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读

发布时间: 2025-09-09 10:09:21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读

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诗歌赏读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李清照 【朝代】宋代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拓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读后感:

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自言愁,春暖秋霜怜人袖,满月半弦月如钩就不知道了. 整文是 :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自言愁,春暖秋霜怜人袖,满月半弦月如钩----题记

流浪茫茫尘世中,多了一分喧闹,少了一分宁静,淡泊了心中那抹绚丽,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绘不出任何色彩,春时已过,梦里多愁。心绪,总在眉头轻蹙,缠绕着百年不醒的梦。前世今生,难以言恨,难以言伤。滴落一世的泪,断痕不断伤,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忧伤。永远到底有多远,现实,真的很善变。

花飞花落,残梦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断思念,生生死死,不过红尘一瞬。尘土相依,风起云扬,终躲不开尘归尘,土归土,三世情缘,也逃不离背叛。风吹云散,洒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泪,无声的滴落,随梦远逝。飘到寻也寻不到的方向。

寒风乍起,凉透了心中仅存的那丝温暖,昨日忧,今日愁。滑落了唇边湿湿的冰泪,记忆开始了残酷的折磨。躲在窗内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剑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和,变得无情了。

一场云梦一场空,一丝花落红尘中,终是梦,终成空,没有永远的永远,只有从前的从前,弹指红颜,易逝易远,轻抚一曲心弦音,淡远往日清影旧梦情。谁也终不是谁的永远,谁也终不是谁的依恋,花自飘零,飘远轻轻愁,零落淡淡忧。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伤。

生生死死,缘聚缘散,只不过红尘梦一场,来世一碗孟婆汤,奈河桥上莫回头,今生无怨,来世无忧......

词牌知识: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词谱》以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首与吴文英“远目伤心楼上山”一首为正体,周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吴词各四平韵。又列别体五种

拓展阅读

1、楼梦书笔记感悟每

“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当我第次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懂得它引申的含义。因此,对《楼梦》这本书也并不感兴趣。但当我无聊时,再次捧起这本书,却被这本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楼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林黛悲凉的生,使人不禁感到凄凉。书中的主人公林黛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而男主人公贾宝也是个痴情的人。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任性洒脱的史湘云,心狠手辣的“凤姐”王熙凤,多才多艺的惜春……每处的细节描写都把人物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焚坑葬花更是把林黛多愁善感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当我到黛拾起花瓣,并将它们放在个挖好的坑里埋起来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她此时凄凉、悲伤的心情。而这落花,可能便是她当时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吧。我也曾为湘云醉枕芍药花瓣,在石板上睡着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过。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忽上忽下,摇摆不定。

通过阅楼梦》,我明白了做人要做个善良而坚强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林黛那样弱不禁风,多愁善感,那是不行的。人的生难免会遇到些挫折与困难,我们应该学会坚强。

2、楼梦书笔记感悟每

说来惭愧,到现在才开始认认真真看四大名著。之前小象就不断要求我看,而恰巧最近喜欢上了档访谈节目《十三邀》,里面采访了马东老师,他说他的人生底色就是悲凉的,已经不会再愤怒与反抗,许知远问其原因,他说是因为小时候看《楼梦》,我真的好奇,马上开始看这本“奇书”。

口气看下来,以前觉得很难看懂的竟然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书里面的人物和我直以来道听途说建立的印象也颇不样。在书的第五回就把全书的结局都交代了,十二金钗的命运通过宝在梦中的太虚幻境中的诗词道出来,而贾家、王家、史家和薛家即使现在多么鼎盛,最后也落得“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越看越感叹曹雪芹的文笔、心思细腻已经脱离儒家对人世间的洞察。因为曹雪芹本身就经历了家道中落,所以写出来的富家生活自然是活灵活现,而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我感觉借着宝角色,作者真切地表达出忏悔之心。并非忏悔自己没有当官发财,而是忏悔自己在年轻时候不懂人间疾苦。

书中三百多号人,作者就写活了三百多个人,仿佛自己切身经历过样,每个人的小心思都活灵活现:

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12-15岁处于青春期的小孩子,所以我直带着种看初中生的视觉来体会他们的感情。显然这个中二的年龄,“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如果13岁的小朋友显得过于得体会让人觉得城府太深。

·

所以在《楼梦》可以看到世间很多无法解释的感情都是前世因缘,无从解释,也无所适从,只需要遵从内心就好了。

:这个林妹妹应该是全书做“作”的女朋友,即使宝最疼她,但是她直不相信,直在考验感情,两个人相互折磨,大概就是郭敬明青春疼痛的感觉。但也只因她前世是被宝不断灌溉救活的株草,今世该用眼泪来偿还这段缘。

3、楼梦书笔记感悟每

从“金良缘”阴谋实施的过程来看,是相当成功的。不仅搅得宝和黛吵吵闹闹,而且也着实让贾母大伤脑筋。而更可怕的是,居然连元妃也参与了进来,“王氏集团”的力量可谓强大。

在“王氏集团”的行动得到了元妃的支持后,王夫人就开始以未来贾府“掌门人”的身份在贾母面前“耍大牌”了,去陪贾母打醮,竟说“身体不适”,而在得知自己不去,贾母要去并还带很多人去的时候,王夫人竟说了句“还是那么高兴”,她以为,贾母既知元妃认同“金良缘”,那贾母应该郁闷、悲哀,怎么还那么高兴呢?冷嘲热讽、幸灾乐祸的“敌意”表露无遗。这些,难道贾母看不出来?不!贾母肯定看出来了。她不仅要去,而且看见大家都要去,“越发心中欢喜”。为什么?因为她要在清虚观_“金良缘”的阴谋,当然人去得越多越好,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这位“金良缘”阴谋的另位主谋也去。

当年宝的祖父荣国公的“出家替身”张道士在打醮途中“突然”为宝“提亲”。说是户人家的小姐“今年十五岁了”,而且“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宝。巧的是,就在小说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刚过了十五岁的生日,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巧合”,而且宝钗的模样智慧、薛家的根基家当,当然也配得上宝和贾家。这不是暗指宝钗又是指谁呢?可是贾母这精明的老太太说什么呢?只见贾母轻描淡写的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穷家子,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说得多么巧,既然你是道士,那我也胡诌个和尚,你说根基相当,我偏说穷也没关系。就这样,场阴谋又被老太太巧妙化解了。

4、楼梦书笔记感悟每

楼,心头不是滋味儿。他们说:“《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他们说:“《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他们说:“假如我们只有部《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还有人说:“《楼梦》是部含笑的悲剧。”说不尽的楼,说不尽的悲剧!

是的,楼是部含笑的悲剧。时而高兴,时而惊喜,时而悲哀,时而伤感。要品真正韵味的楼,首先应看看曹公。

曹公生性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人们说他“有大才不亚于李白,有画才不输于阎立本”。郭成更是称赞他“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以上种种,不难想象《楼梦》问世的根源——揭露*社会的*,无能,揭示*社会的黑暗,也寄托了曹公的满腔愤怒!

再来说《楼梦》。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非就是宝黛的粉痴恋。

卓尔不群,犹如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至始至终执着着她的清纯可人。不仅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怜的画意,还有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断有谁怜”,终落时“魂随风飘,三更不曾入梦来”。

如此天仙的佳人,是怎样的人才能与之相配?其实不用问也知道,非宝不二,宝说不得笨,说不得蠢,说不得聪明,说不得庸俗,只是喜欢标新立异——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却钟情于《牡丹亭》与《西厢记》。“都道是金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首《终身误》,风流痴情儿道尽千般怨!

朝春尽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在宝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如果楼梦真是曹公亲身经历的描述,难以想象失去了挚爱的男人的痛苦。血泪撒尽的他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又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的感慨!

她的生的的确确是个悲剧,宝出家,是她悲剧的**。我开始为她惋惜,为她不值!黛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拥有了份真挚的感情,宝钗“愚昧而不自知”,面对虚情假意,她注定是楼数不清的悲剧中的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的情情,宝钗的冷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楼梦》中的切。

5、楼梦书笔记感悟每

宝黛初见之时,贾宝次全貌登场。对于那大段描写其形貌的文字与点名其性格的两首《西江月》现暂且撇开不谈,只讲下宝初见黛时的言行,便足以称得上真挚惊心。

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笑道:“我送妹妹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又问黛:“可也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便忖度着因他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样的言行,怎能不惊心?书里的人惊了慌了,书外的人也惊了慌了。是情深?是痴狂?是宿命?是前缘?好像说什么都对,而说什么又都不对。贾宝此时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性情,应了个“亲”字,应了个“心”字,但更贵在个“知”字。宝,他是知黛的,从开始两人便投了性情。

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那么,就以《大学》为解,方不虚诞。

《大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依愚见,这种“知”,应是“格物致知”。郑注有云:“格,来也。物,事也。”直白连在起,居然是“来事”二字。如今说“会来事”,有褒义上的“聪明”之意。

这种解释自然不合儒家正言。但愚以为古人的认知关涉的是天人关系。格物也相应的是因其天赋异禀所引致。其中性智的天分是最主要的。故所谓“格物”之“格”有“感通”解。某种天赋的对万物的体悟冥会,能够推出种种对人生世界的认知。简单点讲,种天生的聪明,加上点努力和用功,就能通晓世界了。所以打从开始,真正懂黛的只有宝个,因为他“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双方都要聪明,如天圆地方缺不可,这个知是相知,彼此了解。两个聪明人在起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聪明才能了解,了解才能意诚。这“诚”可解为情真意切。意诚而后心正。彼此真心相对,爱才能得以升华,而不搀杂俗世的功利。从初见开始,贾宝就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所以他的惊人言语,也就令人在愕然之后,更有会心笑。

相对贾宝那样大幅的外貌描写,林黛在初见时的形容面貌描写甚少,但却最为适宜。这等简略笔墨,方衬这“情情”的佳人。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上是甲戌本的描写,仅寥寥几笔,就点出了黛的几点特别:眉眼心病。但查阅影印古本的话,会发现当时曹雪芹定下的只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却没有后面这句“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愚以为后句补得不妥。请不要小看这双眉眼,正是这双眉眼总览贾府,又是这双眉眼还泪几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上面两句要看出前世的绛珠风韵,也要看出今生的善感多愁。不同“言”,则不同“意”。总是有所欠缺。

所幸后来看到了周汝昌先生的文章,《为了林黛的眉和眼》。周先生说过,《石头记》十来个抄本的异文之多,之“麻烦”,是般人断乎难以想像的,仅仅是“描写”林黛的眉、眼的这两句话,就有七种不同的“文本”。但1984年隆冬,周先生受国家古籍整理小组负责人李氓的重托,亲赴列宁格勒去验看列宁格勒的古钞本,终于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合适的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周先生又惊又喜。

周先生又惊又喜,者们也是惊喜交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正应前因后果。再说黛的“心”与“病”。黛是病由心生。她现世情真意切,情宝之情;宿命报恩天定,还绛珠以泪。她也曾经说过:“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世。”

可是既然宝黛相见了,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讨厌黛的小心眼儿,曹雪芹也借着湘云之口批评过她。“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但就算是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个敢于去爱,并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女孩子,个有着过人才学和自尊心,却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因为有着份难得的真性情,就算刻薄于言捻酸于行,削了气量减了心胸,再怎么不随意平和,仍然曾经钱给婆子们买酒吃,教过菱学诗,和宝钗细语在雨夕,与湘云密谈在凹晶馆……黛毕竟是美好的,单凭她那颗定为宝无双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宝去爱,值得我们去爱的呀。

此次初见,宝癫狂摔,满堂皆惊。但真正惜的,是林黛。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岂不是因我之过!”袭人劝解后想给她看看那,她又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蒙府本》有侧批道:“他天生带来的美,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被人哭,以谢作者!”宝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担惊抹泪,即便是书外看客,也为黛的心疼而心疼了。连起前因后果,怎不肝肠寸断!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动的,是可爱的,是从第眼开始,便注定了是宝知己的。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日见道远远而来,坐于石边高谈快论。石头听他们说到尘中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术,化为通灵美,夹带于干情鬼之中,投至茫茫尘之内。因为顽石随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记下了这风流孽债。神瑛侍者和通灵美,虽然个有前缘,个凭机遇,却都成为了绛珠还泪事的当事人。绛珠还泪,落凡间,便生成了木石之缘。

确实是木石之缘。通灵美并非,神瑛侍者也是石。“瑛”是像的美石,有的光彩但并不是。在绛珠还泪的尘世,没有什么金之缘亲许钦定,唯有草木之情似天成。与绛珠仙草有缘的是神瑛侍者,但木石之缘的对象,愚以为既是贾宝,也是通灵。当然这样讲“木石之缘”便不只是爱情,更多了份怜惜。通灵美从初见开始通灵。“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发了痴狂病摔了通灵美,如同抗拒着那即将到来的命运。那摔,叩开了命运之门,正是通灵的开始。由此,通灵宝开始记录下前缘所定的情债,自己也在冥冥之中卷入了这场情债。黛怜惜着贾宝,因此也怜惜了通灵。所以自通灵开始,备受黛怜惜的石就“合二为般的真正难分难离了;自通灵开始,曹雪芹的笔墨就饱蘸心血的真正大笔而书了。

在书外,这草木之情的创作者是曹雪芹;在书内,这草木之情的记录者是通灵。愚以为,贾宝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通灵美也是曹雪芹的化身。是他定下了这宿命,也是他通灵来记录这故事。曹雪芹是个哲学家,且是个“二元论”者。如湘云教翠缕二人讨论所讲的,连个树叶儿也分阴阳。可是,湘云教诲翠缕,不时有个阴,又有个阳;是阴尽了化为阳,阳尽了化为阴。这不是“二元”,又是“元”了。难怪翠缕抗议:“可糊涂*了!”“阳谓之道”,《易》理为阴阳之道,特重阴而轻阳,与古今先贤大大相违。他又极讲究对称学,“相反相成”,注大智慧于书中。故有宝,便有黛个本质非,所带之物也为顽石,另个草木之身,却韧胜金缕质比圭璋。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从初见开始,便相知相怜了。

既然黛怜惜着贾宝也怜惜了通灵,故愚以为,这怜惜在书内是草木怜石,在书外是雪芹自怜。不但贾宝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灵美是曹雪芹的化身,林黛也是曹雪芹的部分。她是与曹同泣之人,是“把辛酸泪”的代表,是有相同“泪尽而亡”命运之人。林黛有矛盾的个性,既生性孤傲又率直天真,是不合时宜的没落文人气质。可再怎么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务牵连。次鸳鸯事件以被林请走为名支开平儿,次宝钗扑蝶借林防小疑心。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难乎!白也微瑕,也蒙尘,如雪芹命运。

情债的宿命是宝黛的,通灵的功效是顽石的,执笔的灵秀是雪芹的,书内书外息息相关命运相连,自从宝黛相遇,这八十回稿的《楼梦》便才真是通灵了。它联系起了不同时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学魅力吸引了多少爱好者,这便是最惊人的通灵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定不能预料后世何如。但无论坎坷离合,宝黛也不悔不忏,仍以至情厚意达诚申信。对广大《楼梦》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从翻开此书第页开始,便不离不弃,由始至终的热爱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见……。

点击查看更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读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2139.html

热门阅读

  1. 军训闭幕式学员代表的发言稿
  2. 《魏书裴延侑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3. 2018正能量句子
  4. 大学生暑假计划范文
  5. 孔子赞赏的中庸美文
  6. 大学生假期家教实践报告
  7. 三只小猪上幼儿园的童话故事
  8. 毕业句子唯美短句
  9. 《我看见了大海》的教学反思范文
  10. 那年花落情感美文
  11. 从爱到爱过情感美文
  12. 最是难忘那表情优美散文
  13. 鲁迅全集读后感
  14. 关于春节为话题的写事作文1000字
  15. 幸以珍惜心情随笔
  16. 年入100万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散文
  17. 爱的迷失诗歌
  18. 《大象》教学设计范文
  19. 宴会的解释及造句
  20. 元宵佳节的诗句
  21. 201年五四青年节温馨短信祝福语
  22. 2016助学筑梦铸人征文3000字
  23. 客户售后服务承诺书
  24. 天气好心情好的说说
  25.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优秀教案设
  26. 元宵节经典诗歌
  27.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28. 欢度国庆节小学作文600字
  29. 社团计划文档教学设计
  30. 《第八单元字词课》教案
  31. 开学第一课感恩教育教案
  32.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
  33. 积蓄力量随笔
  34. 《根鸟》读后感850字
  35.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400字范文
  36. 下塘中学副校长述职报告范文
  37. 无语的呢喃诗歌
  38.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心得体会范文
  39. 关于雪的好句子精选
  40. 技法的解释及造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