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37:17

《记承天寺夜游》诗词赏析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

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 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

⑥盖竹柏影也。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⑧泉州承天寺今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点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来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个虚词。

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并没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称为“闲人”。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起分离其中的乐趣,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缓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来到庭院里。

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那样透明,水中好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错,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概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何在这寻常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呢?只是因为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罢了。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拓展阅读

1、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重点、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一番?今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2、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晚到一家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乐趣。于是就到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里去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的经历,可是否有过的体验呢?今,我们就跟着苏轼一番,相信在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云"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也。宿黄州禅智僧皆不在,半雨作,偶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的背景不同,情感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人,《月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的这次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的动因(月色入户)、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点击查看更多《记承天寺夜游》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2157.html

热门阅读

  1. 2018企业新年拜年贺词
  2. 201年清明节问候安康祝福语
  3. 过中秋节的作文
  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子教育
  5. 讲故事不单是哄孩子也是在培养阅读
  6. 幼儿园班级常规安全教案
  7. 小学三年级关于我的新学期作文
  8. 大学升学典礼发言稿
  9. 春节幸福的预兆随笔
  10. 2016结婚贺词祝福语
  11. 描写春花的诗句两句
  1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精卫填海》的教学设计
  13. 汽车维修实习报告优秀范文
  14. 名人故事100字左右
  15. 201描写月亮的诗句
  16. 描写热闹场面的句子
  17. 怀才不遇的诗句
  18. 圣诞节手抄报简单
  19.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
  20. 《离你最近的零工资员工》的读后感
  21. 排在第二也不错的美文摘抄
  22. 结婚祝福语大全
  23. 有关元宵节的作文范文
  24. 关于七夕的古诗大全赏析
  25. 2016最新周末问候语大全
  26. 高士其读书故事
  27. 201春节短信祝福语大全
  28. 《大地巨人》教学设计
  29. 时间都去哪儿了优美散文
  30. 房地产中介公司店长的优秀工作总结
  31. 星期天的教学设计
  32. 幼儿教师随笔:做“值日生”
  33. 2015年公司新春贺词
  34. 应届专科生自我评价范文
  35. 李白的将进酒及赏析
  36. 精选李白诗词40首
  37. 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38. 《狼图腾》的读后感3200字
  39. 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
  40. 家乡的美景小学三年级作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03:09:06
本页面最近被 83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吉林,TA在页面停留了 13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