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2:20

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拓展阅读

1、《无题》《过零丁洋》《已亥杂

《己亥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

⒉ 读好句,整体把握,诵读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体会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法设计】

诵读法,品味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己亥杂》(板书:己亥杂)

二、进背景

⒈中国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都称为——《己亥杂》。

⒉ 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清帝国行将没落。*的清*对外卑躬屈膝,对内肆打压,官吏贪污*,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

三、说作者

四、读

1、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

4、全班齐读。

五、看注释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六、译文,解

1、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

2、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3、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4、打破一切清去选用人才。 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七、悟情,品意境

(一)、我们体了解了意,从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了。

(2)“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清朝的*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了。

(3)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 吗?再不,就来不及了。

(4)、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 B、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家读读这行

C、正因为“哀”、恨,所以家盼望着一场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D、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全班读全

(6)、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八、背全

九、探技巧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作业

1、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作业:课后把这首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板书设计: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2、《无题》《过零丁洋》《已亥杂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⑴主旨:这首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⑵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首小将*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人复杂的情感。

⑶《己亥杂》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以后仍要有所作为)。

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

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意是,双方见面极为不易,刚见面又要分离,想到此后不知何时能够再见,更感到难舍难分;何况正值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颔联,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组成这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以“丝”谐“思”,思者,情思之谓也;“到死丝方尽”,反言之,则不死不尽,犹言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之泪,泪与思合,有思即有泪;“成灰”跟“到死”为对文,义同,亦不死则泪不干之意。这两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颈联,这里是转而叙述对别后的设想。先说自己,“晓镜”,犹言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愁”“改”二字说的是她此刻的感情状态,此刻她发愁的是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表现她时刻在想念着男主人公。后说对方,“吟”,其实是做怀念女主人公,“月光寒”不是专指深秋时的月光,而是泛指所有的月夜,因为“寒”写的是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由于情人不在自己身

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

尾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蓬山”,海中之仙山也,这里指女主人公居住之处;“青鸟”,原指住在瑶池的女仙西*的信使,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在蓬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全联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见面,但总可以互通音问。这是男主人公的**之词。结末的“看”(读kān),是“试试看”的意思,使全联的语气显得柔和、婉顺,而绵绵不绝的情思尽在其中。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⑴全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⑵《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传诵的名句

⑶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苏武牧羊、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九年;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闻一多怒斥国民*特务等等⑷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3、《无题》《过零丁洋》《已亥杂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析的方法,理解的含意。体会歌所描绘的意境。

领悟作者情感,学习作者不畏挫折的坚强性格和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

1、

2【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课时】1课时

2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熟练背诵,但内容还迷糊不清或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前两句,更是不知其意,对后两句的读也不到位。

3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2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己亥杂

以检查默写的方式导入:指名一生在黑板上默写,再分析评价

活动2【讲授】己亥杂

1、这四句的题目是什么?

2、什么是“己亥”?“杂”是怎么回事?

讨论后出示如下背景:

《己亥杂》是人被迫辞官后的集,作于道光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五日北上接家眷,二月二六日抵达江苏昆山。往返期间,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今天要学的这一首是原第五首。

三、关于“辞官还乡”

1、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

人离京时,正是战争的前一年,英国利用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还想着为国家做些事情。

2、这些内容在哪些句里得到体现?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被迫辞官的龚自珍会有怎样的心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四、句译读(学生自讲——交流纠正——升格分享)

1、译读参考:

2、意阐述:人寄居京师二年,一旦辞别,离愁满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边的家乡。一路上人心情极为矛盾,心绪极为复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句中“落红”实际上是人自况。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五、品

1、人是怎样把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浩荡”本指水势浩,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强化了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人通过比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2、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六、主题意义: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七、人印象:

1、用几个四字词说说学了这首人给你怎样的印象?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

2、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是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所作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著有《龚自珍全集》。《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九州生气恃风雷》等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尤瑰丽奇肆,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人,在中国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有“龚派”之称。

八、检测提高

1、中哪句表现了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词?

3、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积极的人生态度

4、对《己亥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反映了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5、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50字左右 )

九、结束语:

正如龚自珍中所说的那样,龚自珍南归后,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积极培育下一代。可惜不到半年就突然病故,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他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4、《无题》《过零丁洋》《已亥杂

【教学内容】

《己亥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诵读篇目。这首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不同,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典》、《望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体把握本首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再加上本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句,整体把握,诵读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

2、板书:已亥杂(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二位,所以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清帝国行将没落。*的清*对外卑躬屈膝,对内肆打压,官吏贪污*,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这是第220首。(PPT出示)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设计意图】虽然本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全,整体把握 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读: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句。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自主学习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

从读顺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 完成:“师生诵读部分”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都读得这么投入,我也被你们的朗诵*了,我也想读一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个性解读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读上瘾的基础上,我用羡慕的语气求得我示范配乐朗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倾听比较中更激发想读的欲望。 借助工具书理解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步理解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说说这首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三、深入意,理解

初读时,我们体了解了意,现在我们再读全,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细细地读,自己想象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小结:刚才听了每个小组的发言,老师被你们陶醉了,同学们真会读,通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了不起!

读全: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全,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

①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这首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②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设计意图】回到全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PPT出示《己亥杂》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龚自珍的,使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本首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

2、作业:诵读默写。

3、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搜集爱国的歌和语句,也是为了爱国的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搜集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鉴赏十大规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8643.html

热门阅读

  1. 篡夺的解释及造句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
  3. 2016消费者权益保护心得体会
  4. 席慕容经典语录
  5. 201年地球一小时公益宣传短信
  6.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7.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
  8. 正月十五历险记作文
  9. 小学生个人简介的自我介绍范文
  10. 小学写事作文:不一样的除夕之夜
  11. 婚礼司仪主持策划范文
  12. 班主任个人培训心得体会
  13. 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班务总结
  14. 严格的解释及造句
  15. 关于祖国的诗歌
  16. 范仲淹的诗词
  17. 《开学第一课》优秀观后感350字
  18. 关于七夕的诗词
  19. 祝福爱情长久句子
  20. 关于体育的幼儿教案
  21. 关于奋斗的励志语录
  22. 2016讲奉献有作为心得体会
  23. 春学期智慧老师演讲稿范文
  24. 有关祝福语的排比句
  25. 五个寓言成语故事
  26. 综治工作心得体会
  27. 从文学鉴赏谈王维的诗歌创作
  28. 小学六年级读书活动计划
  29. 2016年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心得体会
  30. 初中5劳动节作文
  31. 父母的爱作文汇总
  32. 月亮的诗句和名言
  33. 我安全我幸福安全演讲稿
  34. 做个寡言但心有一片海的人经典句子
  35. 搞笑哲理故事
  36. 形容桂花开放的句子
  37. 妇女节的特殊礼物六年级作文
  38. 小学幼儿园安全接送协议书
  39. 表达思乡情怀诗句
  40. 与思乡有关的诗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11:09:09
本页面最近被 297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上海,TA在页面停留了 11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