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行香子》宋词赏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大约是词人同丈夫婚后又离居的时期。主要借牛朗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离愁别恨,凄恻动人。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里,人们遥望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想起关于他们的美丽传说,无不感叹。这样的日子里,正受别离之苦的词人,感触更深。“草际鸣蛩,惊恐梧桐”。写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是那么清晰,连梧桐的叶子掉地上也能听到。这两句从听觉入手,不仅增强了下句的感伤情调,而且给全词笼罩上一层凄凉的气氛。“正人间天上愁浓”是作者仰望牵牛、织女发出的悲叹。“天上”暗点出牵牛、织女。七夕虽为牛、女相会之期,然而相会之时即为离别之日,倾诉一年来的别离之苦,想到今夜之后又要分别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间”包括作者和一切别离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见,自己却无此机会,内心的悲愁,可见一斑。“愁浓”二字,写尽辛酸。
“云阶目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句意思:望着银河,望着云、月,幻觉中进入了想象中的天上世界。“槎”是用竹木编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据说乘着它从海上出发,航行十余天,到了天上,可以见有城郭房舍,非常壮丽,望见织女宫中织布,牵牛天河岸边饮牛。天宫以月为地,以云为阶,重重关锁,即使她象昔人那样乘槎去到天上,又乘槎回来,也不能同织女、牵牛相逢。这几句字面虽写天上,用意则人间。“关锁千重”,极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会合团聚,其中寄托词人个人的别恨。
下片仍是作者仰望银河双星时浮现出来的想象世
界。传说夏历七月七日夜群鹊银河衔接为桥渡牛、女相会,称为“鹊桥”,也称“星桥”。分别一年,只得一夕相会,离情别恨,自然年年月月永无穷尽。“想”
意“讨想”、“想像”等包含着对牛、女的痛惜、体贴和慰藉意,还有启下的作用。正当人们悲慨牛、女常年别离时,刚刚相会的他们,又要别离了。“莫是离中”的“莫”为猜疑之词,即大概,大约之意。结尾三字用一“甚”字总领,与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为此词定格。“甚”这里是时间副词,作“正当”“正值”的“正”解释。“霎儿”是口语,指短暂的时间,意思是一会儿。天这么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又刮风,大约织女、牵年已分离了吧?叠用三个“霎儿”,逼肖烦闷难耐声口,写得幽怨不尽。牵牛、织女正是人间别离男女的化身,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叹恨,正是对人间离愁别情的叹恨。这几句语意双关,构思新颖,用天气的阴晴喻人间的悲喜,贴切生动。
这首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据而继之天上神话世界。通篇以牛女传说为寄托,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拓展阅读
1、送曹能始还闽中 分赋得李白诗湖清霜镜晓古诗赏析王嗣经的诗
归客金陵道,霜帆梦镜湖。
天秋水衣敛,海曙日轮孤。
幔卷波纹縠,舟凌露藻珠。
潮平光稍白,风定浪还无。
清映冰花薄,澄涵锦树铺。
鸟来分水碧,人去乱汀菰。
贺监风流在,临风酹一觚。
【注释】:
(各拈古诗一句,分赋七体,以次成篇新安谢陛少连序曰
:“出幽溺职,北山致使移文;充隐来征,南山嗤为捷径
。是皆方内方外,徘徊并有所縻;以故匪介匪通,进退两
无所据。能始先生丰神璧立,謦咳玑驰,技擅雕龙,名齐
绣虎。陈瑚登琏,昭回云汉之章;漱石枕流,癖有烟霞之
锢。南都法吏,西署闲司,为政无苛,自公多暇。燕矶牛
首,佳丽藉以品题;桃渡桐湾,繁华属其赏目。拂蝇挥麈
,云低驻以不飞;著屐班荆,日下舂而忘返。爰赋黄华之
什,使命式将;赓歌屺岵之篇,亲闱在望。时临七夕,节
弁三秋,风一金飙,星双银汉,青菰满睫,白水盈襟,幨
帷将菡萏飞芳,葆盖共蒹葭摇翠。归心切矣,离思凄然。
伤物候则鸿雁排空,爱人风则鹓雏下仞。结金兰而贵旧契
,志合虚舟;赠缟带以定新交,情投杂佩。卷波浮白,徜
徉玄武之湖;授简分题,联翩朱雀之桁。秘书供奉,诸子
多绝调之诗;康乐宣城,吾家有惊人之句。发石头而梦断
,望京口以魂销。山连铁瓮之城,溪接铜官之路。吴江吴
岫,方背楚于金陵;越峤越云,渐临闽于玉斗。湖水霜清
而开镜,赤城霞起以建标。桂落灵隐之秋,草湿姑苏之夕
。暂且山阴泛棹,终将海上扬帆。丹实重开橘柚之天,紫
房再咽荔支之露。嗟夫!自南自北,无非歧路之人;或去
或留,总是他乡之子。登山临水,惟黯然其别乎;落叶哀
蝉,复悲哉此秋也。方舟裛举,并驾凫分,不堪衰柳撩人
,聊借轻莲款客。清风朗月,我则因玄度相思;献岁**
,公其为苍生早出。人探一韵,各咏一题,用表心旌,毋
稽手笔。”陛字少达,歙人。早弃诸生,留心史学,著《
季汉书》行世,不以诗名。)
2、苏轼经典作品赏析:《清平乐· 秋词》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唐教坊曲。一名《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小令,平仄韵转换格。
秋词:傅本词题作“送述古赴南都”可从。南都:今河南商丘市。
清淮浊汴:清淮,清澈的淮河水。淮河为古代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入安徽,注入洪泽湖,下游自淮阴县与大运河会合。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由河南的旧郑州、开封至商邱县治南,改东南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荒废,只有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江西:古时泛称长江以南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以北为江西或江右。
红旆(pèi):红旗。此指太守的仪仗。
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
携壶:带着酒壶。这里有游赏的意思。
停骖(cān):停住车马。骖,一车驾三马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踟蹰(chí chú):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双庙: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
漆园傲吏:指庄周。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
白话译文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该词中词人思念好友,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写下的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词人对朋友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断,显示了词人对陈述古真挚的友情和对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纵贯着空间地点、节序风物,写来别有情致。起笔“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因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节序风物:“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见《苏轼年谱》卷十三),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二句估计友人到达的时间,与对行程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替对方设想,表达了词人的深情眷注。老友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稹)》诗云:“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词人忆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个例子,可与该词上片合看。
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换头两句写游赏,说你在秋天何处的原野上游赏,停住车马,探访古迹,还在那儿徘徊不去。最后两句写凭吊古代贤人,说你到双庙去凭吊正气凛然的英雄张巡、许远,或许会发现他们遗留的风范还在人间,而那位傲视王侯的漆园吏想必无影无踪了。词人这样着笔,大概有三层意思:一是显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二是间接地表现了友人的“文采风流”;三是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相知,也可以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友谊的默契。
3、词人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版本一
揉破黄金万点轻②,剪成碧玉叶层层③。风度精神如彦辅④,大鲜明⑤。
梅蕊重重何俗甚⑥,丁香千结苦麄生⑦。熏透愁人千里梦⑧,却无情。[1]
版本二
摊破浣溪沙(四印斋本《漱玉词》版,粗体为异字)
揉破黄金万点明,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释】
①揉破黄金万点轻:在和风暖日的熏揉下,桂花的无数花苞绽开,仿佛万点黄金似的。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注“一作‘轻’”。 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②剪成碧玉叶层层:层层叠叠的叶子,好像玲珑透彻的碧玉裁剪而成。“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③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以西晋名士乐广的节操风度比喻桂花。乐广:西晋南阳人,字彦辅,以清高名重当时。《世说新语·品藻》:“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这里说彦辅“太鲜明”,是把彦辅误作王夷甫了。
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在古代“大”通“太”、“泰”。《说文释例》日:“古代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为“太”。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此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之义。“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魄传》作“鲜”,宜从《晋书》。
④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这两句是说,梅的花瓣太过重叠繁复,显得俗气;丁香的花蕾过于堆集,也不够雅致,它们都不能和桂花媲美。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苦(读作古)麄(“粗”之古体)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太粗生,亦甚辞。”苦粗:当作不舒展、**而不可爱的意思。苦:有嫌弃之意。生:语尾助词,无义。何俗甚:俗不可耐。
⑤熏透:熏醒。
4、范仲淹御街行诗词翻译及赏析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在心里隐隐作痛,就是把眉头紧紧皱起。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御街行:又名《孤雁儿》。柳永创调。
香砌(qì):指花坛。
寒声:飘落的树叶在秋风中发出的声音。
碎:细碎,微弱,时断时续。
真珠帘:即珠帘。
练:白色的丝织品。
明灭:灯光摇曳,忽明忽暗。
敧:斜靠。
谙尽:尝尽。
都来:算来。
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有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却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相隔千里,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
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着了眼泪。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在心里隐隐作痛,就是把眉头紧紧皱起。
纷纷凋零的树叶飘上香阶,寒夜一片静寂,只听见风吹落叶细碎的声息。珠帘高卷,人去楼空,天色清明,银河斜垂到地。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绸一般皓洁,人却常常远隔千里。
我如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到不了已断的愁肠,先就变成泪水。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 斜靠枕头,我尝尽孤眠的滋味。你看这离愁别怨,不是来在眉间,便是潜入心底,我简直无法将它回避。
夜深人静,玉楼空空。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传来细碎而又清晰的沙沙声,更显得秋夜的寂静,更觉得秋夜的寒意。轻轻地卷起珍珠穿起的锦帘,好一轮明月,映得天宇空旷,夜色淡淡,星光闪闪。年年岁岁,春去秋来,同样的明月,同样的秋夜。月光依旧如丝绢般洁白,人儿依旧在千里之外。看那银河垂地,急盼鹊鸟快来,怎地一个也不见?
纵然是借酒能浇愁,怎奈是思念太久,牵挂太久,愁肠寸断。那酒还未到唇边,却先已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想求得一时的忘却,竟也无望了。夜已深,灯已残,和衣斜靠,望着那忽明忽暗的灯花,更令人烦躁不安。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思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全词柔词丽句,立意高远,融景入情,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洋溢着词人的缕缕愁思。
上阕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抒发了良辰美景却无人与共的孤愁: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深夜一片寂静,只有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让人感到了秋天的阵阵凉意。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在空空荡荡的高楼之上,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极目远眺,天色清淡如洗,星光闪烁的银河与大地连接在一起。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年年月月,皆如今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如同白色的绸绢,而相思之人却远在千里之外。
下阕抒写主人公长夜无眠,无法排遣自己孤苦愁思的情怀: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愁到深处,情亦到深处,此时已是肝肠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室外月明如昼,室内一盏小小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斜倚在枕头上,真让人尝尽了这孤独相思的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还有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从来都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终日眉头紧锁。
5、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古诗赏析李好古1的诗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释】:
南宋时 ,金人多次攻入扬州 ,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 。所以 ,南宋词人过其地时多有感怀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 ,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就先高出众人一筹。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 ,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 ,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 、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 。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 “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 、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 ,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 ,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 ”。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
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