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裴延侑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6:14

《魏书裴延侑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裴延儁,字平子,河东闻喜人。延儁少偏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笔。举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迁尚书仪曹郎,转殿中郎、太子洗马,又领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恂废,以宫官例免。顷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世宗初,为散骑侍郎,寻除雍州平西府长史,加建威将军,入为中书侍郎。

时世宗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儁上疏谏日:“臣闻有尧文思,钦明稽古;妫舜体道,慎典作圣。汉光神叡,军中读书;魏武英规,马上玩籍。先帝天纵多能,克文克武,营迁谋伐,手不释卷。良以经史义深,补益处广,虽则劬劳,不叮暂辍。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陛下道悟自深,渊鉴独得,升法座于宸闱,释觉善于日宇,凡在听瞩,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模,六籍轨俗之本,盖以训物有渐,应时匪妙,必须先粗后精,乘近即远。伏愿经书玄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

及诏立明堂,群官博议,延儁独著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怿时典众议,读而笑曰:“子故欲远符仆射也。”

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百姓至今赖之。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礼教大行,民歌谣之。在州五年,考绩为天下最。

延儁继母随延儁在蓟,时遇重患,延儁启求侍母还京疗治。至都未几,拜太常卿。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正平、平阳二郡尤被其害,以延儁兼尚书,为西北道行台,节度讨胡诸军。寻遇疾,敕还。三鸦群蛮寇掠不已,车驾欲亲征之,延儁乃于病中上疏谏诤。寻除七兵尚书、安南将军,徙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转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书。延儁在台阁,守职而已,木能有所裁断直绳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可暂辍 辍:停止。

B.六籍轨俗之本 轨:规范。

C. 随力分督 督:督促。

D. 时遇重患 患:灾难。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事后母以孝闻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读而笑曰 风飘飘而吹衣

C. 百姓至今赖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考绩为天下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8分)

(1) 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4分)

(2) 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儁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4分)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裴延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分)

参***

8.D 9.A

10.(8分)

(1)【参***及评分标准】

这些是先王们值得称道的事例,是后世帝王(用来对照自己)的明镜,好的完全可以遵循,不好的完全可以(引起)警惕。(4分)

(2)当时水涝和干旱时有发生,百姓大多饥饿(不堪),裴延儁认为疏浚开通以前的渠堰,一定能够成功,于是上书请求(批准)修建。(4分)

11.【参***及评分标准】(5分)

博涉经史,有经世济民之才;直言敢谏,有远见卓识;任职地方,造福百姓;屡被重用,历练丰富;孝敬继母,始终如一。

【评分细则】

1.每个要点1分,5分为止。

2.要点一,答出“涉猎坟史,颇有才笔”、“饱览经书”或“才学很高”任意一个,1分。

3.要点二,答出“敢于直谏”,1分。

4.要点三,答出“造福百姓”或“为民着想”,1分。

5.要点四,答出“屡被重用”,1分。

6.要点五,答出“孝敬继母”,1分。

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人,是魏国冀州刺史裴徽的八世孙。曾祖父裴天明,曾任谘议参军、并州别驾。祖父裴双虎,是河东太守。死后追赠平远将军、雍州刺史,谧号为顺。父亲裴崧,任官为州主簿,行平阳郡事。因平定蜀地盗贼丁虫有战功,死后追赠为束雍州刺史。

当时,世宗皇帝专心于佛教经典,而对儒学经籍很少接触。针对这种状况,延俊上疏谏道:“臣听说毫壶的才智道德,是历代君主的指南;垦爱的哲学道理,是圣贤要典的结晶。东汉光武帝虽天资神奇睿智,也在繁忙的军务中勤奋读书;魏遣童直墨尽管英明多识,也常在戎马倥偬之际鉴赏典籍。我大魏先帝,天赋奇能,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经营迁都,筹划征战,曰理万机之余,仍然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确实是因为经史之义无比深奥,其作用和补益非常广泛,所以先圣们虽然军国大事那么忙碌和辛苦,也从不停止读圣贤经典。这些事例是先王们的光辉实践,也是留给后世帝王的宝贵经验和永恒的楷模。好的帝王足以遵循,恶的君主应该借鉴。陛下悟性高深,见识独到,在宫廷中设法座,在朝会时谈佛教,凡是有幸见到或听到的臣民,无不尘俗尽扫,茅塞顿开。然而《五经》毕竟是治世的标准,六艺才是规范社会的根本。因为任何事物是逐渐发展的,不可一蹴而就,竞追时尚不一定是件好事。学习与办事都必须先粗后精,先近后远。诚恳地希望陛下儒经佛教兼顾,孔子和释迦牟尼并行互存,如此才达到内外都周全,**者与世俗之人都能心情顺畅的局面。”

皇上下诏建立明堂,群臣广泛讨论,延俊熟知礼仪,独着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元惮当时负责讨论明堂之事,读了延俊的文章后,笑道:“先生是想与仆射遥相呼应吧。”

范阳郡有一条旧水渠,叫督亢渠,长五十里;渔阳燕郡戾陵有一些旧塘堰,方圆约三十里。这些渠道塘堰都长年失修,废毁多时,一直没有修复利用。而当时水旱灾害频繁,百姓饥饿不堪。延俊认为修复旧渠堰,一定能够成功,于是上书请求批准动工。工程开始后,他亲自勘测水利地形,对各种施工都检查督促,不久,工程竣工,可灌溉田地百万余亩,效益提高了十倍,老百姓至今生产还依赖它们。他又责成主簿官郦埋兴修学校,致使当地礼教大行,人民纷纷以歌谣赞美这些事迹。任州官五年,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

延值的继母随他住在蕴业,当时病得很严重,廷值写信向朝廷申请送继母回京治病。回京不久,被任命为太常卿。当时汾州有山胡凭藉险峻地势据山为寇,正平、平阳两郡遭到逭股盗贼的严重**扰,于是朝廷任命延俊为尚书兼西北道行台,统率各路军队讨伐山胡。不久因患疾病而被批准回京。这时三鹅群蛮也纷纷为盗寇,皇帝准备亲率大军征讨,延俊便在病中上书谏静。不久被任命为七兵尚书、安南将军,转为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再调任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原职兼侍中、吏部尚书。延俊在*任职期间,衹是循规蹈矩、例行公事而已,对国家大事并无多少决策和匡正。

拓展阅读

1、别老母、注释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搴帷:掀起门帘,出门。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枯:干涸。

惨惨:幽暗无光。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2、《望夫山》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

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

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

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②,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⑤处,

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维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一带。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②异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遥知:遥远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⑥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香的植物,即草决明。古代风俗,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这种草,可以驱邪避恶。

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

每到欢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

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深沉。“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全诗语言朴实,非常感人。

4、《卖花声・怀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人一声长叹。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人只能一声长叹。

注释

⑴阿房(旧读ēpáng):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歌舞,尽情享乐。

⑵金谷名园:在**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⑶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⑷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⑸“美人”句: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⑹“战火”句: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⑺“将军”句: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班超》。

⑻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⑼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曲组成。下面是四川大学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这组曲的

令曲与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人”可泛指当时有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点击查看更多《魏书裴延侑传》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9610.html

热门阅读

  1. 春节对联简单2019
  2. 走在春天的路上优美散文
  3. 努力工作句子有哪些
  4. 读《草房子》有感小学五年级作文
  5. 火凤凰的故事
  6. 201年3植树节快乐祝福语
  7. 伪造虚假受伤日记
  8. 奋斗励志对联
  9. 想家的诗句
  10. 小学语文第九册积累运用的教案
  11. 要么念书要么走路 身材魂灵必需上路的美文
  12. 工作中心情不好的说说
  13. 现代寓言故事经典
  14. 公司工作总结会上的发言稿
  15. 2016年元宵节祝福短信大全
  16.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原文及译文赏析
  17. 201年五四青年节祝福语说说
  18. 辞职报告的理由要怎么写
  19. 义诊进校园运动总结范文
  20. 情侣之间深情的生日祝福语
  21. 小学校务政务公开的工作总结
  22. 最新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计划
  23. 大学周年校庆社团活动总结
  24. 201年元旦短信祝福语大全简短
  25. 初二语文钱塘湖春行的优质教案
  26. 2016简单而有文采的五一劳动节祝福语
  27. 小学生关于爸爸的作文
  28. 初中毕业离别祝福语201
  29. 现在完成时的句子
  30.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范文
  31. 秋季学期八年级物理的教学计划范文
  32. 《外国诗两首》课堂教学设计
  33. 鸡年春节公司祝福语
  34. 《好宝宝不挑食》教案
  35.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
  36. 介绍孙杨的英语作文
  37.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节约》教案分析
  38.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39. 毕淑敏散文《提醒幸福》读书笔记
  40.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模板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00:12:15
本页面最近被 507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台湾,TA在页面停留了 15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