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
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
此夕重途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
1936年,郁达夫受托为解除郭沫若通辑令并动员回国抗战事,专程前往日本,11月15日到达东京。当晚,达夫便在一位日本改造社成员的陪同下前往市川市江户川郭沫若寓所,邀请诗人去东京参加改造社所主办的为编译《餐迅全集》兼为郁达夫洗尘而设的宴会。席间,郭沫若写了这首诗,也请郁达夫写诗留念。郁达夫的诗是:
却望云仙似蒋山,澄波如梦有明育。
逢人怕问前程释,一水东航是马关。
郭诗用倒装写法,一开始就把人引入历史的回顾之中。郭沫若、郁达夫同是创造社的元老,又是文坛上的一对挚友。阔别十年后在日本重逢,重温旧事,浮想联翩,论及国事,慨当以慷。那是在1922年,创办《创造季刊》初期,因经济困难,杂志难以出版,销路又不好。有一个夜晚,郭、郁二人同往上海四马路泰东书局拜见书局经理赵南公。赵说杂志销路不好,初版二千份还剩下五百。听了这消息,两人倍感痛苦和难堪。为了解除心中的苦闷,便上街喝洒,连喝了三家酒店,昏昏瞥瞥,凄凄寂寂地回到静安寺路的住所,归途中二人自比为“孤竹君之二子”,象伯夷、叔齐到首阳山一样准备着挨饿。这种“赴首阳”的感慨,既有感于个人身世的艰难,更包含有丰富的时代内容,份量是极其沉重的。
一、二两句忆旧,三、四两句话今。“此夕重逢”顺势而下,紧承“十年前事”。十年别离,痛楚生活的回忆,而今重逢,应当是高兴的,诗人无意去写那些A好、欢乐的场面,而说这些重逢好象是在梦里一般。“如梦寐”,一是说本以为不能再见面恍如梦中,二是暗示见面并不乐观,优心忡忡,前途渺茫,为结句作了有力的衬垫。最后以“那堪国破又家亡”结束全篇,寄慨无穷,抚今思昔,百感交集,优时伤世,万虑潮生,怎能不为相互的遭遇而慨叹,不为国破家亡而悲枪呢?又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思想。意思是说,我不能坐视祖国的沦亡,我要回国去重上战场,而不是到首阳山隐居。1937年7月,郭沫若毅然离开日本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开始了他又一次“投笔请级”的战斗征程。
此诗即兴而成,写得情真意切,杨快淋漓,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国破家亡的慨叹,激扬文字,慷慨悲歌,读来动人心魄。
【知识拓展】: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2]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1]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拓展阅读
1、郭沫若的诗歌 郭沫若经典诗歌集集锦
【**--散文】
1、《黄浦江口》
平和之乡哟!
我的父母之邦!
岸草那么青翠!
流水这般嫩黄!
我倚着船围远望,
平坦的大地如像海洋,
除了一些青翠的柳波,
全没有山崖阻障。
小舟在波上簸扬,
人们如在梦中一样。
平和之乡哟!
我的父母之邦!
2、《晨安》
晨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
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
晨安!平匀明直的丝雨呀!诗语呀!
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
晨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
晨风呀!你请把我的声音传到四方去吧!
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
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
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
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
晨安!万里长城呀!
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
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呀!
晨安!雪的帕米尔呀!
晨安!雪的喜玛拉雅呀!
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
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
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
晨安!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
晨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呀!
啊啊!你在一个炸弹上飞行着的D′annunzio呀!
晨安!你坐在Pantheon前面的“沉思者”呀!
晨安!半工半读团的学友们呀!
晨安!比利时呀!比利时的遗民呀!
晨安!爱尔兰呀!爱尔兰的诗人呀!啊啊!大西洋呀!
晨安!大西洋呀!
晨安!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呀!
晨安!华盛顿的墓呀!林肯的墓呀!Whitman的墓呀!
啊啊!惠特曼呀!惠特曼呀!
太平洋一样的惠特曼呀!啊啊!太平洋呀!
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
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
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
醒呀!Mesame呀!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4、《笔立山头展望》
笔立山在日本门市西。
登山一望,海陆船廛,了如指掌。
大都会的脉搏哟!
生的鼓动哟!
打着在,吹着在,叫着在,
喷着在,飞着在,跳着在,
四面的天郊烟幕朦胧了!
我的心脏呀快要跳出口来了!
哦哦,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
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呀!
万籁共鸣的Symphony,
自然与人生的婚礼呀!
弯弯的海岸好像Cupid的弓弩呀!
人的生命便是箭,正在海上放射呀!
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
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2、王世贞《殷司马平广西寇歌》边塞征战诗词赏析
(1)殷司马:即殷正茂,明代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隆麈五年(公元一五七一)巡抚广西,镇压古田少数民族农民起义有功,擢户部尚书。
(2)桢:支柱,骨干。
(3)岭南:唐道名,因在五岭之南,故名,辖两广大部,越南北部。
(4)鹅鹅:军阵名,《左傅·昭公二十一年》:“郑翩愿爲鹳,其御愿爲鹅。”
(5)札:铠甲。
(6)相公:原指国公卿相,后代亦作对少年士人的尊称。 白帢:白帽,古代未*的人所戴。
(7)羽扇:以羽毛所作之扇,此指军事指挥。
(8)狼兵:指桂西北土司所带之兵,归顺于明朝,曾被调参舆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 韝:臂套。锦韝谓锦料爲饰的臂套。
(9)神武:聪明威武之称。 《易·繋辞上》:“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10)跳踉:跳跃。 后夫:谓后至。夫,助词。 一说,犹后人。 《易·比》:“不宁方来,后夫兇。”
(11)列肆:指街市。 提壶:指沽酒。
(12)勒铭:勒石铭碑以表记功。
王世贞(公元一五二六——一五九○),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外郎、郎中。穆宗即位后,历任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入京爲太僕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万曆初,因论奏权臣张居正被罢官。论诗文,主张效法秦汉盛唐,于李攀龙逝后续执文坛二十年。晚年放弃复古主张,诗风平谈自然。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傅》、《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朝代:明代
籍贯:江苏太仓
3、古诗《朱彝尊·赠张五家珍》原文赏析
可叹张公子,流离自妙年。身孤百战后,门掩万山前。易下穷途泪,难耕负郭田。平陵松柏在,余恨满南天。
顺治十三年(1656)夏,朱彝尊应高要知县海宁人杨雍建邀,游岭南,继入曹溶广东左布政使司幕,先后在广东逗留二年。在穗时,重晤屈大均等,并结识了如张家珍等隐逸的原抗清人士。这首赠张氏五言律写于顺治十四年 (1657)。
张家珍,字璩子,广东东莞人。其兄张家玉勇武能战,先从唐王戎事,后转辗入桂藩永历朝,授兵部尚书。顺治四年 (1647)十月战败于增城,投水殉国,年仅三十三岁。在家玉死前数月,原驻守地东莞破,其祖母陈氏、母亲黎氏、妹石宝均赴水死,妻彭氏被执遇害。而堂弟有先、有恒等则先后随家玉死难(参见《明末忠烈纪实》卷十五,《爝火录》卷十七等),真是一门忠烈。张家珍十六岁时就随兄身历戎行,故朱氏诗起首有“流离自妙年”之句。家珍在兄弟间排行第五,故题称“张五家珍”。
对张家珍十年前的壮武勇烈行迹及十年来心怀隐痛遁迹草野的品性,朱彝尊是敬重的,也完全能体察到他的心境。所以这首赠诗既回叙了张氏 “身孤百战后,门掩万山前”的往昔,也揭示了其“易下穷途泪,难耕负郭田”的现实处境。这是一首颇多身同感受的同道知己之作。属心脉沟通式的酬唱。
“身孤”句只要了解十年前张氏一家殉难之惨的本事,即可把握。十年前,张家玉殉难时,其父张肇龙及家珍均为人匿藏,敌方“不得踪迹”,“门掩万山前”云云即指寓有隐迹深深足迹不出的意思。现今虽时隔十年了,广东局面固已平定,但永历**的残部仍还在滇边抗争。这对像张家珍这样的人物来说,其处境和心境之复杂可以想见。大势已难挽,力不从心的他,虽无法远去追随旧主,然心头的悬念和缅怀是无时不存着的; 而对清廷统治来说,尽管“门掩万山前”,无所作为,却仍属敏感人物,危险分子,也是无疑的。张家珍诚是会有“穷途”之感,狂狷心情处此境遇,能不如昔年阮藉那样“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世说新语·栖逸》吗?至于“负郭田”般的家产别说已荡然全去,即使还在,也难守成,他是要躬耕家园也难得,只能流离失所,行迹飘零而已。“难耕”一句写尽了张氏处境之险,行世之难,实属逼真写照。由此,颔、颈两联已将人物形象写足,一个身处特定年代里的特定*色彩的人物跃立于纸端了。
末二句写张氏遗恨,是代张家珍传述心底之隐情。“平陵松柏在”之“平陵” 只能是泛指,即泛指已故之旧主之一的唐王,及唐王之弟称绍武帝于广州等,也可包括其兄张家玉及一门壮烈。如果说是引借汉乐府《平陵东》,也正是旨在扣上 “不知何人劫义公”之“义”字意。换句话说,绝不是指明桂王。明末清初际,老桂王于顺治元年即甲申之秋已病故,嗣桂王又称永明王,后称永历帝的朱由榔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底始被俘执,到次年即康熙元年(1662) 四月被吴三桂缢死于昆明。写于顺治十四年的诗不可能以 “平陵”指明桂王是显然的。而“余恨满南天”云云,即以张氏兄弟的志业及经历来说,其遗恨是已足弥满天地间的了。其尽忠未能得,尽孝也不得,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够惨的事。一门殉难,而一己苟活,这应就是“余恨” 的本旨所在,是张家珍每每宿夜难安的。
以近体中最不易把握的被称作“四十君子”的五言律诗,来写人,写一生经历,写往昔,写眼前的心境,处境,这是很险的题旨,很难写得真实,涵盖深广的。然而朱彝尊却应付自如,一句一转,波折跌宕,既记了事又写了心,独见工力。此年朱氏还只二十九岁,但诗已健拔得很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