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檀作文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传统中国最著名的蒙学教材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千家诗》选的是唐宋人五七言绝句,其余几种也是用韵文写的,实际上是押韵的诗歌。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传统蒙书,在文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明显。这些书,小朋友们念起来朗朗上口,不觉得枯燥。念着念着,也就记住了书中的内容。传统私塾又流行用一种近乎歌唱的调子来念这些书,普遍用拖腔,抑扬顿挫,尤能突出“美听”效果。这种念书方法,今人称之为“吟诵”。此即传统中国之“诗教”、之“乐教”、之“视唱练耳”。
余生也晚,没有赶上传统私塾年代。但我儿童生活的记忆,有不少是关于这方面的。先祖父科凤公是1920年生人,他的外祖是我家乡皖西南清末民初著名的私塾先生。科凤公仅随外祖读过一年私塾,但却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村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他手。上世纪80年代,我读小学。每逢祖父写春联,我总是在边上看。祖父一边写,一边念给我听。祖父念对联的调子,和我在学校里学的普通话读书全然不同:有的字音拖得特别长,有的字音又念得很短促;而且是方言腔。我虽不明就里,但觉得很好听。祖父见我听得入神,每每也教我念几句“赵钱孙李”、“天地玄黄”。祖父过世之后,我再没听过有人这样念书;直到上个世纪末,在北大遇到先师莎斋夫子(吴小如先生)。莎斋夫子比科凤公小两岁,是著名文史专家。我常去莎斋夫子家里听他讲书,所讲多是诗文。第一回听莎斋夫子念诗,吓我一跳——怎么和我祖父念的这么像呢!也是有的字音长、有的字音短,而且节奏分明,带拖腔。我知道莎斋夫子祖籍皖南,一开始以为是地方特色。陪侍久了,才从莎斋夫子那里知道这是“依字行腔,平长仄短”的传统诵读法,是由传统诗文的文体特征和声韵规律决定的。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先祖父是用传统吟诵调念对联;他从外祖念一年私塾,是用“吟诵”法念“三百千千”。明白之后,我不由得对传统私塾吟诵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单就培养传统诗文修养来说,一两年私塾的读书效果,明显好过于现在的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祖父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童蒙诵读是何等的重要: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取决于少年时代有没有诵读过经典。
南北朝时期的大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这样叙述亲身经历:“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七岁时候背诵的长文,终身不忘;二十岁以后读的书,基本不记得。颜之推一面慨叹“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一面解释其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颜之推语重心长地劝慰世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实际上是劝人要及早诵读经典。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是在最恰当的年纪,用最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学文化。对于今天的国学及语文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有鉴于此,雒诵堂师法先贤,推出青少年国学系列课程,蒙学阶段即以“三百千千”为主而略有损益。以数年教学实践为基础,我们今天特向全社会推出《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系列丛书,第一辑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五字鉴》《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七种。
蒙学读物在明清时期虽盛极一时,但却也善本难求,尤以《千家诗》《声律启蒙》为甚。雒诵堂多年来致力于蒙学版本收藏,但本人经眼的清刻本多存在诸种问题。故此,《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文字底本考订,以择善而从为原则,并尽可能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预设的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故编辑体例为大字注音本。注音采用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拼音以普通话为主,但考虑到传统蒙书的文体特征,对于严重影响叶韵和格律的关键字,则采用旧读和文读音,以确保韵文尤其是格律诗的“美听”效果。本套丛书,用右下加黑点的形式对全部入声字进行标注,用“黑体拼音”的形式对旧读和文读音加以标记;对于文本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也用不同字体做了区分。标注入声字和古今异读,是本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故此,本套丛书不仅适合诵读,还对系统了解传统诗文的格律常识颇有帮助。
拓展:
《三字经》内容介绍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拓展阅读
1、春节作文四百三百字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最隆重的节日。
传说有个叫年的怪物,长着尖尖的角,每到过年的晚上的时候就跑的村子里*。大人、老人、小孩都很怕它,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都在山上躲起来。这一年,有个长着胡子的老人来到这里,人们忙着上山,村庄里一片混乱,谁也没注意来的老人,只有一个好心的婆婆给了他一点吃的,并对他说;你快走吧,等会年就来了!可谁知老人听到后,说:不用怕,今晚我就留在你家里,一定会把年赶走。婆婆劝了半天也没有,只好自己走了。
晚上年来到村里找人吃,它来到婆婆家。看到贴着红对联,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吓得退了好几步。这时门开了,只见白胡子老人身穿一身大红袍,站在外面,屋里开满了灯。年看见以后吓得跑走了。从此人们就知道年怕红色,灯光和响声,所以每年春节人们都贴红对联,穿红衣,放炮竹,整夜不熄灯。
过年真好,我希望天天过年。
2、初三过腊八节作文400字精选
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些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然而我最期待的一天就是腊月初八,因为那一天是我和妹妹的生日。
那一天即过生日也过腊八节。在过腊八的前一天,我总是高兴地欢天喜地,到了那一天大清早,鞭炮声就响个不停,就连忙起床,站在妈妈旁边看他是怎样煮粥的,首先把大米和糯米用清水洗净,到入锅中,再放一些红豆、绿豆、花生、红枣、还可以放一些板栗等,大概煮30分钟,就可以喝到美味的腊八粥,坐在饭桌前的妹妹早已迫不及待的等着喝美味的腊八粥,喝完腊八粥。到了晚上,街道里就无比的热闹。
晚上,在屋里就能听见外面霹雳啪啦的竹炮声,我趴在窗户边看着,烟花在空中绽放,漂亮极了!我兴奋地拉着爸爸的手说:走,我们去放鞭炮吧?爸爸:说别急别急,你先去准备好鞭炮,我连忙去准备,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鞭炮咳烟花。希望今天能把它们都放完!我心想。到了楼下,我兴奋地拿起鞭炮,只听砰的一声,烟花四溅,我高兴地拍手叫好。到了深夜,街上的很多人都回家了还没有尽兴的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回到家,我收到了许多生日礼物和祝福。
3、春节作文四百三百字
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到处都是节日的喜庆。
说起春节,我想起了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凶神恶煞,住在村庄旁的深海中,每到除夕,它就会上岸,去旁边的村庄吞食牲畜,还要伤人命,人们害怕得躲到了山上。有一年,一个老翁出现在它们的面前,对他们说:“那个来捣乱的‘年’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村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起来,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然后,用竹子互相敲打发出声音,“年”就落慌而逃,从此以后,我们过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每年的大年初一走亲向友,从此,春节就流传到了现在,变得越来越隆重。
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家家户户变得富裕,我们的春联变成贴图,还有挂着灯笼,竹子的敲打声变成了烟花爆竹。随着“噼里啪啦”的烟花声音在空中绽放开来,像争奇斗艳的“仙女散花”,又像下烟花雨,有红、黄、紫……天空*扮得炫丽多彩,它们照到了人们的脸上,人们的脸被照得喜气洋洋,人们过年的习俗还有包团圆果,大扫除……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丰富呀!
4、初三过腊八节作文400字精选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们常州地区家喻户晓的腊八节。
一大清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我在被窝里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好像是花生?是排骨?还是……闻着香味,我赶紧起床,看到妈妈正在忙前忙后,我只好自己去寻找香味的来源。
餐桌上,妈妈已放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看上去就很诱人:绿色的粥,里面有黑米、薏米、排骨、青菜、桂圆、黄豆、绿豆和大豆。我急忙呈一勺往嘴里送,哇!好烫!不过味道又香又鲜!黑米和薏米很软,黄豆很有嚼劲,排骨的香味最是浓烈。
妈妈看我吃得正香,就问我腊八粥的来历。腊八也有来历?我怎么答不上来?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找答案,终于看到了一个有关腊八粥的来历:原来,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极为艰苦。一天,他到一户人家偷东西吃,结果被抓住了,还被关在一间破屋子里。朱元璋饿的前胸贴后背。他四下找东西吃。结果,他以外的在老鼠洞的旁边发现了玉米、大豆、绿豆等物。他用这些东西洗干净后煮成了一锅粥。味道非常棒。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就把这粥赐名‘腊八粥’。从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每人都要吃‘腊八粥’,也就把这一天称为‘腊八节’。
今年的腊八节我不仅享用了美味的腊八粥,还学到了知识,真好!
5、柴门哪去了作文500字小学三年级作文
我爱去乡下,那里又美丽的田园,一望无际的田野,带刺的柴门……清明节刚好是星期天,乡下表哥邀我去他家串门。我早就听说表哥家大变样了,所以决定去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星期天,爸爸带我来到表哥家。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二米高的围墙围成的一个小院子,一扇亮铮铮的古铜板色铁门特别引人注目,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福随吉祥入户,富伴政策到家。横批:*开放好。
:“是不是走错门了?”眼前的巨大变化,让我难以置信。表哥见我一脸茫然的样子,赶紧迎上来说:“是我家,是我家,没错啊。”
:“柴门哪儿去了?”我凝视着门,手摸了又摸,我怀念起昔日的柴门。表哥家原先是两间平房,小院是用篱笆围起来的,院门是毛糙带刺的柴门,用树枝做的。记得第一次到表哥家时,小手都被柴门刺破了,痛得我“哇哇”大哭。
“妹,都五年前的事了,还想它。”表哥亲热的对我说。我激动地说:“门变了,家变了,一切都变了!”表伯一边端着水果,一边笑着说:“柴门变铁门,全靠*的政策好啊!”
“门”能反映一个农家的面貌,柴门变铁门可以看出表哥家有贫穷走上了小康的生活。我轻轻夸一句:“表伯,您家的铁门比俺家的还要好看呢!”表哥一家听后全都笑了起来,幸福的笑声在田野上飞扬,飘到很远很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