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裴延侑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裴延儁,字平子,河东闻喜人。延儁少偏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笔。举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迁尚书仪曹郎,转殿中郎、太子洗马,又领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恂废,以宫官例免。顷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世宗初,为散骑侍郎,寻除雍州平西府长史,加建威将军,入为中书侍郎。
时世宗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儁上疏谏日:“臣闻有尧文思,钦明稽古;妫舜体道,慎典作圣。汉光神叡,军中读书;魏武英规,马上玩籍。先帝天纵多能,克文克武,营迁谋伐,手不释卷。良以经史义深,补益处广,虽则劬劳,不叮暂辍。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陛下道悟自深,渊鉴独得,升法座于宸闱,释觉善于日宇,凡在听瞩,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模,六籍轨俗之本,盖以训物有渐,应时匪妙,必须先粗后精,乘近即远。伏愿经书玄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
及诏立明堂,群官博议,延儁独著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怿时典众议,读而笑曰:“子故欲远符仆射也。”
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百姓至今赖之。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礼教大行,民歌谣之。在州五年,考绩为天下最。
延儁继母随延儁在蓟,时遇重患,延儁启求侍母还京疗治。至都未几,拜太常卿。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正平、平阳二郡尤被其害,以延儁兼尚书,为西北道行台,节度讨胡诸军。寻遇疾,敕还。三鸦群蛮寇掠不已,车驾欲亲征之,延儁乃于病中上疏谏诤。寻除七兵尚书、安南将军,徙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转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书。延儁在台阁,守职而已,木能有所裁断直绳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可暂辍 辍:停止。
B.六籍轨俗之本 轨:规范。
C. 随力分督 督:督促。
D. 时遇重患 患:灾难。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事后母以孝闻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读而笑曰 风飘飘而吹衣
C. 百姓至今赖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考绩为天下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8分)
(1) 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4分)
(2) 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4分)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裴延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分)
参***
8.D 9.A
10.(8分)
(1)【参***及评分标准】
这些是先王们值得称道的事例,是后世帝王(用来对照自己)的明镜,好的完全可以遵循,不好的完全可以(引起)警惕。(4分)
(2)当时水涝和干旱时有发生,百姓大多饥饿(不堪),裴延儁认为疏浚开通以前的渠堰,一定能够成功,于是上书请求(批准)修建。(4分)
11.【参***及评分标准】(5分)
博涉经史,有经世济民之才;直言敢谏,有远见卓识;任职地方,造福百姓;屡被重用,历练丰富;孝敬继母,始终如一。
【评分细则】
1.每个要点1分,5分为止。
2.要点一,答出“涉猎坟史,颇有才笔”、“饱览经书”或“才学很高”任意一个,1分。
3.要点二,答出“敢于直谏”,1分。
4.要点三,答出“造福百姓”或“为民着想”,1分。
5.要点四,答出“屡被重用”,1分。
6.要点五,答出“孝敬继母”,1分。
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人,是魏国冀州刺史裴徽的八世孙。曾祖父裴天明,曾任谘议参军、并州别驾。祖父裴双虎,是河东太守。死后追赠平远将军、雍州刺史,谧号为顺。父亲裴崧,任官为州主簿,行平阳郡事。因平定蜀地盗贼丁虫有战功,死后追赠为束雍州刺史。
当时,世宗皇帝专心于佛教经典,而对儒学经籍很少接触。针对这种状况,延俊上疏谏道:“臣听说毫壶的才智道德,是历代君主的指南;垦爱的哲学道理,是圣贤要典的结晶。东汉光武帝虽天资神奇睿智,也在繁忙的军务中勤奋读书;魏遣童直墨尽管英明多识,也常在戎马倥偬之际鉴赏典籍。我大魏先帝,天赋奇能,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经营迁都,筹划征战,曰理万机之余,仍然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确实是因为经史之义无比深奥,其作用和补益非常广泛,所以先圣们虽然军国大事那么忙碌和辛苦,也从不停止读圣贤经典。这些事例是先王们的光辉实践,也是留给后世帝王的宝贵经验和永恒的楷模。好的帝王足以遵循,恶的君主应该借鉴。陛下悟性高深,见识独到,在宫廷中设法座,在朝会时谈佛教,凡是有幸见到或听到的臣民,无不尘俗尽扫,茅塞顿开。然而《五经》毕竟是治世的标准,六艺才是规范社会的根本。因为任何事物是逐渐发展的,不可一蹴而就,竞追时尚不一定是件好事。学习与办事都必须先粗后精,先近后远。诚恳地希望陛下儒经佛教兼顾,孔子和释迦牟尼并行互存,如此才达到内外都周全,**者与世俗之人都能心情顺畅的局面。”
皇上下诏建立明堂,群臣广泛讨论,延俊熟知礼仪,独着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元惮当时负责讨论明堂之事,读了延俊的文章后,笑道:“先生是想与仆射遥相呼应吧。”
范阳郡有一条旧水渠,叫督亢渠,长五十里;渔阳燕郡戾陵有一些旧塘堰,方圆约三十里。这些渠道塘堰都长年失修,废毁多时,一直没有修复利用。而当时水旱灾害频繁,百姓饥饿不堪。延俊认为修复旧渠堰,一定能够成功,于是上书请求批准动工。工程开始后,他亲自勘测水利地形,对各种施工都检查督促,不久,工程竣工,可灌溉田地百万余亩,效益提高了十倍,老百姓至今生产还依赖它们。他又责成主簿官郦埋兴修学校,致使当地礼教大行,人民纷纷以歌谣赞美这些事迹。任州官五年,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
延值的继母随他住在蕴业,当时病得很严重,廷值写信向朝廷申请送继母回京治病。回京不久,被任命为太常卿。当时汾州有山胡凭藉险峻地势据山为寇,正平、平阳两郡遭到逭股盗贼的严重**扰,于是朝廷任命延俊为尚书兼西北道行台,统率各路军队讨伐山胡。不久因患疾病而被批准回京。这时三鹅群蛮也纷纷为盗寇,皇帝准备亲率大军征讨,延俊便在病中上书谏静。不久被任命为七兵尚书、安南将军,转为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再调任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原职兼侍中、吏部尚书。延俊在*任职期间,衹是循规蹈矩、例行公事而已,对国家大事并无多少决策和匡正。
拓展阅读
1、别老母原文、注释及赏析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搴帷:掀起门帘,出门。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枯:干涸。
惨惨:幽暗无光。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2、《望夫山》原文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
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
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②,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⑤处,
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维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一带。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②异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遥知:遥远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⑥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香的植物,即草决明。古代风俗,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这种草,可以驱邪避恶。
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
每到欢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
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深沉。“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全诗语言朴实,非常感人。
4、《卖花声・怀古》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注释
⑴阿房(旧读ēpáng):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⑵金谷名园:在**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⑶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⑷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⑸“美人”句: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⑹“战火”句: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⑺“将军”句: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
⑻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⑼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曲组成。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这组曲的赏析。
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