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收藏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完了《弯弯的收藏》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故事的印象特别深刻,名字是《题王许威武》。
许威武是一名物理老师。他跟别的老师上课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可以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怎样考试,他不再考试时把作弊的同学找出来而是在批卷子时在卷子的角落里画上他们作弊时的样子。他教高三,高三的成绩全区第一;他教初三,初三的成绩全区冠军。许威武身材矮小,脸上有一条一寸多长的伤疤,但是,班上的同学不但不给他起外号,还尊称他为“题王”。他的大脑里好像装着千万道习题,什么题都难不住他。
宿小羽是物理*,他在班上成绩优秀,但却一直不太把老师放在眼里。
有一次,宿小羽和另一位同学在考试前一天去偷看考卷,被传达室的孙老头发现了。宿小羽一直逃到许老师的小屋前(许老师住在学校),被许老师搭救。之后,许老师竟主动给宿小羽看考卷。考试后,交上去的卷子中有一张白卷,是宿小羽的,许老师郑重地在分数栏里写下了“0”分。许老师给宿小羽看考卷是因为他想给宿小羽一个测试,看他考试时会怎么做。宿小羽之所以交白卷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自尊心。许老师之所以郑重地写下了“0”分,交白卷是宿小羽自己的选择,这是正确的选择,许老师也为他感到高兴。
《题王许威武》这个故事我仍然记忆犹新,我想:这个非同寻常的老师正是用他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拓展阅读
1、关于《藏獒渡魂》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第七条猎狗》中的《藏獒渡魂》。
读了这篇短文,我感受颇深,这篇短文主要讲了,沈石溪长期在野外工作,觉得自己一个人单独工作不安全,于是,就买了一只未渡魂成功的藏獒,并给它取名为曼晃,没渡魂成功的藏獒十分凶暴,沈石溪也有点害怕。有一天,沈石溪带着曼晃出去观察动物,碰到一只刚刚完成分娩的红崖羊。主人公突然发现一只雪豹正对红崖羊和它的孩子虎视眈眈,曼晃也发现了羊母子,也想吃它们。于是它和雪豹撕咬起来。不一会儿曼晃雪豹打进了悬崖边上。曼晃的上半身还在上面。雪豹向曼晃走去。这时雪豹的身后出现了一道红光一下子顶了一尺多远,还有三尺雪豹就会和红山羊一起掉下悬崖。在这个节骨眼上,红山羊又一下子把雪豹顶出了好远,正好冲进里悬崖里。红山羊和雪豹同归于尽了。曼晃从悬崖边上慢慢的爬了上来,它走到红山羊的窝旁。作者以为曼晃会折磨这只还在窝中的小红崖羊,而他仔细一看,曼晃向母亲一样的照顾着小红山羊。红崖羊这种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让这条藏獒震撼不已,终于洗心革面,成了一只渡魂成功的藏獒。
一只未渡魂成功的藏獒居然被这种母爱打动了,前文还说到,曼晃用自己的“慈爱”虐待*一只无辜的小野猪,沈石溪在最后写到:“是那只勇敢的红岸羊,用它缠绵而又坚强的母爱,重新塑造了曼晃的灵魂。”我明白了,母红岸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和天敌雪豹厮打,不过,红岸羊虽然*,但是,它塑造的英勇的母爱情怀,让人敬佩,自己的生命不重要,下一代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这只母红岸羊的品质。
2、关于《藏獒渡魂》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地“品尝”了沈石溪的《豺王》,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藏獒渡魂》。
《藏獒渡魂》讲的是一条几次渡魂失败的藏獒曼晃的故事。
所谓“藏獒渡魂”,就是在藏獒出生满七七四十九天时,将其与一只还在**的羊羔同栏圈养。羊是温柔娴静平和顺从的动物,四十九天大的藏獒正是生理发育成熟时段,让这个时期的藏獒与羊羔共同生活,目的是要冶炼性情,减弱杀气,用温婉的羊性冲淡藏獒身上那太过血腥的兽性。因为“我”是动物学家,常年在深山老林工作,做事困难危险,急切需要一条帮助“我”做事、保护“我”安全的藏獒。因为经济问题,“我”只能买一条几次渡魂失败的雌性藏獒,它叫曼晃,高大威猛,足有小牛犊一样大。
虽然曼晃是“我”的得力助手,虽然它有察言观色的天赋,虽然它机智勇敢,但它毕竟是渡魂失败的藏獒,脾气暴躁,凶狠残忍,常常伤害森林里的其它动物。就在“我”对曼晃的残暴感到失望,并决定把它送到动物园时,它却在亲历了母崖羊为誓死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与雪豹同归于尽的一幕中,变得温婉柔和、充满母性……
我一直在想:曼晃跟雪豹搏斗,应该是因为母崖羊是一份美餐,那么小羊羔就是一个免费的加餐,它们是在争夺食物。但母崖羊跟雪豹同归于尽的时候,母崖羊肯定是做了很多心理活动:“怎么办呢?如果我带着雪豹从悬崖边爬上来,我和孩子都会落入豹口。如果我*,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被边上的藏獒吃掉。但是,我宁愿将希望放在那一条藏獒身上,也不会放在雪豹身上!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我要和雪豹同归于尽!”于是它拼尽全力向身处悬崖边的雪豹冲去。我又想:当雪豹被母崖羊冲吊在悬崖边,用舌头舔吻母崖羊时,雪豹肯定知道食草动物很讨厌肉食动物,那令人厌恶的血腥味,所以母崖羊才后退了一步。啊!原来雪豹想利用这个原则来帮助自己逃离危险,只要重新站上陆地,它很快便会收回“慈善”,露出凶残的本性。现在它想要做的已经实现,只要它继续这样,母崖羊就会帮它逃离危险。它看见母崖羊已经后退了一步,它要让母崖羊再后退一步,然而母崖羊非但没有退后,反而不顾一切地向悬崖冲去,与雪豹一起坠落悬崖。那一瞬间,雪豹的眼睛都快要突出眼眶了,充满了疑惑和惊讶:怎么会这样?它们只在空中停了几秒,很快便快速坠了下去。
曼晃目睹了一切,它被这母爱感动了,它不仅没有吃劫后余生的小羊羔,还把失去母亲的小羊羔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刚出生的小羊羔哆哆嗦嗦站立起来,秀气的羊眼半睁半闭,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的胎液。”
啊!母爱让曼晃渡魂成功!
看到这里,我感动的泪花彻底忍不住了,我为母崖羊为了小羊羔的安全付出生命而流泪;我为曼晃救小羊羔而流泪;我更为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这样举动的人而感动!
我想起了春节放烟花时,由于不小心,烟花引燃了我的衣服,妈妈不顾危险用手为我扑火,即使烧伤了自己的手,但看到我安然无恙,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我想起了5·12地震时,一位母亲被压在废墟中,整个身体已经变形,而怀里的孩子却毫发无伤……
我想起了今年荆州市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搭乘商场电梯时,遭遇电梯故障,在危险关头,她将儿子托举出了险境,自己却被电梯吞没身亡……
啊!爱,母爱,真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啊!
在没读《藏獒渡魂》之前,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词,一个比“伟大”更伟大的词。读了之后,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爱”!我想:还有哪一个词,比“爱”更伟大呢!
3、关于《藏獒渡魂》读后感500字
《藏獒渡魂》是一篇经典的动物小说,作者沈石溪。藏獒,传说是一位天上的战神因噬杀成性触犯天条而被贬到人间来的,所以藏獒生性残忍,身上每时每刻都流露出一股浓重的杀气。但读完《藏獒渡魂》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后,却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它的看法,它让我对藏獒这种动物有了新的认识。
“藏獒渡魂”是指在藏獒出生刚满七七四十九天时,把它和一只羊羔关在同一个地方。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如藏獒和羊羔和睦相处,就算渡魂成功。
文中作者因急需一条藏獒,而又经济不足,于是买了一条渡魂失败的藏獒,名叫曼晃。曼晃格外聪明,勇敢而又野蛮,拥有双重性格,但它毕竟是条渡魂失败的“野魂犬”,脾气暴躁,凶狠残忍。当“我”在目睹了曼晃对小野猪血淋林的“慈爱”后,作者对它的憎恶,最终使他决定把曼晃送到动物园去。在它待在作者身边的最后一天,它参加了雪豹和母崖羊之间的战斗,母崖羊带着一只小羊羔面临强敌,生存无望,最后和雪豹同归于尽。曼晃也因为这次经历,成为了渡魂成功的“家魂犬”。
我想:曼晃为什么会改变它残忍、凶暴的天性,其实作者在文章最后已解释清楚了:正是那只勇敢的母崖羊,用它缠绵而又坚强的母爱,重新塑造了曼晃的灵魂。
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性格与习惯的,家养的动物,如果是长久的,就要保护它们,对动物更加关心,多多关注。好的品行和性格,自然要保留;但坏的品行或性格,如渡魂成功前的曼晃,凶狠、残忍、脾气暴躁……难道不应该舍弃吗?相比之下,对比十分明显,原来渡魂失败的曼晃杀气腾腾,凶狠残暴;被重新塑造灵魂后的曼晃,仍保持着藏獒骁勇善战的性格,还多了一种家犬的顺从与沉稳。残忍导致毁灭,差一点它的残忍就将它送向了动物园,也只差一点,它就走向了不归路。
文章最后,一只藏獒能和一只弱小的羊羔和睦相处,这却不是普通的藏獒渡魂。母崖羊用她的母爱,改变了曼晃,曼晃对小羊羔的爱,丝毫不亚于母崖羊,仿佛小羊羔是它的孩子。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才知道动物也有深沉的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有爱心,它让世界充满光明,也让一切都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4、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合肥)阿米娜·王娜娜
首先非常感谢"绿色童年工作坊家长"平台创建人及各位工作人员,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想,同时我本人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思考如何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并教育孩子们。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同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家长启示1:了解点医学知识无论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更有助于帮助抚育和教育孩子。)她创办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深刻影响世界各国。她在各国创办了很多幼儿园,同时她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建了一套教具,其中最经典的是感官教具。
《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历程(从胚胎开始一直成长为儿童的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来阐述儿童天生就具有独自学习的能力,因为他有一颗可以吸收知识的心灵。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长大后能说他父母所说的语言。可是对一个成人来说,学好一门语言,是极其不容易的,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教授儿童,可他们却可以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极为特色,.每一个儿童自身好像都有一个勤勤恳恳、技术娴熟的老师。
鉴于此,蒙台梭利在本书中一直强调教育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教了什么,它只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不是在教授的过程中得来的,而是儿童通过环境获得经验而得。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天性,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生后到6岁的这段,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在12-18岁,儿童心理成长进入第三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可以为两个小阶段。这也是一般国家划分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龄划分的缘由。而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心理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并形成的。在出生后2-3年内,儿童所收到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的一生。"俗语说从小看老".在这期间,如果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他们的身体和性格才能正常发展;但如果他们收到伤害、暴力或其他不良影响,他们的性格就可能发生偏离,如果不及时纠正,其影响将会伴随一生。
那么儿童正常发展和不正常的特征有哪些呢?精力集中、工作、守纪律、易于相处和融入社会都是正常发展的表现,而不正常的表现有任性、混论、胆小、懒散和反社会。儿童的正常发展源于专注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儿童所需的用具,来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有所指向。(家长启示2:蒙氏教具不仅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关注力、动手力和归类能力。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多关注。)集中注意力可以帮助儿童心理的发展,提高运动协调性,并最终使儿童纠正性格问题。(家长启示3:儿童开始做某件事情时,尽量不要打断他们,除非他们向你发出求助的信号。)
然而家长要如何帮助儿童培养和发展正常的性格特征,蒙台梭利又通过对儿童尤其是0-6岁之前的宝宝的观察发现做了细致的分析:
新生儿的心理生命和"心理创伤":新生儿是有心理生命的,同时容易受到"出生创伤".所以,刚出生时,新生儿从母亲的胚胎来到陌生的新环境,是很痛苦,很害怕的,但却无法说出来,只能用出生后的哭泣来宣泄经历的苦难。而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而如果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对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必将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可能会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问题男孩,他的新歌不招人喜爱,不听话也不爱学习。虽然他长的狠漂亮,很聪明,也很健康,但是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男孩在出生后的15天内曾患过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急剧下降。照料他的护士觉得他难看,并叫他"皮包骨".除了刚出生后的这两周,男孩以后的成长发育都很正常。(家长启示4:力求为婴儿创造一个宁静、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母亲应该与婴儿多交流和接触,以减少他们内心的恐惧感和不适应。)
儿童的独立历程:独立是儿童成长的基本要求。儿童从刚刚出生就踏上了追求独立的旅程。成长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理上的各种困难。独立包含身体独立和精神独立。通过语言与人进行交流,是儿童独立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而学习走路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走路时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完成的,同语言学习和认识周围环境等同时进行。教育的首要条件是向儿童提供环境,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各项能力能够得到成分发展。(家长启示5:儿童学习走路时,要创造一个安全、无障碍的空间。同时注意多和儿童沟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婴儿不仅要实现身体的独立,同时他们还要求在精神上获得独立。他们第一本能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们争取独立的第一有意识的要求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障碍,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家长启示6:当儿童做事要求"自己来"时,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懂得让婴儿自己去尝试,这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表现。)
运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在学校或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视运动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心理和大脑的发展是依赖于运动的。而运动要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与大脑合作。儿童就是要依靠运动协调能力来是自己的心理得以完善,进而凭借心理来运动产生影响。大脑的发展如果离开运动独立发展,这则是一种有害的发展。(家长启示7:在培养儿童智力发展时,要注意"德智体美劳"共同培养,尤其是智和体要同等对待,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他们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利结果。)
儿童的活动需求:当儿童可以独立行走后,他们的内心会有种对活动的需求。但当孩子的行为*断,他们的性格就会因此发生变化,做起事来也会失去目的性和积极性。让儿童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准备,并坚持完成它,是很重要的。比如,1-2岁的儿童喜欢模仿大人,并喜欢做大人做的事情。他们喜欢帮助大人摆桌子,拿很多比他们个头还大的一盒面包。他们还会不停地把东西搬来搬去,直到累了才停下来。成人经常担心孩子会累着,可是心里学家指出,如果成人这时去帮助儿童,不利儿童行为的发展,有甚者还有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家长启示8:家长最好是在一旁观察儿童,清除可能会伤害儿童的用具,或者继续用正常的方式做事,这是成人的全部责任。)
儿童的走路需求:走路对2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自然地需要,因为他们要想成为一个大人,走路时他们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儿童的行走的时候不仅要使用腿,还要使用眼睛,因为他们经常会被一些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他们希望去认识世界。儿童不停地走,不停地发现。这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多到户外行走,看看他们喜欢的食物。带儿童认识不同的颜色,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了解昆虫的习性,记住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名称等,这些都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当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就能在户外行走更长的时间。(家长启示9:引导儿童探索的最好方法,应该要牢牢吸引儿童做事情的兴趣。)
3岁之前是儿童形成各种能力的阶段,3岁之后是儿童发展这些能力的阶段。儿童到3岁时,基本上获得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时候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成人的管理和控制,就会用语言来表达抗议,或者进行一些恶作剧。儿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找到能够促进自我发展的方法。
3-6岁是"玩的年龄":这个时期是一个儿童通过行为对自己进行"建设性完善"的时期。此时儿童的大脑还具备了不知厌倦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学习的能力。儿童现在不只是能够发挥感受的能力的作用,还能够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他们想要亲手去感触各种食物,区分各种不同的东西。他们总是表现的非常忙碌,不停地用手做这做那,而且感到非常快乐。这时候,家长根据儿童的需求,创造一个模拟真实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和兴趣,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玩耍,自由自在的成长。
总之,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安全和健康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站在孩子的背后,多观察,多鼓励,少插嘴,少插手。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儿童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张丽治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相信每一位幼儿工作者对蒙台梭利这个名字都很熟悉,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有吸收力的心灵》就是她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还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童年的秘密》、《 发现孩子 》等著作。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以下是我读《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受。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例如:0-3岁的语言发展,儿童出生后对别的声音是不太敏感的(除非很大的声响),唯独对语言的声音非常敏感;到三个月左右,婴儿会偶然发现自己的嘴巴有发音的功能;到六七个月时则会主动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双音;到一岁左右时,则会发现语言的指称意义,开始呀呀学语。一岁半左右,孩子会出现一个词汇的爆炸期,两岁之后,则将出现一个思想的爆炸期,因为,两岁之后的孩子开始进行句子的组合和创造了。所以,蒙特梭利把两岁看做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这本书还有许多很好的观点对我都有启发,比如孩子是在行动中学习的。这其实是阐明了运动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行动中,运动中去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填鸭和灌输;她强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婴儿一出生,就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当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来看待。看了《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儿童的特点,同时也启发了我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运动适当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我觉得在投放区域材料时不光要投放有层次的材料,而且要配上对应的操作图,使幼儿通过图示自学,效果会比教师教要好很多。以上是我看完后的一点感受,现在我将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快去看看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