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皮匠》
有个公主很有才华,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公主年过二九,皇上想为她招驸马。跟公主一商量,公主说:“我有写的一张梅花篆字,把它张贴在午朝门外,谁能认得全,就招谁为驸马。”皇上点头答应,亲自写了皇榜,和公主写的那张梅花篆字一起张贴在午门以外。
哪知,这梅花篆字贴出年把的时间,也没碰上一个能认识的人。一天,从乡下来了一个小皮匠,挑着皮匠挑子路过午门,看见门旁贴着一张象图画一样的字,好看的很,便放下挑子,凑过去看。这时,看守皇榜的值日官赶忙走过去问:“你认得这张梅花篆字吗?”小皮匠摇摇头,慢声拉语地说:“一字不识。”看守皇榜的*心想:皇榜贴出一年多了,没有个说认得这梅花篆字,这个小伙子只有一个字不认识,就算不错了。就拉住小皮匠不让走,立即奏请皇上拿主意。皇上也认为只有一字不识,学问也不错了,就降旨召见小皮匠。
小皮匠被内侍带入宫里,更换了朝服,送上朝廷去见皇上。小皮匠给弄懵了,心想:我的挑子还在大街上哩,这是怎么回事呀!他正在胡思乱想,就听皇上问:“你认得梅花篆字?”小皮匠赶忙跪下回答:“启禀万岁,我一字不识。”皇上见小皮匠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说:“一字不识无关紧要。”随告诉文武百官:“朕意已定,将这位能识梅花篆字的年轻人招为驸马。”并立即命令当朝宰相,选择吉日良辰,给公主成亲。
几天后,小皮匠跟公主成了亲。公主问他跟谁学的梅花篆字,他说:“我是个皮匠,根本不懂什么叫梅花篆字。我不愿来,是他们把我硬弄到这里来的。”公主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说:“你有欺君之罪,我要奏请父王,把你推出午门斩首*。”小皮匠一听,慌忙跪在公主面前说:“公主,我的命不值一个糊枣钱,可你的名声事大呀!我看,公主还是别张扬了”一番话,说动了公主的心,公主也只好如此这般罢了。
又过了些日子,满朝文武要宴请驸马。公主知道这事后,怕露了馅,就对小皮匠说:“满朝文武要宴请你这位驸马,酒席筵前定会考问你一番,你可要作个准备呀!你记着,要是他们问你念过什么书,你就说念过五经四书。要是再问,你就说,自从盘古立天地,哪有臣宰考驸马,他们就不会再问你了。”
小皮匠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又有点笨,记不住这么多话,特别对“盘古”二字,念咕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公主没法,只好用纸壳糊了个小鼓,赴宴的时候揣在怀里,要是忘了,摸摸它就会想起来的。
一天, 小皮匠真的应邀到麒麟阁赴宴。酒席筵前,文武百官都夸奖驸马爷认得梅花篆字,学问很大。有的问驸马爷都读过哪些诗书?谁知,小皮匠把“五经四书”这个词给忘了,一时想不起来。说也巧,他这次进京,路上碰到了一起赶考的举子,还帮这些举子挑过书箱和行李,一路上搭伴进京,倒也快活。特别是这些读书人作诗、联句,小皮匠虽不懂,却听得津津有味。有一回,一位举子吟出什么“惊涛拍岸,地卷天覆”的诗句。小皮匠这回猛古丁地想起了这句话,就随口回答说:“我读过‘地卷天书’。”你别说,这“地卷天书”还真地把文武百官给唬住了。有人问他这“地卷天书”都包括哪些内容。小皮匠心里话,不能让他们再问。谁知他又把“盘古”这词给忘了。他顺手摸了摸怀里的小鼓,不巧小鼓给挤扁了,就说:“自从扁古立天地,哪有臣宰考驸马!”这么一来大伙不敢再问了,只有老宰相追问说“只有盘古立天地之说,哪有扁古立天地的记载?”小皮匠知道说错了,只好“错掷错赔”,就随口答道:“扁鼓是盘鼓的爹,《地卷天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你们哪里知道。”文武百官听了,想笑不敢笑,更不敢再说什么。大伙心里有数,倘若惹恼了当朝驸马,公主怪罪下来,是要杀头的,只好都装起糊涂来,还连声称赞驸马爷学问深、见识广呢!自古以来会拍马屁是不吃亏的。
一年以后,越南王派使臣来中国面见皇帝,说要跟中国*打哑谜,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出头的。还是老宰相有点子,他跪在丹墀回了话:“启奏我主万岁,咱朝驸马公识得梅花篆字,读过地卷天书,知道扁古的事情,一定会打哑谜。”皇上准奏,第二天宣驸马上朝,跟越南使臣打哑谜、猜心眼。
越南使臣和驸马爷来到朝堂,面对面坐着。开始打哑谜了,越南使臣首先用手指了指嘴头。小皮匠在啄磨:这是什么意思?那真是丈二的金刚,叫人摸不着头脑。忽然,他看到越南使者穿的那双皮靴,靴头破了个口,就认为是要他用牛嘴头上的皮给补补*。他心时话,你这个外行头,嘴头上的皮哪比得上脯肋上的皮呀!就不自觉地随手拍了下自已*脯。越南使臣看了,一愣神,接着又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小皮匠想:一个外国大使补*,只出一两银子,末免太小气一点,至少也得出二两银子嘛!他边想边伸出了两个指头。越南使臣接着又伸出了三个指头。小皮匠一看,这位外国使者要给三两银子,后悔自己要少了价,他这是有意笑话我,就赶紧伸出四个指头摆了摆,意思是说,四两银子我也不干了。
哑谜打到这里结束了,越南使臣站起身来,朝皇上说:“还是天朝上国能人多,这次打哑谜你们赢了。”皇上莫名其妙,问是怎么回事。越南使者说:“我手指嘴头,表示口吞日月,他手拍胸脯,意思是怀抱乾坤。伸一个指头,表示一统华夷。他伸两个指头,是说仍分南北二国。我伸三个指头,表示我们越南拥有三百武将。他又伸出四个指头,说你们天朝上国有文臣四百。看起来,天朝确有能人,敝国甘败下风,还是要年年进贡,岁岁进朝。”小皮匠一听,心里话:好家伙,这里头还有这么多道道,我哪里会知道呢!
越南使者退出朝廷,皇上便问驸马爷何时学会打哑谜,怎么对答出来的。小皮匠怕露了馅,哪敢说出补*的那套想法,只是说:“臣自幼读过地卷天书,对打哑谜、猜心眼略有研究,故能对答得出来。”皇上听了,着实夸奖了一番,并赏锦锻百匹,黄金千刃。
满朝文武明知驸马爷是个大草包,可这回让他给弄准了,谁敢再说个不字?就是私下里,也不敢议论什么,生怕皇上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就这样,小皮匠成了朝中的能人,红得发紫,美名远扬了。
拓展阅读
1、民间故事《洞庭老父吹笛》
洞庭商客吕乡筠,常用洞庭的鱼虾贩江西杂货。取十分之一的利,利外还有富余就资助贫穷的亲友,再有富余的就救助穷人,自己从来不积蓄攒钱。吕乡筠擅长吹笛。每遇到好山水,没有不驾舟游赏、吹笛而去的。
一次,在一个中春月夜,吕乡筠船泊在君山旁边,摆酒一樽独饮,饮一杯吹笛数曲。
见烟波浩淼中有一渔舟驶来,渐渐近了,见一鬓眉花白的老翁驾着一条渔船,举止行为不同凡人。
吕乡筠放下笛子站起来,迎过去。老翁将渔舟系在吕乡筠船上,走过船来。
寒暄过后,老翁说:“听你的笛声嘹亮,曲调不一般,我过来看看。”
吕乡筠没说什么,又饮了几杯酒,老翁又说:“我少时学过吹笛,可以让我教教你吗?”
吕乡筠平素对求教好学的体会很深,站起参拜老翁,说:“愿作你的关门弟子。”
老翁于是从怀袖里取出三管笛子。一管大如双臂合抱,第二管如常人用的那么大,第三管小如细笔管。
吕乡筠又一次下拜,请老渔翁吹一曲听听。
老渔翁说:“最大的那管不能吹它,中间的那管也不能吹。老汉我可以用最小的这管为你吹一曲,但不知道能否吹到终了?”
吕乡筠说:“我愿意听听你说的不可以吹的那管。”
老翁说:“最大的那管原本在天上,是为天上的诸位天帝、元君和上元夫人们,伴奏上天的神乐而吹的。假如在人世间吹它,就会人消地隐、日月无光,五星失位,山峦崩塌,余下的后果我就不说了吧。第二管笛是给诸位洞府仙人、蓬莱、射姑诸仙岛、仙山上的方士,和昆仑山西瑶池*娘娘合仙乐而吹的。假若在人间吹它,就会石飞沙走、翔鸟坠地、走兽脑裂、五星内错,稚幼的生命都会被震死,人众没有路可走,余下的后果我就不说了。最小的这管,是老汉我与朋友同辈可以娱乐的。世上万物、众生都可以听。但是一旦吹起来,他们都会不安分的,是否可以吹完一曲还不好说。”
老翁说完后,抽出最细的那管笛子吹了三声,湖上刮起了大风,波浪激荡,鱼鳖喷跳。
吕乡筠和童仆们惊慌恐惧。
吹了五声六声,君山上的鸟兽嘶鸣孔叫,天上的月亮昏暗无光,湖上的各种舟船摇荡,船上的人惊慌失措。
老翁于是不吹了,连连饮酒数杯,吟诗一 首:“湖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藟坐翠草。春至不知湖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吟完,又喝了数杯酒,对吕乡筠说:“明年秋天,与君还在此处相聚。”于是摇着渔舟离去,渐渐隐没于湖波深处。
到了第二年秋天,吕乡筠十旬就在君山旁边等候老渔翁,然而始终没有再见到他。
2、五雷轰顶民间故事
在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时,人们往往喜欢用成语“五雷轰顶”来形容。但其中的“五雷”指的是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首先须搞明白一个古代盛行的学术概念:五行。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包含着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洪范》中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雷轰顶”中的“五”指的就是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因此,“五雷”就是金雷、木雷、水雷、火雷、土雷的合称。金雷指刀剑、金属、铁器、车祸等。木雷指棍棒、高处摔下、树木压住等。水雷指溺水、水淹、在行走中出意外、生病等。火雷指火烧、电击、雷击等。土雷指土埋、房屋倒塌、高处掉物等。古人还认为,被此五雷击倒者必定是罪孽深重的人。
“五雷轰顶”又作“天打五雷轰”,其另一层意思是告诫人们别作恶,如干了伤天害理的坏事后,一定会遭到上天用各种形式的惩罚。
3、民间传奇故事
宋江劫粮
一天,梁山寨打探消息的小卒禀报:济州府的十三条粮船,早是从济州出发,已过汶上县地界,天黑时将靠安山镇码头过夜。宋江听了心想:这许多粮食,都是百姓血汗,如今正是春荒,山寨里屯粮也不十分多了,不如夺了回来。吴用也有意夺粮,对宋江说:“大哥,这安山镇离梁山泊近在咫尺,又有河汊相通,若要夺粮,请早做定夺。”
宋江连连点头,传令水军备下十条快船,一队由李俊带领,另一队由张顺带领,每队二十人,从安山镇东西两方划近码头,夜交二更动手。
入夜,安山镇码头的济州府粮船,桅杆*着一只只大灯笼,把河面照得通明。守船的官兵受了一天的颠簸,身子骨乏了,坐在船头上,拄着杆长枪打盹。夜交二更,只见码头上游漂来几条小船,箭一般靠近了粮船。守船的官兵听见水响,打了个愣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这时只见小船已经贴上了船帮。
“谁?”守船官兵大声喝问。小船上的人,也不答话,扳着粮船的船帮一纵身子,嗖嗖地蹿上了粮船。后头粮船上守夜的官兵,见前边出了事,一齐赶来,把小船上上来的人堵住,在前边的船上厮杀起来。
约摸半个时辰,忽听人有高喊:“不好了,尾船上有人偷粮!”正在前边助战的官兵一听,慌了手脚,舍下前边,又一齐向后退来。也真奇怪,前头小船上上来的人,也不追赶,各自跳上了小船,一声呼哨,飞一般地走了。等官兵退到后边的船上,三条尾船上的粮食全不见了。官兵知道中计,想要去追,河面上却连个人影也没有。
原来,宋江令李俊把船从河上游划近粮船,缠住守夜的官兵;叫张顺逆流上去,爬上尾船,带人搬运粮食。等小船装载满了,叫人故意喊叫,把前边的官兵向后引,好叫李俊脱身。
宋江设计劫了这几万斤粮食,一半留在了安山镇附近,散给了四乡百姓;一半运回了梁山寨上,补做军粮。事后,吴用又让戴宗到安山镇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凡过往官府粮船,须留下三条尾帮船只的粮食,方可通行。如有违令,除将粮船全部夺走外,并将押运官吏处死。”末尾,写着梁山泊寨主宋江的名字。
告示贴出后,有几起官府粮船不听,强行过境,宋江便派人截住全部粮船,杀了押运官吏。从此,再没有人敢用脑袋去试梁山好汉的钢刀了。
驴儿子
从前,有个财主,他很富有,吃得是最好的食物,穿得是最贵重的绸缎,可他还是不快乐,因为他没有孩子。财主为此日夜伤感,老婆娶了一个又一个可都是不下蛋的鸡,肚子不见一点动静。
最后财主去求佛祖,佛祖说:“因为你为人吝啬小气,常年克扣农民的血汗钱,所以你命中没有儿子。”
财主一听哭天抢地的说:“完了……完了……我这辈子都不能有儿子送终了,呜呜……”
佛祖见他哭的悲切,又道:“你也别太悲观,你若想要儿子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只要你舍得把你的全部财产送给那些穷人。”
“什么?”财主的心被狠狠楸了一下,痛得他哇哇大叫。
佛祖便不再言语了。
财主跪在地上左思右想,一边是儿子一边是财产,他狠狠心咬咬牙然后大声对佛祖说:“好!只要我能有儿子,我……我愿意把我的财产都给穷人。”
佛祖点头而笑道:“好!你回去吧!你一定会有儿子的,可是你最好不要言而无信,不然会*到你儿子的身上。”
财主点头哈腰地答应了。
财主回家后不久,他的老婆果然怀孕了。这可把他乐坏了,整天忙着给老婆张罗吃的,又请了大夫二十四小时守护着,早把对佛祖的承诺忘耳边去了。
十个月后,财主得了个大胖小子,乐得他嘴都合不拢,为了照顾好儿子,他请了十个奶妈,二十几个女仆,专门伺候小少爷。这时别说他忘了对佛祖的承诺,连他自己姓什么怕是都忘了。他天天抱着宝贝儿子说:“宝贝快点长大吧!继承爹的财产,一辈子享福。”
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可这小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很难伺候,仆人们私下里都说:“这孩子倔的像头驴。”
说来也奇怪,这孩子确实越长越像驴,长长竖起耳朵,拉长的脸,哭起来就和驴叫一模一样。奶妈们害怕了都不敢喂他,女仆们害怕了都不敢靠近他的身边。
财主自己见了也害怕,老婆们说这孩子是个怪物,最好扔进河里让鱼吃掉。财主生气地说:“哼!他是我儿子,不管什么样我都不会抛弃他的,倒是你们赶紧给我滚,免得害了我儿子。”就这样财主把众多的老婆和仆人都赶走了,独自照顾着儿子,儿子就这样被养了下来,慢慢长大了,而他的耳朵越来越细长,向上直伸着。驼着背,最喜欢用四肢走路,还到处跳跃,人们都叫他驴儿子。
有一次,这驴儿子在后院玩,他跳在一口井边。他往水中一瞧,见水面清澈如镜,再一瞧自己的模样。他哭了,财主听见哭声,连忙跑过来问:“宝贝儿子,你怎么了?”
驴儿子哭着说:“为什么我长得这个样子,太难看。我不要,我不要……”说着驴儿子一尥蹶子*跑了。
财主找不到儿子,只好去求佛祖,佛祖看见财财主冷冷的说:“这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你背弃了诺言,受到了惩罚。”
财主痛哭流涕,他又承诺说:“只要找到儿子,他愿意去把财产都献给穷人。
佛祖摇摇头说:“晚了,你还是接受事实回去吧!”
财主失魂落魄的走了,一边走一边呼唤着:“驴儿子,你在哪?”
“驴儿子,你在哪?”
“驴儿子,你在哪?”
……
没多久财主疯了,看见驴就叫儿子。不敢没有人同情他的遭遇,只是用他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不守诺言的*是很悲惨的。
4、两个神秘的小鞋匠的童话故事
从前有个鞋匠,生意上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穷,后来穷到连做鞋子的材料也没有了,只剩下了一张皮子.他把这张皮子裁剪好,发现刚刚够做一双鞋子.然后他就**休息,睡前还做了祈祷.由于他为人问心无愧,所以睡得很香很甜.
第二天一大早,他洗漱完毕,穿好衣服,走到工作台前正准备做鞋,却惊奇地发现,鞋已经做好了,他完全给弄糊涂了,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拿起鞋子仔细查看……活儿做得一丝不苟,没有哪一针缝得马虎.事实上,这双鞋是令鞋匠都感到骄傲的杰作.
过了一小会儿,一位顾客走了进来.他一见这双鞋子也就爱不释手,花了高价买下了这双鞋.这样一来,鞋匠就有了足够的钱去买可做四双鞋子的皮子.
第二天清早,鞋匠发现四双鞋子已经做好了.于是,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头天晚上裁剪好的皮料,次日一早就变成了缝制好的鞋子.不久,随着鞋匠生意的兴隆,他也成了一个有钱的人.
圣诞节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鞋匠在**睡觉前对妻子说:“咱们今晚上熬个通宵,看看到底是谁这样帮助我们,好不好?”他妻子欣然同意,并点燃了一根蜡烛.随后他们俩便藏在挂着衣服的屋角里,注意着周围的动静.午夜一到,只见两个光着身子的小人儿走了进来,坐在鞋匠工作台前.他们刚一坐下,就拿起裁剪好的皮料,用他们纤细的手指开始做鞋,又是锥,又是缝,还不时地敲敲打打.鞋匠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对他们的工作赞赏不已.他们做好了鞋子,又把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然后才急急忙忙地离去.
第二天早上,鞋匠的妻子对他说:“是这两个小人儿使咱们发了财,咱们得好好感谢他们才是.他们光着身子半夜里来来去去,一定会着凉的.我跟你说咱们怎么办——我打算给他们每人做一件小衬衫、一件小背心和一条小裤子,再给他们每人织一双小袜子,你呢,给他们每人做一双小鞋.”
她丈夫很赞成这个主意.到了晚上,给两个小人儿的礼物全都做好了,他们把礼物放在工作台上,没有再放裁剪好的皮料.然后他们自己又躲藏起来,想看看两个小人儿会说些什么.
午夜时分,两个小人儿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准备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裁剪好的皮料,却发现了两套漂亮的小衣服,他们喜形于色,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两个小人儿飞快地穿上衣服,接着唱了起来:
“咱们穿得体面又漂亮,
何必还要当个皮鞋匠!”
他们俩在椅子和工作台上又是蹦啊,又是跳,最后蹦跳着离开了房门.从此,两个小人儿再没有来过,而鞋匠一直过着富足的日子,事事称心如意.
5、古代民间故事《张盖赶考》
明朝末年,广平府永年县善寨村出了个名叫张盖的大诗人、书法家,世人称他的草书“明朝第一”。他一生狂放不羁,怪异无常。天启年间,张盖在滏阳河畔收徒讲学,慕名前来拜师的络绎不绝,后来这些徒弟大都考上了举人。
张盖赶考话说有一天讲完课,张盖清清嗓门儿,大声说道:“朝廷近期举行会试,我决定从你们当中筛选三个优秀的,和我一起进京赶考。你们准备一下,三天以后就在这里进行测试。”
众徒弟哪敢怠慢,唯恐失去这次师徒一同赶考的绝佳机会。其实张盖早就有资格进京赶考,可他偏偏等到现在要和徒弟一块儿去。
待到三天后测试完毕,成绩一公布,大家羡慕的眼光齐刷刷地集中在前三名身上。“后三名站起来!”只听先生大声说道。“我是说后三名的,你们仨听着,明天一早和我一同赴京!”
大家闻听,个个瞪着眼睛疑惑不解,这后三名咋会成了成绩优秀的代表去参加会试呢?
第二天早起,师徒四人打点停当,朝京城而去。行至傍晚,将到顺德府城,大家饥肠辘辘,疲惫不堪。走在后面的两个徒弟悄悄咬起了耳朵。“先生平时吃惯了粗茶淡饭,咱们也没回家拿钱去,谁知道路上会受什么罪呢!”
“先生不是会写字吗?兴许能卖些钱花。”
“那是在广平府城,到了外面谁会认呢?”
进了顺德府城,张盖领头,路过好几个门面普通的旅店,摇着头,没有一个中意的,最后来到清风楼附近,看见一家豪华气派的客栈才决定住下。先生挑选了二楼一个大雅间,立即吩咐店小二备一桌上等的酒菜。站在旁边的徒弟急忙拉扯他的衣角并摇头示意。“怕什么,先生我有的是钱。小二,你把店里参加赶考的公子哥全都给我叫过来,就说这里有贵人!”
“好嘞!”店小二欢快地跑下楼去。
“徒弟们,笔墨伺候!”张盖一声吩咐,文房四宝立时摆在桌子上。
这时,只听楼梯咚咚作响,几个年轻的秀才朝这里走来,个个锦衣绣带,富贵不凡。你说能住进这等旅店的,没钱能行吗?当他们看见屋内簇拥着一个中年先生挥毫泼墨时,个个瞪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
“金榜题名”这四字草书写得真如枯藤怪石,莫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畿南三才子”之一,张盖张先生?
啊!当“张盖”二字落款时,几个贵公子同时惊叫了一声,慌忙向张盖躬身施礼道:“久闻张先生大名,今日得见,真是眼界大开,三生有幸!”
“不必客气,我将这四字送与你们,与我一同吃酒如何?”张盖放下手中狼毫,坐下说道。
其中一人反应机灵,急忙从袖中掏出一大锭银子说:“素闻先生书法大作重金难求,有先生这句话,那敢情太谢谢了。”边说边双手捧起那四个字,用嘴轻轻吹着墨迹,转身跑了出去。另外几个人看着眼红了,趁机请求先生赐字,有当场拿出银子的,有转身跑回去现取的,不到一炷香的工夫,桌子上已堆起上百两银子,三个徒弟个个笑逐颜开。待酒菜备齐,先生立马收起笔墨,吩咐关上房门,和徒弟们畅饮起来。
你道这张盖为何不敞开笔锋,多换些银子呢?原来,张盖生性孤傲狂妄,远近以“狂士”称之,想求他的字,他若不情愿,就是给他千两黄金也不成。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书归正传。这一日四人来到定州城住下,三个徒弟争着伺候先生歇息。这个给端洗脚水,那个给捶背,第三位要给洗长袍。张盖说:“不必洗了,你们把城中最好的裁缝叫过来,我们每人换一身新的,旧的施舍给这里的穷苦人。”不多时,城中福昌号的老板带着伙计过来,一一给他们量过身子,定制了最好的绸缎长袍,一个徒弟刚要取钱,张盖伸手拦住,随后挥起狼毫,写出“当店”两个秀美的行书大字并落款。
“您这是……”这个老板疑惑地问道。
“你把它交给城中最大的当铺,那里自会付给你银两,如果没付给你银两的话,你再来取款也不迟。”张盖说。
裁缝店的老板走后,徒弟问:“赶考的公子认识先生的字,当铺的老板也认识?”
“各地经营当铺的都通着信呢!广平府能认识,定州城也会识货的。”
徒弟闻听不住地点头。第二日,果然,福昌号裁缝店的老板带着两个下人恭恭敬敬地将四件华丽长袍送到旅店,并双手献出两个金灿灿的元宝请求赐写匾额,张先生连眼皮也不抬,拱手辞谢,带着学生转身踏上进京的大道。
望着四人远去的背影,福昌号老板懊悔地拍着脑门:“我这是咋回事呢?我若早能认识张盖和他的字,量衣服的那天就请他写了匾额,何必今日如此尴尬!可惜呀,可惜,可惜这到手的墨宝!”
进入涿州地面,京师近在眼前。只见张盖带着徒弟信步而行,还时不时地欣赏路边风景。三个徒弟纳闷,心里嘀咕:刚开始先生心急火燎地赶路,怎么快到京城,反倒不慌不忙起来?
看见路边一个烙大饼的,张盖一时来了兴致。只见这伙计技艺娴熟,每熟透一张大饼,便用铲子猛地挑起来向背后一甩,一张张香喷喷的大饼便整整齐齐地摞在身后。张盖惊喜地问:“烙的大饼不错,你这手艺是怎么练成的?”
“我这是‘张盖的文章——一等’,功到自然成啊!”
“你认识张盖吗?”
“不认识。”
“不认识咋知道他的文章好赖?”
“我虽不认识几个字,但我听得出来。我们这里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商旅文人,什么人都有。尤其这些日子上京赶考的举子们,个个口口声声议论张盖的文章。还有他的一手狂草,说他‘欲上青天写白云’呢!反正是听得多了。”
张盖听到一个烙大饼的也知道他的名声,大长精神。他背着胳膊,欣喜地吩咐徒弟买几张大饼,就地找一个旅店住下。当天夜里,张盖的酒兴特别好,三个徒弟都喝不过他一个人。
第二天已日上三竿,徒弟猛然醒来,急忙叫醒先生起来赶路。张盖慢条斯理地起来洗漱,然后正襟危坐,严肃地对徒弟说:“你们听着,我不去赶考了,你们去吧。”
三个徒弟大惊失色,忙不迭地说:“先生,您这是咋啦?怎么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凭您的才华,到手的锦绣前程、荣华富贵,怎么能忍心丢弃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