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1

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词语解释:

空山:空旷的山林。

但闻:只听到。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但:只。闻:听见。

照:照耀(着)。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拓展阅读

1、《酬张少府》全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自己觉得没有什么高明的主见,只知道返回旧时的山林。解开衣带让松林的风吹过来,在山间明月的照耀下弹琴。你问我穷通的道理,就听江水深处渔夫唱的歌吧。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自顾:自念。

空:徒然。

穷通:困厄发达。

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早年,也曾有过*抱负,对现实也曾充满希望。然而,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李林甫手中后,很多忠正之士*击、遭排斥,*局面日趋黑暗,的理想随之破灭。虽然在这期间,没有遭排斥,反而得到了升迁,但他内心仍很矛盾,“自顾无良策”,只好跳出是非圈子,归隐山林。

这是一首酬和的人在中自述志趣,表明心迹,说明自己决意归隐,从面上看,人乐观通达,生活得悠然自得,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消极无奈的情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赠友。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相赠,再写此为酬。

2、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原文、

唐代: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客游京城所带盘缠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深知你祢丘有才能却没能推荐,作为一名献纳之臣我只觉惭愧。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称心。此指科举落第。况复:何况,况且。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为客:作客他乡。黄金尽:用苏秦典故。这里指盘缠花光。还家:回家。

五湖三亩(mǔ)宅,万里一归人。

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三亩宅:指栖身之地。宅:一作“地”。

知祢(mí)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祢:祢衡,东汉人,有才辩,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一作“尔”。为:一作“称”。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是人的自指,当时任右拾遗。献纳:把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

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中既有丘为又有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第三联就是对丘为归途形象的'描绘:“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是此名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此联句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不平,激昂慷慨。

丘为虽是同辈友,但年龄稍长,故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篇首的“怜”字,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其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的激愤。全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3、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原文、

唐代: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晃衡乘船回国探亲。极:尽头。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安知:怎么知道。沧海东:东游以东的地方,这里指日本。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áo)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说大鳖。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地名。意思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孤岛:指日本国。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若:如何。

代赠别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人深情: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

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富有精警之意。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所以,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新唐书。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可见艰险已极。人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高明的地方。

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历代的论家们公认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意到,他的“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这首即是如此。人们公认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最后两句,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表现了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谊。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风光、回国后的情景,使全神彩焕发,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晁衡归舟安全的忧虑。最后预祝友人一路顺风,却又感叹别离后音信难通,流露了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50652.html

热门阅读

  1. 我会找个天使替我爱你的情感美文
  2. 初中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读后感
  3. 老师你好我的好老师初中作文800字
  4. 公主童话故事《小公主的生日》
  5. 2019顶岗实习的总结报告
  6. 《分一分》教学反思范文500字
  7.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8. 五年级数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教案
  9. 有关正月十五看花灯日记大全
  10. 世界名人故事的作者是
  11. 妇女节英语手抄报
  12. 成有忧伤败有幸福美文
  13. 描写关于庐山的诗句
  14. 长征小故事50字
  15. 3月8日妇女节祝福语搞笑短信
  16. 描写春雨景色的句子
  17. 竞选社团面试自我介绍
  18. 2016猴年元宵节对联
  19. 与春天景色有关的诗句
  20. 2015正能量的句子
  21. 青年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22. 百年校庆贺词500字
  23. 公司节约用电的标语
  24. 睡前故事露珠姑娘
  25. 孟浩然五律诗赏析
  26. 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
  27. 牛郎织女的故事20字
  28. 幼儿园教务处主任竞争上岗的演讲稿
  29. 元宵的抒情散文精选
  30. 弯弯的收藏的读后感
  31. 李白生平介绍
  32.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反思
  33. 清华大学开学典礼发言稿
  34. 2015年赛龙舟作文800字
  35. 如果爱可以重来诗歌
  36. 中学教育行风建设自查报告
  37. 小剧场戏剧与表演教学论文
  38. 我家的端午三年级作文
  39. 刘安稳儿自我介绍范文
  40. 描写阳光的诗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07:58:58
本页面最近被 98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辽宁,TA在页面停留了 10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