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巨人》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大地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大地巨人》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文章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笔调灵活。作者以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作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通过想象,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想象巧妙地与巨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宽广,读来倍感亲切。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课件 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
1、 欣赏风景 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给学生提供感性画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为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中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
2、 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 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 和蔼的巨人 胸肌 丘陵 胡须 茂密的森林缓缓 宽厚 自由自在 跳跃翻滚
(学生自由练读 开火车读)
4、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 学生交流。
a)【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的坡度。】
三、想象画面 走近文本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 、评价读、齐读等方式知道学生读书。
b)【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激扬学生情感。】
四、自主阅读 走进文本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声音,大地巨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按学习要求自由学习2、3、4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2、3、4节,思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是一位巨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把找到的诗句大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c)【在教学中,要与读促思,读思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在阅读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五、讨论交流 感悟文本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 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 他起伏*肌 ,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 , 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 男女生分读 齐读 )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 合作读 小组读 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 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 指名读诗句。
2、 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 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 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d)【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 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 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和蔼 博大 宽广
拓展阅读
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问:在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为什么把朝鲜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2、《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
【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点颇有新意。其一,巧设悬念。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二,突出重点。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铺垫。其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3、穷人教学设计窦桂梅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1.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听写词语,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一、听写“读读写写”中的部分词语
1.今天我们要做个听写练习,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请同学们先准备一下,有不会写的字,仔细看一看,也可以写一写。
2.听写词语:
舒适:搁板帐子健康抱怨顾惜勉强
填饱倾听探望忧虑潮湿沉默严肃
溅起浪花海风呼啸脸色苍白自作自受
3.同座互相批改。
二、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1、贴出挂图。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这幅挂图,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2、学生进行交流,谈自己对故事发展的想象,教师就想象是否合理作适当指导。
3、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要求续编故事,什么叫“续编故事”?(就是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续编故事,用二三百字把你续编的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续编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穷人》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要一致,渔夫、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不能改变;二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合理。
三、学生写续编的故事(大约用20分钟)
四、请四五个学生读续编的故事,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
1.修改续编的故事。
2.预习下一课《琥珀》
板书:
桑娜探望西蒙
(穷忧)抱回孩子
心地善良渔夫归来
4、人教版美术第10册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保守。古典诗歌不只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局部。古典诗歌是文字语言的形象思维的丰碑、经典。鲁迅曾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并非说,以后没有好诗,而是感叹古典诗歌是何等绚丽、辉煌而难以企和。本课以古诗配画为题,也期待激发培养同学热爱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诗配画属于命题画,它是美术创作教学中较之添画和记忆画要求较高的绘画形式。
诗配画,诗解画意,画添诗情,既可使诗中有画,又可使画中有诗。诗配画是通过诗歌的文字形象语言与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互补、融合而创作情景交融意境的一种特殊形式。
诗配画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 理解诗歌的立意,认识理解诗歌表达的诗意、诗境。
2. 构思。确定诗歌意境与绘画形象互补、融合的想象意境的腹稿。
3. 构图。画全面布置画面和塑造形象的草图。
4. 制作。具体执笔、着色完成。
其中理解诗境是基础,塑造绘画视觉形象是关键。
诗配画的绘画表示形式灵活多样,如本课中作品有国画写意画、工笔画等表示形式。小同学可用线描、水彩着色加勾线等形式,有基础的同学可采用国画写意的表示形式。
同学在绘制视觉形象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人物动态画法参考、调色等技法的指导。勿以成人思维修改同学作业。发挥同学天真稚气的心理活动和富于幻想的思维特点,使同学毫无拘束地进行想象绘画。
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结构图、色彩、明暗、空间、形体、线条等。
《游子吟》 孟 郊诗 叶毓中绘
译诗:慈母手中拿着针线,为游子缝制出门的征衣。临行时一针一针缝得那么细密,生怕他迟迟不归,衣衫变得褴褛。谁说儿子的心,不想报答母亲的恩义?但就像细小的青草,怎么能报答春天的太阳对它的慷慨赐予!
这首诗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慈母游子缝衣,针针线线密密织入无限的爱意、深深的思念,这是实;将儿子对母亲恩情的感激比喻成小草不能报答太阳的给予,这是虚。以需托实,仅三十个字,歌唱了人类最深挚、最无私的感情——母亲的爱。诗境博厚、感人肺腑!
叶毓中所作此诗的诗意画,运用绘画对比手法,构图中面积对比、光的明暗对比(房屋、凉棚与草地)、色的冷暖对比(草地的嫩绿色、橙色慈母衣、蓝色游子衣)、缝条疏密对比(席编与瓦),一大一小、一明一暗、一冷一暖、疏密有致。再从慈母注视着密密织的衣衫的慈祥可亲的双眼、微仰起拿着针的手,早已把对游子的密密爱意、深深的思念带到屋外、画面无限的地方。整个画面既体现了原诗中以小见大、以需托实的博厚诗境,又给我们展示了文字语言的形象思维不可和的视觉美感。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1.通过欣赏古典诗歌启发同学语言文字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同学队民族保守文化遗产的热爱情感。2.通过制作诗配画的造型过程,培养同学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发明力。
作业要求:为自身喜欢的古诗词配画(也可临摹自身喜欢的诗意画),要求能以绘画形象初步表达自身对诗境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诗境,将它变成视觉形象意境。
教学难点:创作视觉形象意境。
教具准备:同学的.诗配画作业、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
学具准备:笔、颜色、纸、自身喜爱的古诗。
一、 组织教学
二、 讲授新课
1. 朗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意和诗境,激发同学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2. 具体欣赏一首古诗配画。强调诗的诗境与为诗境配画的视觉造型语言的表达运用。
三、 同学作业、教师辅导
同学为自身喜欢的古诗配画。
作画布骤:
①理解古诗的诗意、诗境。
②构思:考虑想象怎样用绘画的形体、空间、线条、色彩、构图的语言表示古诗的诗境。
③构图:将想象的画面布置到纸上,画出草图。
④制作:描绘、着色、完成。
其中理解诗境是基础,塑造绘画视觉形象是关键。
四、 小结
第12课 基础形的变化(平面构成)
(1课时)
教材分析
构成是一种造型行为,他研究如何将诸多要素(形态、机理、色彩)依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具有美好形象和形体。简单地说,就是将两个以上的单元依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指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笼统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依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合,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间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的成绩,扩大了保守笼统图案和几何图案的表示领域,大大丰富了装饰图案的图象和表示手段。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构成已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平面构成已经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中广泛运用。
教材将平面构成作为图案教学的一局部,以最简要的形式介绍给小同学,目的是为了使同学较早地对现代设计有所接触,有所了解,这对培养同学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教材将“基本形的变化”,“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三课作为“平面构成”单元,简单地介绍给同学,重点是让同学认识平面构成,了解现代设计基础,并通过练习,初步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形的变化”是第一课,它是后两课内容的基础,目的是让同学了解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基本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原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简单基本形依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可以说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基本形,图片充沛体现了视觉上的有理性,明确的快感和时代的美感。
我们布置的练习是用○□△等基本原形让同学进行有趣的变化,从而获得众多的不相同的基本形。这种训练将使同学从中体会到自身在不时的发明新形象,这对同学设计意识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协助。
课业类别:工艺设计课
教学目的:1.学习简要的平面构成基本知识,使同学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基本形的构成,以和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2.通过练习,初步学会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并学习运用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变化基本形,大胆设想,不时创新,增强同学的设计意识。
作业要求:将○□△等基本原形运用分割、组合等方法构成几个不同的基本形,并涂上色彩。
教学重点:1.了解基本形的获得方法。2.引导同学充沛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变化基本形。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引导同学创新。
学具准备 :一小块白卡纸或较硬的白纸,剪刀、直尺、铅笔、颜料、毛笔等。
教具准备:平面构成作品(以重复、渐变等为主)。演示教具:1.基本原形图例。2.各种不同的基本形挂图。
一、 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
二、 导入新课:欣赏平面构成作品,引入新概念“平面构成”。进而从“平面构成”作品中导入新课“基本形的变化”。
三、 讲授新课
1. 启发谈话:以一重复构成作品为例引导同学观察分析:这幅构成作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是由一个单位图形排列组合形成的。这个单位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形。
教师选择一个基本原形,演示用分割等方法获得基本形的过程。
小结:由此可知,可以由最简单的几何形而得。简单几何形除了圆○以外,还有方形□,和三角形△。像○□△这样的几何形在平面构成中叫基本原形。
2. 基本形的构成方法。
教师演示:出示一基本原形——圆,将它沿直径分割成两个半圆,再将分割成的两个半圆在演示板上作各种不同的组合,并把每次组合成的新图形画在黑板上。
归纳:这些新图形在平面构成中称为基本形。将基本原形加以分割,并重新组合,可获得众多的基本形。
3. 基本形的变化。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原形相减(分割)或相加(组合),可以获得众多的基本形。教师要启发同学明确这种形与形成组合与分割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它们有时运用数的等量关系,有时又是运用力的运动关系,再加上形与形的分离、接触、重叠等方式使基本形千变万化。
教师可参照课本中图例演示,也可以自由发挥。
4. 教师指定同学上台演示拼贴。
四、 同学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等基本原形进行有趣的变化,将获得的基本形画在作业纸上,并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要求:形象新颖、绘制工整。
辅导重点:①基本形的变化;②指导绘制。
五、 小结
1. 对设计新颖、制作精美的作业予以赞扬。
2. 安排下节课所需用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