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古诗赏析
咏柳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人: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③妆成:装饰,打扮。
④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⑤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分。
⑦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⑧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拓展阅读
1、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 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 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2、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
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3、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词;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剩下。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的江面。
2、【译文】见练习册上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一片盎然,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4、(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这三座楼于山西的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2)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
(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李白题诗在上头。”(× )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
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
(2)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 “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7:理解课文并填空。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本诗中描写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诗句(写景名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本诗表现游子悲苦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诗中有两个“空”字,试是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明“昔人”已经离去。只剩下空 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 的事一种世事苍茫之感,以及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1)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 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 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尾联情景水***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 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12、中心思想:这首诗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你所见的壮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1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该诗不仅写景独到,抒情也有特色,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4、内容解析: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章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于愁绪交织在一起,是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15、古代诗人写黄鹤楼的诗还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17、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首联和颔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5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