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隔着扆的情感美文
前些日特别喜欢“台”这个字。不是因为那曲《菊花台》,是无意中在一本书中看到,有人在烟花台上看到那些往事驮着夕阳离去了,无限伤感。你可能认为这是某篇小说中不经推敲的矫情,其实我自初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那人是老妇人,眼角打着褶子,手指枯瘦如柴,她所站的位置,是某山村破败的亭子,当年,有个少年,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在这里给她放过烟花。她老了,最后一次回老家,其实是为他送行的。那亭子还在,她安静地一个人在那里待了一天的时光。
我开始想在历史书页里找一些关于台的记录或者一场场情事。后来发现,旧时,台太多,比如高介华、刘玉堂在《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一书中有专章论述楚宫廷园林,云楚国君主先后建了大量的离宫、苑囿,如渚宫、强台、匏居台、五仞台、层台、钓台、小曲台、五乐台、九重台、荆台、章华台、乾溪台、渐台、阳云台、兰台宫等。历史也如这样的台,有过故事的,不过是一场一场的奔赴,终要人去台空,任一台暮雨不歇。
有时实在翻不动书页,就像翻不动一个明媚的春天,眼睛里尘土飞扬。也忽然就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再无力一场舍命的奔赴。而我寻找那些台,是多深的虚镜,镜里的故事,突然失去存在的意义。何况这些台,不是明镜台。那是被风干的历史。明镜台,是要在普通百姓家里,回头再看它时,一如渔家人晾在窗前的咸鱼干。
我们站在往事的台上,还能干什么?待一会儿,再看看远方,之后,一阵干笑。
很久前看《城市画报》袁泉专题,名字叫《身体记忆旅行》。写到她在台北和冲绳我与世,隔着扆录音期间的感想。在电影里,讲故事的不一定全靠人物和情节,比如还有音乐。在音乐的路上,做感念纪录的并一定只有音符,还有眼睛。一个城市区别另一个城市的,不是城市本身,而是你的身体。袁泉关于旅行记忆是这样的:我会在一个城市固定用一种香水和润肤乳。这是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因为这样会让我记忆中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专属的香味。在日本我会用一种很甜的花草味道的润肤乳,它有一种“幸福”的味道。而在台北我会用比较清爽的,类似马鞭草那种类型的。
城市又让身体有了某些特别的记忆。袁泉在台北和冲绳我与世,隔着扆分别录制的音乐,有人就听出她不同的声音表现。袁泉说,我想我的声音可能像一个独立的东西,它需要不一样的气候、温度、城市、情绪。
一个身体与一座城,有这样的记忆链接,是独立而热闹的细腻。这记忆,是身体里潜伏的细腻;这细腻,是身体里潜伏的记忆。陌生但不生疏。
记忆是不可琢磨的东西,某一刻你经历的人事物暧昧不清模糊不清,似是早有过经历,却又在下一秒那么肯定,它并非发生过。这着实是你未曾谋面的记忆,你与它互不相识,却筋脉相连。而人的心,是渐次趋向静默的过程。与往事,与时间,与昨天和明天,与唇齿,沉默似铁。
人生到最后都是一堆片段的屑,如同一部恢宏电影里的某个情节,在多年后记住的是它,而非电影宏大的叙事。
有个诗人写过雪,说岁月里的雪是从某个朝代比如唐朝开始出发,一路颠簸,换过不知多少快马踏破不知多少铁鞋,最终,把青丝跑成白发,把眼前跑成天涯。
这深意,透着凉,薄薄的,如在指尖,瞬间又没了。大概心里有钝痛的人,对凉都是这样薄薄的感觉。与人,与往事,甚至与某一段心境的交际,似乎都如一场雪的奔赴,到头只不过把眼前跑成天涯。剩下的时光只是做着减法的河流,在一个叫春天的谎言里,把心底融化成发源地,只为了让你去感受离别的滋味。
真正的离别,不是扬尘而去,而是快马加鞭的奔赴,永无尽头。
闲日时,且捻亮烛火,让那匹发*马,守着一朵骄傲的梅歇一歇,旷世美好的途中,不差这一夜。这一夜,我们依然热爱经过我们窗前所有的动词。
然后听见某本书中的句子,被招摇红尘的风卷过,传来檀香阵阵——
木鱼响了,空气里有香火味,两个比丘尼在合十诵经: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那不是一座古寺,但是禅房花木深。你偷采了一朵金色的扶桑花,把它藏在衣襟里,然后从门隙里谛听一缕经文,久久地,目光那么深沉。
拓展阅读
1、我的老家在渐渐沦陷情感美文
我的老家下柴市,距县城二十四公里。
沿着下柴市幽幽的古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铁铺、油坊、布庄……斑驳的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高脊飞檐,每一处建筑都尽显民国初期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房子是古老的,气质是古老的,让人感觉房子里的人也是古老的,且做着同样古老的工作:原始工艺、手工作坊;商铺里顾客如云,码头上人影绰绰。每一处景致,无不显透出浓郁的神韵,让下柴市水乡要埠尽显恢宏的气势。
我在下柴市土生土长,儿时的我,多少个晴朗的夏日,嘴里还嚼着饭,就一溜烟跑出门,直奔集市,或看工人师傅制作点心、生产农具,或几个小伙伴一起捉迷藏、打乒乓球,在古旧的集市和大自然的怀抱中编织着五彩斑斓的童年。
一九六九年,下柴市公社成立,并选扯在长兴大队,下柴市原有的学校、银行、医院纷纷迁徙到"公社"附近。下柴市逐渐失去了它往日里的繁华与喧嚣,徒留下古道、老屋和下柴市的虚名,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自然人文景观的下柴市,便渐渐淹没于历史的烟尘。
我16岁那年,离开下柴市去县城求学,直至1988年到广州工作,才算把根拔离了那里。但是,吸吮着这片土地的营养成长的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审美趣味乃至是非观念,都源于这片土地的馈赠和这片土地上的亲人的引导。尽管书本教给我许多,城市教给我许多,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这片土地传承给我的那种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给我的那种原始的是非观,总会作为一种精神与思想的源头,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
每次重返故土,我都会身不由己地到抗旱沟上的小桥、下柴市遗址、藕池河伴的杨柳林看看。此时的我,犹如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任思绪纵横驰骋恣意流淌,让尘封已久的过往如电影镜头,在我眼前一幕幕转换。我屏住呼吸,似能听见旧时铁铺里的叮当叮当,榨油坊里嘿哟嘿哟的劳动号子,而且昔日商贾云集的影子仍斑驳可见。但是,我知道,自己留恋的只是下柴市的过去,还有留在这里要一辈子生活下去的亲人。
在这样一个激变的年代,下柴市这颗镶嵌在洞庭湖滨璀灿的明珠,曾以"鱼米之乡"著称的南国水乡。也渐渐脱去了它原有的容颜和芳姿。原来星罗棋布的鱼塘、小沟大都改造成了农田,曾经气象万千的藕池河,如今也大半时间断流干涸,由于公路运输的高速发展,当年运输船只在藕池河里来往穿梭的场景已经见不到了。农药的大量使用,加上人为的滥捕滥杀,故乡的水系里,已很难寻觅到鱼虾的踪影,过去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遨游的喜鹊、乌鸦、猫头鹰更是绝迹。
我儿时的伙伴,甚至更年轻的70、80后们,现在没有一个人留在村里,都像我一样去外谋生去了,当年的中年人成了老人,当年的老人大半已经凋零人世,村子里没有了人气,传统农耕社会聚族而居的那种社会生态系统已经不存在了。整个村庄安静极了,一幢幢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民居整日寂静无声,旧时那种鸡鸣狗吠的"田园牧歌"景象已经彻底消失,没有了劳动的号子,没有了猪牛的欢叫,连小孩子的嬉闹声也很难听到。我看到的小孩,他们的脸全都不像孩子,就像我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成熟与长大的脸",有着一种成人般的深沉与世故,他们见到我,也有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生疏。
社会在变革,故乡也在悄无声息而又急遽地改变与转型。当我去寻找故乡的灵魂时,我惊讶的发现:我童年少年时的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故乡不仅生活形态变了,而且它的文化环境也在变。现在故乡农民的生活成了城市生活的山寨版。在我小时候,农村人请木匠做床铺,请篾匠编竹篮,请邻居盖房子都是很平常的生活场景,而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报酬,然而,这种以乡村文化构建起来的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也在故乡的土地上消失。
现在的老家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天天去集市买肉买菜,去商场买日常生活用品,找建筑队盖房子……而且民居的建筑风格,家里配置的家具电器也都像城里一样。人们的生活心态和追求完全是山寨版的城市。农闲时,男人们不再走家串户,而是躲在家里泡上一杯醇香沁人的浓茶,懒懒地躺在柔软的沙发上,跟着永远都不可能亲眼相见的演员喜怒哀乐。女人们则一吃完午饭就冲进麻将馆,像城里人一样筑起了"万里长城".
当年,我在这里躬耕陇亩,放学以后,把书包往饭桌上一丢,就去村前屋后收积农家肥。现在,我回到老家,村里的一些老人还对我说:"九满,还记得当年你和邻家小孩为了一堆牛粪的所有权发生争执甚至打架的事情吗?"记得,我当然记得啊。可是,现在的老家农民,他们种植庄稼不再使用农家肥,而是完全依赖化肥,致使土壤板结,过去随处可见的素草、艾草等都不适宜在下柴市的土地上生长了,而外来物种如美国刺、水葫芦们却在顽强的侵蚀着下柴市的土地和水资源。
这些变化似乎在告诉我: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下柴市的土地上悄悄消逝。我的故乡,变了,真的变了,让我惊叹,让我唏嘘一一以前我经常走过的田埂,玩耍的小塘,居住的老屋,统统都在消亡。随着它们的消失,我的老家迅速改变着模样,它们带着我的儿时记忆灰飞烟灭!
2、这件事情感动了我作文800字
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在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的愧事为何连消去也不可以呢?是有人如打印机把这件事打印在我的脑壳里了吧!可又有什么东西钻进我的大脑呢?这件事这么记忆犹新,这得从2018年的九月说起……
仿佛一个暮春的傍晚,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的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可忽然雷公公又打起了鼓,似乎它的沉重的步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跟小雨形成了一曲交响曲。
那天晚上我的心情十分恶劣。我紧皱眉梢成道拔,这还不算我的头发,似乎着了火,手紧握拳头,似乎马上就要向我妈打过去,这就是因为我妈没给我买金鱼!
我如河东狮吼般吼叫着,仰天长叫道:“我再次吩咐你要给我买金鱼,我等等等等了三天了,可你现在就给我三天都吃我最不喜欢吃的小黄鱼,我真为你的理解能力而惭愧!”
我的心情越来越恶劣。
“孩……”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被我打断了我连让他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我要上接不接下气的责骂道:“你真比猪脑还笨!比鱼的记性还差!”
这时妈妈的眼神有点不对劲,她的眼神里受着委屈,里面含着泪水。
忽然妈妈一把拉住我的手往门口走去。
“你带我去哪里?!”我怒火冲天的说。
“……”可妈妈一声不吭。
雨下的越来越大,可妈妈却没有带雨伞,他搂着我不让我淋到一滴雨。寒风呼呼的吹着,可我感受到的却是阵阵温暖。有时我还感觉到我浮在空中,——和这居然就是妈妈不想让我踩入水坑,把把我抱起。妈妈冒着雨,可他对我还是那样的温和,我稍稍的有点惭愧了。
到了花鸟市场,只见妈妈一身透湿,似乎像一个落汤鸡,但他还是一声不吭,也没有埋怨我一句。就因为我要买金鱼,他都要一步一步淋着雨,艰难地走着。我的愤怒被他的行为已经烟消云散了,我心中如泼了一盆冷水,我不禁热泪盈眶。
我的思想跟之前已经有了大翻转,不再责骂妈妈了也感到我刚才说的话是那样的可耻,无理。妈妈,他却是这么的温柔和柔和,不让我淋到雨让我去买金鱼。我抱着心爱的金鱼,可又感到惭愧。我想:我当初真不该吵着要买金鱼,而人妈妈淋了雨遭受了痛苦,我多么不懂事啊!
瞧着妈妈的背影,我又撑着路上买回的雨伞,妈妈依然是淋着雨。她那背影是多么的悲惨啊!说着我跑上前去,心里想妈妈为我买金鱼,而受了这么多痛苦。
我向前抱住了妈妈对她说:“妈妈对不起!”之后我就嚎啕大哭泪满襟了。
3、优美爱情情感散文随笔
初遇你,我们便是同学。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梦想。只为了高考的那一个重压,我们都在相聚在美丽的校园,日以继日地学习,只是学习。你我都不了解彼此。我们的相知,始于同桌的缘份。你的沉默,我的奋斗,便是我们一直格格不入的借口。慢慢地,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慢慢交流起了,初识你,便觉得你的踏实、你的成熟、你的沉默、你的低调是众多男生所无可迄及的。
曾经,我们肆无忌惮地聊着梦想、聊着爱情、聊着未来;曾经,我们一起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曾经我们在那困厄失语的日子里一起坚守过。那些一起奋斗过的日子,早已定格在我们的回忆中,当有一天回忆还保有*时,那些充实而快乐的日子便是我们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不清不淡,不急不缓,就这样,在岁月的洗涤下,这些回忆又再次跃然纸上。
我们的梦想是不是都太美丽了,也都太易碎了?我们不甘,我们不放弃,我们选择了背负千斤顶,重走逝去的高三,我们踏上了彼此的复读之旅,就这样,为了我们的未来,你我逝去了彼此的讯息,那一年,我们从未见过、从未联系。当一年以它固有的节奏迈到它的终点时,我们相见在我的生日聚会上。那时的你我,在一年的复读路上,都有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相视而笑,在热闹中结束了这次匆匆的见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