纯醋酸),使醋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浓度越大,醋酸电离程度越小。 4.有甲、乙两种溶液,甲溶液的pH是乙溶液pH的2倍,则甲溶液中c(H+)与乙溶液中c(H+)的关系是( )
A.2:1 B.100:1
学科网Z.X.X.K]c.1:100 D. 答案:D 解析:举例说明,若甲的pH=4,乙中的pH=2,则二者c(H+)之比为1:100,若甲的pH=14,乙中pH=7,则二者c(H+)之比为1:10:7。
5.pH=8的naoH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8.3 B.8.7 c.9 D.9.7 答案:D
解析:此为两种强碱等体积混合,且ΔpH=2,稀的naoH对溶液中oH-浓度贡献不大,相
1?10?42 c(oH-)(混)=
1.0?10?14?4c(H+)=1?10=10-10×2
学科网ZXXK]
pH=10-lg2=9.7。
6.pH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分别加水稀释n倍和m倍,使pH仍保持相同,则n 和m的关系是( )
A.n>m Bn
解析:pH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分别稀释相同的倍数,氢氧化钠溶液中c(oH-)小于氨水中c(oH-),若要使二者c(oH-)相同,即pH相同,氨水中要再多加些水稀释,即n
A.V3>V1=V2 B.V3>V2>V1 c.V1>V2>V3 D.V3
解析:pH相同的三种碱溶液中,c(oH-)相同,naoH和Ba(oH 2是强碱,中和相同体积的naoHBa(oH) 2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相同,即V1=V2,而nH3·H2o是弱碱,c(oH-)相同的naoH溶液与nH3·H2o溶液相比:c(nH3·H2o)>c(naoH),中和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nH3·H2o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的体积是前者小于后者,即V3>V2。故应选A
8.能表示人体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图象是( )
解析:胃酸呈酸性,喝水稀释,但不会为碱性。
9.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 mol·L-1,下列有关该溶液的
2、岳麓版七上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word教案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社会的形成。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教学建议
关于“农业的进步”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课所学的内容,直接点题,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关于“都江堰”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然后利用教科书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指导学生理解其防洪、灌溉、航运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教师直接点题,在指出农业的发展是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前提之后,指导学生自学,并把重要的内容和有关图片制成投影片展现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关于“商鞅变法”这一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建议教师把这一目分为背景、内容、结果三个部分来仔细分析讲解。背景部分建议教师在帮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二个问题: 第一,战国时期为什么要变法?第二,什么人要求变法?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内容部分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下图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上作相对的标示。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经济,确立*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统治,发展他们的*经济,就必须*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板书设计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3、都江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兴旺
2、商业和城市的兴盛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2、内容 3、作用
四、*制度的确立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电子教案第4单元第7课时 解决问题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
③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 )个
① 一共有多少个? ②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1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 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2
……
3. 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要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检验呢?先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小结:5串是5个十,是50,还剩下8个,正好是58个。说明解答正确。4.拓展。
师: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能穿11串。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是5个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11圈,所以能穿11串。
生2:我是这样想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组成,一个10里面有2个5,5个十里面就一共有10个5,剩下的8个里面有1个5,还剩下3,10+1=11(个),所以一共能穿11串。
三、课堂巩固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重点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讨论:要求“10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应该先求出什么? (3)小结:先要知道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再求10个装一袋,能装几袋。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解答。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
4、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
范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 课题:
教材解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 目标 A类 B类 c类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预习 作业
学习永无止境
范文
(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版块:【5分钟】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6除以3等于2。 6÷3=2
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 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 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第二版块:【15分钟】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
学习永无止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