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4 11:56:42

《春望》原文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拓展阅读

1、沁园·斗酒彘肩翻译及

寄稼轩承旨,时承旨招,不赴。(一题作风雪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赋此以解。)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据岳飞之孙岳珂《桯史》记载,珂与刘过饮西园,“改之(刘字)中席自言(此词本事),掀髯有得色。余率然应之曰:‘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症耳。’座中哄堂一笑。”岳珂少刘过三十岁许,又好作大言,所叙是他对这首《沁园》的看法,未必当面云云。这首词突破时空,奇思奇境奇语,不能以不作分之“白日见鬼”一语薄此千古奇词。

“鬼”实际上还有一个,就是刘邦连襟、鸿门宴上的樊哙,起笔“斗酒彘肩”用的就是他的典故。刘过以樊哙这位莽汉自喻,非徒作空言,改之气质与心灵频率及对天下事的观点等深层共鸣于辛稼轩,没有这股生啖猪肘气吞河岳的粗豪之气,要学辛算白搭。刘过也没处心积虑要学辛,英雄所见略同。南宋少见与辛耦合如改之者,学辛如强弩之末足跟不稳者有的是。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把樊哙放到一个“风雨渡江”的环境里真亏改之想得出,可与易水荆卿和《大风歌》相比。然没痛快下去,被三位“驾勒吾回”,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游起水软风轻的西湖来。东西二涧,南北高峰,里外二湖,孤山访梅,“风雨渡江”的狂暴淋漓呢?跑心里去了。此逆入法,亦刘永济先生说词家抒情法的“辞虽旷达(悠闲)情实郁抑”,如苏轼“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虞美人》)月下花前,何能真慰刘过。郁达夫所谓“万一国亡家破后,对花洒酒岂成诗”也。

刘过一生力主恢复北土,并一直积极实践。与辛弃疾的交往即例证。自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士大夫“讳言恢复”,恬武嬉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到刘过作此词的嘉泰三年(1203),已经“太平”了四十年。刘改之借三位古人的名作描绘渲染“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与樊哙“斗酒彘肩”风雨渡江的'浓墨大笔粗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关西大汉执铁板的高唱:“岂不快哉!”压倒了风雨,对淡妆浓抹的西子、峥嵘图画的楼观和暗香疏影的梅花来说,不啻振聋发聩的晴天霹雳。所以刘过此作,本意全不在摭拾前人,而在扫空万古,──临安快要化为鬼域和阴曹地府了!也许这才是改之描写“白日见鬼”的良苦用心。“风雨渡江”,显然是刘过旦夕想的“北伐”的象征。

这是刘过直接写给辛弃疾的第一首词,据说辛得之大喜,邀去酬唱弥月,临别赒之千缗。刘是终身流落江湖的一介布衣,据词话,辛曾数次巨资周济,但刘屡随手荡尽。

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北伐”前不久,“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已是露出桅杆的巨型战船。“风雨渡江”是免于“白日见鬼”的唯一方法。

2、沁园·斗酒彘肩翻译及

寄辛承旨。

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自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注释:

①辛承旨:即辛弃疾。因其曾于开禧三年(1207)被任为枢密院都承旨而得名,不过那时刘过已死,“承旨”二字可能是后人加的。

②斗酒彘肩:《史记》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一大斗酒)与彘肩(猪前肘)。

③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④林和靖:林逋,字和靖。

⑤坡仙老: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坡仙。

⑥驾勒吾回:强拉我回来。

⑦“西湖正如西子”二句:苏轼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天竺去来”六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灵隐天竺(寺)一带的景色。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⑨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⑩孤山先探梅:孤山位于里、外两湖之间的界山,山上种了许多梅花。

词的上片写他想赴辛弃疾之邀,又不能去。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起势豪放,奠定了全的基调。这三句用典。使风俗之气变为豪迈阔气。这里的典故,出之于《史记·项羽本纪》。这几句是想像之词,刘过设想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来到辛弃疾的住所,觉得是一件特别痛快的事情。前三句起笔突兀,似平地而起的高楼,极具气势。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就在他要出发之时,却被白居易、林逋、苏轼拉了回来。“驾勒吾回”四字写出了他的无可奈何。接着词人概括三位诗人诗意,说明他不能前去的理由。作者把本不相干的三人集于同一场景进行对话,构思巧妙新奇,“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林逋、白居易两人只顾着喝酒,对苏东坡的提议丝毫不感不趣。

下片开端打破了两片的限制,紧接着上写白居易的意见。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自居易在杭州做郡守时,写过不少歌咏杭州的诗句,其中《寄韬光禅师》就有“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之语。这六句也是化用白诗而成,用“爱”字将天竺美景尽情描绘而出,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词人化用三位诗人描写杭州风景的名句,更为杭州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逸兴韵致和化内涵,再现了孤山寒梅的雅致与芬芳.给人美好的想象。词人笔意纵横。杂糅了涛的特点于词作之中,正是其创新之处,虽然没有正面写杭州之美,但却使我们看到了杭州的旖旎风光。不同时代的诗人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相聚一堂。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口吻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三句顺势而出了,这里“须晴去”的“晴”字,当然与上片的“风雨渡江”遥相呼应,可当作“晴天”讲。但是,从词旨总体揣摩,它似含有“清醒”的意味,其潜台词中似乎是说自己目前正被杭州湖山胜景所迷恋,“徘徊”在“三公”争辩的诱惑之中。那么,赴约之事,且待“我”“清醒”过来,再作理会吧!这样理解,可能更具妙趣。这几句也回应开头,使全词更显得结构严谨,密不可分。

3、《京中七日立

【作者: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

近水游鱼迸冰出。

作者是晚唐坛上的一位奇才,诗歌和散都写得很好。但因为他性好讽刺公卿,痛恨社会*的昏暗,因而长期羁留京师。尽管他“十二三年就试期”,但仍是“五湖烟月奈相违”(《感弄猴人赐朱绂》)。他至少参加了十四年的考试,仍是榜上无名;因而愤愤更名,改罗璜为罗隐。他滞住长安,大概想起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因而在“ 京中七日立 ”之时,便慨然而作。

据载,薛道衡聘陈,南陈的君臣都知道薛是有隋一代最著名的诗人,因而盼他能当场作诗。于是他在“人日”(正月初七),便挥笔而作了。当他写了首句“入才七日”时 ,人们掩口而笑,并窃窃私语, 觉得这实在不像诗句 ;而他写下“离家已二年”时, 人们便都不敢再轻觑了!而他写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时,君臣便大加称,觉得南陈人,人可与匹敌。

罗隐此作,却比薛道衡的诗更为怪诞,一上来便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读起来简直有点开玩笑,觉 得这哪像诗呢?但仔细一想,却比薛诗写得更佳。薛诗是屈指一算,虽“入才七日 ”,但已是“离家已 二年”了 ,隐隐透出思归之情。而罗诗的七个数字, 却表明他是一日一日地数,一天一天地算。写出了他羁驻异地,实在痛苦难熬;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而次句的“万木生芽是今日 ”,不仅包罗了薛诗的“思 发在花前”之意,且比薛“思归”更早,早到了万木刚刚生芽之时 !薛诗的“人归落雁后”,写出了“人 不如雁”之思,的确写得不错,而罗诗却写作“远天归雁拂云飞”,不仅写出了群雁同归的得意洋洋之状,也有力地衬出自己无翅可展的苦肠。这就比薛诗的意韵更浓郁,也更加形象化。末句的“近水游鱼迸冰出”

则离开薛诗而另辟新径,更是即景生情的佳句,表现出诗人急不可待的归隐之意 。诗人在《下第作》中, 早就说过:“年年模样一般般,何似东归把钓竿。”在《寄黔中王从事》诗中也说 :“今日举场君莫问,生 涯牢落鬓萧疏 。”而在《曲江 感》中,他要“一船 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他要坚决归隐,再 也不受统治者所设考场的欺骗了!读了这末句“游鱼迸冰出”之情景,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人归隐情真,巴不得要马上离京师而赴五湖归钓的情态。

此诗的主要特点是:归隐情切,含而不露,语言浅近,蕴意却深。罗隐的诗 ,大都写得“峭直可喜”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录》)而此诗却达到了“峭直”与“蕴藉”的统一。

4、《筹笔驿》

【作者:罗隐】

抛掷南陽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陽为主忧,北征东 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 了在南陽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 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 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 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 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

“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三联 :“千里山河 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 艾 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

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 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 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 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 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

既然是“尽良筹 ”,怎么他的出师有利有不利?这就 开出二联,归于时运 ,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 三联归到运去 ,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 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 。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黍, 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 庭筠《经五丈》:“下国卧龙空寤主,中逐鹿不由人。”

他称蜀国为下国 ,称魏国为中,含有上国的意思。 下国和中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逐鹿不由人 ”,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 要跟中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 :“猿鸟犹疑畏 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 。”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 像在畏筒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5、行路难

[南北朝]释宝月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行路难》词多悲哀之音。

此诗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游子思妇,两个方面同时着笔,而以秋夜闻雁声贯串。以孤雁哀鸣写游子思妇,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又说:“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此诗颇有化用曹诗的地方,而曹诗又是从借鉴《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来。诗的.首句以“君不见”起,是《行路难》乐府题的常格。从孤雁发于“关外”,远度“扬越”,由北而南,知此时正是深秋节令。“孤雁”一语虽已成为这类题材的凝固意念,但它对游子或思妇说来,仍是一种心理反射。而“酸嘶”与之唿应,也是从人即游子、思妇的感受说起。第三句“空城客子心肠断”,第四句“幽闺思妇气欲绝”,都从夜闻“孤雁”而来;一个“心肠断”,一个“气欲绝”,一种相思,两处相关,而雁声则为传情之物。

以下两层分写思妇、游子。第五句至第十句写思妇。思妇因怀人夜不能寐,一个人孤独地在庭前踱着步,不知不觉,已过了深夜。忽然低头看见罗衣上已结满霜华,便用衣袖轻轻拂了几下,可是仍无意回房。她抬眼天空,许久天上连一颗星星也看不见,这工夫却见浮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轮满月,洒下遍地清辉。人说月圆是亲人团聚的吉兆,以前她自己也总是盼月圆时,可是月亮一次次圆了又缺了,征人却始终未归;多少年过去了,“夜夜遥遥徒相思”。尽管如此,思妇的一片痴情终不歇。“”,是了又了又穿双眼。此篇写思妇怀人之苦,情境、意蕴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与传统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现技巧。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其意象有某种集合性,其表情方式也基本是直接抒发,不假缘饰。此篇则有所不同。其情感则是从景物的变化及人的具体行为中见出。此种情况,以“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为特着。这样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更含蓄蕴藉。第九句和第十句“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更显得情意深长。青铜镜在匣中珍藏多年,本是为待游子的归来,可是游子总不见归来,这青铜镜留在匣中就没有什么作用。青铜镜本是为照青鬓朱颜,可如今,他大约已添了白发了,于是想到寄镜。不言悲凉之意,自是悲从中来。“倩人为君除白发”,表现思妇对游子的体谅之情,细意委曲。这两句诗意紧扣上句的“情不歇”三字。

第十一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三层,写游子。“行路难”三字,用乐府点题之法;重复之,加重感情的抒发。“行路难,行路难”,如一声声悲怆的叹息。以下二句是“行路难”一语的落脚点。“夜闻”“汉使度”,表明游子流落胡中。因多年羁留异国他乡不得回归故土,闻汉使而遽兴故国之悲思。结尾句着“忆长安”一语,与第二层唿应,以见出两情如一,上扣第一层闻鸿“肠断”、“气绝”。

点击查看更多《春望》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1142.html

热门阅读

  1. 民间故事《小皮匠》
  2. 由商丘入永城途中作的全诗鉴赏
  3. 2015猴年元旦送朋友的祝福语
  4. 关于寒露的古诗
  5. 关于《绣岭宫词》的全诗赏析
  6. 关于秋叶的诗句
  7. 物业公司有关员工行为大检查的通知
  8. 有关暑假的计划参考示例
  9. 颐和园导游词950字
  10.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450字
  11. 学习理论对影视艺术教学的启迪的论文
  12. 我愿做日光城里一只懒懒的狗随笔
  13. 201年植树节精彩祝福语短信
  14. 小区物业防盗宣传标语大全欣赏
  15. 描写威海的散文
  16. 班主任高考祝福语
  17. 《蝶恋花》原文与翻译
  18. 春节的古诗精选10首
  19. 七月的诗行组诗
  20. 高中生入团申请书800字
  21. 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精选
  22. 达尼尔·韦勃斯与土拨鼠的故事
  23. 中国经典寓言小故事九则
  24. 歌颂情谊的诗句
  25. 201年给朋友的愚人节祝福语
  26. 赞扬雷锋的诗歌精选
  27. 教师节专题对联
  28. 三十年同学聚会感言范文
  29. 企业工人相声《老总的道歉》剧本
  30. 201年54青年节歌颂青春的祝福语
  31. 有关文天祥的故事
  32. 在一首诗里老去春光散文
  33.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
  34. 学校行政会发言稿范文
  35.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36. 公主童话故事《蔷薇公主》
  37. 关于雪的悲伤句子大全
  38. 生死离别的相爱诗句
  39. 给自己妈妈的妇女节祝福短信
  40. 数学手抄报资料6年级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06:52:55
本页面最近被 47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西藏,TA在页面停留了 9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