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堂散文
在中国*社会中,儒、释、道三种文化往往是互相包容、互为一体的。前童的明经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地体现了这三种文化的民间建筑。
明经堂又叫“狮子明堂”,紧挨职思其居宅北面。童氏族人童可莅一家开设“恒裕”酒坊发了财,于清同治年间建造了这所二层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重檐台门。倒座面阔5间2弄,厢房各5间1弄,正厅面阔3间2弄。整座院子通面宽25.2米,通进深24米,占地面积604平方米。在这所建筑规模并不宏大的普通民宅中,它所运用的建筑装饰语言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内涵,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大文化背景下的江南民俗文化色彩。
这种文化的糅合,首先表现在明经堂的台门建筑上。
走近明经堂,一抬头,最先映入你的眼帘的,就是高挂在重檐台门额枋上那方四明抹头的“明经”匾额。这块立于“道光壬午年桂月谷旦”的门匾,是浙江戴学政奉旨亲笔所题,赠予时任武义县县学训导童佩金(其为童可莅之祖父)的。明经,本指通晓经学,唐朝时列为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时用作贡生的别称。以“明经”作宅名,既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也是宅主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台门两侧的墀头墙上各有一书卷形匾额灰塑,左面堆塑“礼义”二字,右面堆塑“孝悌”二字,均为阳文篆字。礼、义、孝、悌,都是儒家道德准则的内容,将这四字镌于门墙上,明白无误地揭示了宅主的道德诉求。门顶装修为卷棚顶,用轩桁、雀替、门簪,后檐柱装饰有八仙图案。八仙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装饰题材,在宁海的古民居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八仙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雕作品,八仙人物耳熟能详,八仙故事家喻户晓,而八仙又恰恰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是道家文化的一个载体。在一个台门的建筑上,同时显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特征,但当时宅主既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即便到现在,我们也并没有觉得很突兀,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让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民间水***融、互为贯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民俗文化的缘故。
这种文化的糅合,还表现在明经堂在“天”与“地”的建筑装饰上。
进入明经堂,天井*那卵石拼砌而成“狮子滚绣球”图案分外夺人眼目,“狮子明堂”就由此得名。在卵石天井中拼砌装饰性图案,在前童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中很常见,而且图案重复的几乎没有。金钱、双鱼、奔鹿等图案,表现的大多是祈福求吉、喜庆富贵之意,寄托着宅主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狮子,古称狻猊,《尔雅释兽》中这样解释:“狻猊,如虢猫,食虎豹。”它不是中国本土的动物,而是汉顺帝时,由疏勒(古西域)国王进贡而来。但自它进入中国,并成了艺术形象后,狮子并没有被皇帝所垄断,它被作为一种吉祥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经常运用在各种装饰和民俗活动中。狮子以凶猛着称,它的形象自然也是表现出勇猛威武之势。但是从各种建筑装饰中的狮子来看,它们的形象却很多样。有凶猛的,也有温顺的,有严肃的,也有顽皮的。凶猛严肃的造型用以*,温顺顽皮的造型则取其“狮”“事”谐音,表现不少吉祥意义的题材:画面中用两只狮子表示“事事如意”,狮子配以长绶带则表示“好事不断”,再加上钱纹则表示“财事不断”狮子同时又是佛教中主管智慧的文殊菩萨的坐骑,所以它还是主文运的瑞兽。因而,这幅“狮子滚绣球”,既有镇宅*之意,又寄托着“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还寓意着祈求文殊菩萨保佑子孙聪明。
再看“天”。明经堂的脊饰,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砖雕道家太极图,叫做“太极双鱼火焰宝珠”。《周易》说:“阴阳生二极”,太极图就代表着阴阳两极。又因它的形状像两条鱼,俗称双鱼。火焰宝珠同样代表着阴阳。火焰代表五行中的“火”,属阳;宝珠则是水之精华,代表五行中的水,属阴。太极双鱼和火焰宝珠都表示阴阳调和,相生相克,是希望合门和顺、消灾弥难心愿的的表露。
由此可见,明经堂的天井和脊饰也融合了儒、道、释三种文化内涵。
明经堂的墙体裙肩为卵石盘筑,东厢北髟Y型墙上,堆塑着“霞蔚云蒸”四字,西厢南髟Y型墙上,则堆塑着“居攸厥奠”四字。“霞蔚云蒸”,比喻明经堂有美丽风光;“居攸厥奠”,是说住在这里很安定。和堆塑在群峰簪笏宅山墙上的“群峰簪笏”、“清流映带”一样,前童人的祖先在建造宅院时,都非常看重选择风水,并喜欢将之昭示在墙头上。
最能体现儒、道合一的,要数挂在明经堂正厅中堂金柱间的黑地沥金大匾“敦伦凝道”了。明经堂的正厅木雕较为精致。明间金柱之间横架一半圆罩,内嵌立软藤花结2个。中间用书卷形小匾,内书“和气致祥”四字。檐廊穿插枋雕有“梅花藏龙”图案;枋上两边有雕成半圆形的抬梁,俗称“猫鱼梁”,也叫“海马虹梁”;梁枋上还雕有“古道西风”、“福寿绵绵”、“五老观图”、“蟠桃眠鹿”、“苍雁虬松”、“云龙赶珠”、“雀依松鹤”等图案。“敦伦凝道”匾额,就挂在金柱之间。敦,敦厚;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为五伦;凝,凝聚,凝结;道,大道,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万物之本原、事物之规律、生活之准则的意思,在这里,它是指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及生活原则,即“德”。因此“敦伦凝道”可以解释为:敦厚朴实、遵守伦常,才能最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敦伦,又可指夫妻之事,这样“敦伦凝道”还可以解释为:即使是夫妻之事这样的家庭琐事,也与大道有关,比喻事无巨细,都要以高标准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四个字既有儒家的思想,又体现着道家的精神,是儒、道文化合二为一的产物。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明经堂南山墙上的一扇石花窗。明经堂的南墙上的石花窗共有三个。楼窗两扇,半窗形,分别雕行草“福”、“寿”两字。楼下的石花窗是前童所有的石花窗中造型最复杂、也最能体现前童人生活理想的一扇。这扇石花窗雕的是一只花瓶里装着两只蝙蝠、寿星骑鹿和刘海戏蟾。“蝙蝠”象征福气;“寿星骑鹿”象征长寿;“刘海戏蟾”象征财富;而“花瓶”则象征平安。有福、长寿、发财、平安,这是世俗的人们最想实现的世俗的愿望,而在这些愿望中,平安是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一扇小小的石花窗中,竟蕴涵了这许多的象征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联结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中国的庭院式建筑,一般大中型组群都不是单一的庭院,而是由若干个庭院,甚至数十个庭院组构而成的。它们形成一路或若干路纵深串联的多进院。这种布局,不仅突出了庭院内向空间的表现力,而且由于院与院的分隔、联结,也大大突出了建筑组群内景的时空构成。”(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群峰簪笏宅、职思其居宅、明经堂作为前童明清建筑群的代表,仅仅只是前童庭院式建筑中的一小部分。而前童明清建筑群正是由像群峰簪笏宅、职思其居宅、明经堂这样的40多个院落组构而成。它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宁海高超的建筑水平,更反映了前童的先人们讲究“耕读传家”、重视宗族血亲的人文精神。站在塔山和鹿山上看前童,前童已经显得很苍老,一片黑压压的屋顶下,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正以迅猛的态势撞击现代前童人的内心。虽然前童仍有许多热心保护古建筑的童氏后裔,但木结构的前童古民居还是让人放心不下天灾,人祸,但愿她都能躲过。
拓展阅读
1、传统文化经典散文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有很多民族习俗,家家户户贴对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还有穿新衣,吃饺子,大人还要给我年钱。在这些习俗中,我最喜欢的是装年钱的小红包了。拿着小红包,我就迫不及待朝外奔去。一出门,我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他们在楼下的小广场正进行烟花比赛呢!只听“呯呯”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到这美丽的烟花,心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好多倍”。于是,我赶紧去买烟花,拿着自已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只见“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看着天空被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传统文化经典散文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会是一位伟大*,供在中国最大的*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3、优美散文:花径终不知细雨清明湿
『优美散文』忍顾一朝细雨湿清明,半弦天外哀音,勾出一枚莹瘦月。清明踏遍花径,天涯谁家四月雨?续曲未亡,怎听得晓风吹彻桃花落,又复一度清明流光,忍顾一朝细雨。湿了阶前梧桐,湿了陌上红豆,染出几亩思念的云朵,凭岁月这般苍老无果。
桑榆向晚。暮色里寻你。啼笑往事作故纸,我心惆怅不改。四月洛阳牡丹写信,借花信吹到蔷薇田,由我来读一番深情。清明木棉系,细雨桐花解,只道一如昨日江南清明。
清风中花事葳蕤,枝枝婉柔。远远花树,开得太久了,我只忧虞一夜之间凋尽流光的守候,回眸无处照见。总想挽留,却无奈花落,唯有静待下一场似曾相似的重逢。花败自是不可知,枝头轮回世事,谁还留意第一支的去向?一夕朱颜盛,一暮花容瘦,花谢又旋踵花开,一季复一季……花径不知万事有代谢,唯陋巷有春光不偏。浮影正好的旧廊,一指细雨渗出无端太息,光阴刹那间老去。一仄巷陌,百般无常,任我抵押陈年的青苔,换一盏清明茶香,清透,明亮。
遇见清明。我绕一堤思念倾漏成的春水,湖心倒映昨日的笑颜,一朵一朵,次第老去。按属于你的那朵轮廓剪裁,一沓薄纸,皆是你旧日的眉目,我以这样的方式,冥念你曾经的存在。不是说离开就不见踪影,不是言转身就遗忘彻底。或许是不辞而别,或许是身不由己,我泪眸里遥望彼岸你的倦容,直到有一天,我在桥下等雨,你在桥边等我,桥畔开的只有荼靡……
路过清明。四月流出一地琥珀色的日光。你在花树下,放下风中的一切,素手翻飞一锭纸锞儿——你倚一篮纸锞儿,摘下两肩的疲惫,想起三月的海子,四月的张国荣,五月的故人……我默无声在你身后端望。抑或离别不曾改故颜,烟火流离人间,你还似旧时憔悴。许是我看不穿过往,有些人一去永无期,轻如草芥尘埃。可是总有这般抽身,决绝成殇,掩着薄纱,抚指即悲伤溃堤。犹一枚枯茧,一丝一毫地剥离,落叶糜烂于阙口,由一切芜杂,渐渐弥补空白。
花深清明。花径深不过四月。驱不散的夏意葱葱,时光摧我走。厮杀的花,开得血色斑驳。败得一塌糊涂。清明还是从我掌心流走。凭我念念不忘,足以一剑直抵。可我甘于这般——即使颠沛流离。
那花径深深,不知何处去。春风依旧和细雨,浇落清明。终到了随心所欲的时候,等眼前风景赏心悦目,可我丢了你,永无还价的余地。看你淌着一脉冰血,分流天涯海角,流到沧海桑田……我明白所有回忆徒劳,还是止不住祈祷,愿清明是彼岸岁月的一段安好。我自信清宁,全心全意,在宿命洪荒的如今,不在桥下等雨,却在清明里等你。一切繁华打马而过,这一天,等你。
细雨清明。湿了窗外阑珊影,蘸一笔月色,赎回有你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一纸典当的清单,只有一个字:你。(文/玖月之歌)
4、传统文化经典散文精选
一、 强调“入世”,重视现实。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两个方面:“超然”和“参与”。借中国古人之语大致可区分为“出世”与“入世”。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他们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与世无争。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这种积极参与的思想在当今也应予以提倡。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只顾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那么,中国还会有希望吗?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因此我们应满腔热忱地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追求理想,奋发向上。
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理想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统观中国历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们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已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对社会和谐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为年号;农民起义亦常以追求太平为号召。洪秀全的农民**还颁布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实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传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合理社会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变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动。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历史上的理想主义具有空想性质,但无论如何,这种大同理想一直激励着整个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新时期我*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现在已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经过科学预测的现实的目标。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一个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终不渝,藐视困难。受挫益坚,这种令人赞美的性格,正是一种阳刚之美。历史上多少不畏艰险、向邪恶势力作*的人,多少为探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人,多少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躯的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坚守信念,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阳刚之美。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具有这种阳刚之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他不但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今社会,频率快,人的压力大。许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压力与挫折。我们应该向孔子 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怀,为实现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四、提倡修养,培植盛德。
儒家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更主张一个人要时时准备好入世的条件。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所赞美的“仁人”、“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称为“君子”。一个人要达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检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贤者学习。君子要心胸坦荡,要正直不佞,反对“巧言令色”,知错就改,反对文过饰非。为人应自知、自省,对己严,对人宽。君子不可须臾离开仁德,哪怕是仓促匆忙之际、颠沛流连之时。儒家提倡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君子,从*国,实现理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五、坚持正义,热爱祖国。
儒家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杀身成仁”,这种为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当立志以仁,处事以礼,践行以义,百折不挠。身家性命固然可贵,为了正义尽可抛。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真谛,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演绎结果。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伟大无比,刚强无尚,是由正义的经常积蓄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凭着一股“浩然之气”来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道德力量。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同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为社会进步、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坚持正义、刚直不恶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还值得大力提倡。当今社会,还存在种种邪恶势力。面对这种势力,我们决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问,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发扬刚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气,坚定立场,不屈服、不妥协,以浩然正气来压灭一切邪恶东西,纯洁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六、敬老爱幼,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敬老爱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是“仁之本”。认为“百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论语》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莱子为使其父母欢欣,身着五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还装作幼儿行路不稳而跌到在地,以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面前永远要做*。扇枕温衾则是幼而尽孝的例子,九岁的黄香就能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实非一般幼童所能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我们不能丢失这一美德。
儒家学说的中心主张是“礼”和“仁”。当然,他们所讲的尊卑秩序、三纲五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讲的“仁”也是讲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统治。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这与正统儒学提倡“礼”和“仁”有极大关系,尊师重教就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一个方面。儒家所称“天地君亲师”。把师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就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师重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反对上下尊卑,三纲五常,但人人相亲相爱、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永远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七、节俭不奢,清心寡欲。
节俭之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节俭。依传统观念来看,生活节俭既能使人克服经济困难,还能使人成就事业,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问家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庐说:“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些说法都体现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念。提倡节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语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所积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顾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必有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当发扬节俭之德。当然,诸如“会赚不如会省”之类的观念应当摒弃,既当讲“节流”,也当强调“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传统美德遗产中,还有许多优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性的糟粕,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它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于自然界的研究,重义轻利。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因此,我们应矫正儒学的偏失,发扬其优秀的方面,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