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翠鸟的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及按观察顺序描述的方法。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翠鸟的美丽、可爱、机敏,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2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翠鸟的文字资料、图片。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思考:
读了课文,你觉得翠鸟可爱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交流、汇报。
☆1、如果回答我觉得翠鸟长得很漂亮,所以可爱。,就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
a、读课文,思考:你从哪感受到翠鸟长得非常漂亮?(翠鸟的外形)
b.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翠鸟的外的?边读边画出描写翠鸟外形的有关句子。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通过课件依次展示描写翠鸟外形的线描轮廓图,并让学生随课件的逐步演示说出翠鸟外形的描写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c.细读描写外形的各个部分,弄清各个部分的特点,通过词语深入理解翠鸟外形的可爱。
d、比较下面两组句子:(屏幕显示)或小黑板出示
①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②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你们认为哪组句子写的好?为什么?结合比喻句谈理解。体会作者用上比喻句像的好处。
e.下面请同学具体说说翠鸟的可爱。随学生的汇报,教师通过课件将翠鸟的轮廓图相应部分出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再次让学生操作这一过程,同时随之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d.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多么可爱的翠鸟阿!
f、指导朗读,要读出喜爱之情来。
☆2、如果学生回答我觉得翠鸟的动作很快,捉鱼本领强,所以我喜欢它。,就重点引导学生读懂二、三自然段,并体会用词的准确。
a、课件出示二三自然段,让学生初读以上语段,思考翠鸟动作有什么特点。(迅速,灵敏)
b让学生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从那里可以看出翠鸟的迅速,并在书中画出有关的句子,标出重点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幻灯片出示相应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幻灯片出示:①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飞。
②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疾飞。
①翠鸟登开苇秆,很快的飞过去。
②翠鸟登开苇秆,像箭一样射过来。
①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②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除此之外,让学生结合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句话理解翠鸟动作敏捷。
3、指导朗读。读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注意语速稍快一些。
4、你知道为什么翠鸟的动作非常敏捷吗?(结合翠鸟的外形指导学生理解二者的关系。)身体小,嘴又尖又长,眼睛透亮灵活,身体小巧玲珑。
5、读后大家评议,指导后再读。
(二)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幻灯片出示5、6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Ⅰ)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Ⅱ)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
(Ⅲ)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教师可作如下引导: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在作者失望以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希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新的希望?
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不但喜爱鸟,更要保护鸟,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扩展运用:
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
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①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②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①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飞。
②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疾飞。
①翠鸟登开苇秆,很快的飞过去。
②翠鸟登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①它一动不动,看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②它一动不动,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指板书)
正是作者如此的喜爱翠鸟,才能细致观察,抓住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动作敏捷这一特点,写得这样的形象逼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仿说一种小动物。
(生练说、指说、评价,最后,写在读写本中的小练笔里)
四、积累好词佳句
1.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2、可以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都抄下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五、总结深化,课后实践。
课件出示: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是美丽的。而各种各样的鸟儿用它们的歌声,它们的色彩,它们的姿态,不仅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趣,而且许多鸟还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或资料。在下节语文实践课上,我们一起交流,并办一期以鸟类为专题的墙报。
头
(美) 背
外形 腹 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眼
13翠鸟 嘴 我们要爱护它
和所有的动物
行动 疾飞 注视 像箭 一样
(敏捷) 蹬开 叼起 贴着
陡
住处 小
深
拓展阅读
1、《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古典文化的高峰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马的建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建议
本课重点:
《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普林尼,希腊雕塑,希腊、罗马史学,希腊、罗马的建筑,拉丁语。
本课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很长,从远古直到罗马盛世,特别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雅典和公元前后的罗马,出现了空前的文化繁荣景象。
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一目,说明一、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的珍贵财富。它的故事优美动人,常被后世用为典故。二、《荷马史诗》反映的是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历史,经过文字加工,成为长篇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二部。传说中的本诗作者荷马,就是完成这两部史诗的诗人的代表性形象。
悲剧之父和喜剧之父一目,要说明希腊是欧洲戏剧的发源地,希腊戏剧,特别是戏曲戏剧在当时的繁荣情况。
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史学巨著,是用叙述体写成的通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基本上用编年体写成。
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目,富于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格言,至今传为名句。应学习普林尼分秒必争,注重实地考察;亚里士多德广泛钻研,追求真理的精神。
建筑和雕塑一目中关于雕塑,课文只重点介绍了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像,但是前面四个神的雕像,可以同时体现希腊和罗马的雕塑艺术(见《资料和注释》)。
拉丁语这一目重点在于拉丁字母流传到今天的影响,它已被多种文字所采用。配合这方面的知识,本课附有一道选择题,这道题可尽量由学生自己思考,以增强独立作业的能力。课文最后所附的几种西方语言对比表,只供参考,目的是让学生从字形来看其他四种欧洲文字与拉丁文的渊源关系,从中获得一些印象。
第5课中的《木马计》插图,讲的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但《伊利亚特》并不包括这个情节。这点需要教师注意,以免产生混淆。
讲希腊史学一目,教师可以联系中国历史有关知识,提问学生在同时代我国的第一部通史巨著、第一部编年史书是什么?分别为谁所著?
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目,建议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互相补充。
建筑和雕塑一目,建议教师:1、充分利用插图和彩图《雅典卫城遗址》、《罗马广场遗址》,从中使学生领略这两个城市的宏伟气派,领略希腊列柱形式和罗**柱加拱形结构的建筑风格。2.通过宏伟的建筑,增强学生对雅典的繁荣和罗马的和平的感性认识。3.启发学生根据常识思考古代建筑和雕塑对后世的影响,让他们仔细思考: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希腊、罗马的艺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反映出那时的社会、经济怎样的状况?具体想想:今天世界各地的引水桥、渡漕、体育场等,和罗马的建筑有没有联系?为什么希腊雕塑长期被欧洲艺术界奉为楷模?今天艺术院校学生为什么仍旧临摹希腊作品的复制品?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希腊、罗马文化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文人学者和艺术家大都属于奴隶主阶级,因此他们有优越的条件钻研学问,从事创作。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关于奴隶的论点,充分说明他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这点不一定要在教学中强调,但是教师需要掌握。对于希腊、罗马文化,应该高度评价它的成就。
最后建议教师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小结希腊、罗马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让学生概括古代罗马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活动建议:
假设你是一家希腊、罗马方面旅行团的一名策划人员,向客户宣传旅游景点,你将选哪些地方?会如何描述它?还要介绍什么相关内容?
建筑和雕塑
建议教师:1、充分利用插图和彩图《雅典卫城遗址》、《罗马广场遗址》,从中使学生领略这两个城市的宏伟气派,领略希腊列柱形式和罗**柱加拱形结构的建筑风格。2.通过宏伟的建筑,增强学生对雅典的繁荣和“罗马的和平”的感性认识。3.启发学生根据常识思考古代建筑和雕塑对后世的影响,让他们仔细思考: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希腊、罗马的艺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反映出那时的社会、经济怎样的状况?具体想想:今天世界各地的引水桥、渡漕、体育场等,和罗马的建筑有没有联系?为什么希腊雕塑长期被欧洲艺术界奉为楷模?今天艺术院校学生为什么仍旧临摹希腊作品的复制品?等等。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的珍贵财富。它的故事优美动人,常被后世用为典故。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所歌咏的虽然是属于迈锡尼时代的遗国,但其具体内容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5、16世纪。经过累世行吟诗人的结集加工,到公元前8世纪前后,才整理定型,传说中的荷马大概就是使史诗最后定型的诗人。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二部。它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必然从各个方面反映这段形成期的历史,因此是研究公元前11-9世纪希腊社会经济最重要的文献。
3、《青蛙看海》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长期
展翅
一级一级
善跑
一双
失望
吸气
台阶
喝水
累了
歇一会儿
(二)精读感悟
学习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青蛙怎样才能看到海?
2、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天哪,这么高的山!
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3、读了这两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4~11段
1、学习第4~9自然段
(1)同桌合作读4~9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感受松鼠和青蛙心情的变化,明确他们说话语气的不同。
(3)师添问引读,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在松鼠关爱下心情从“失望——兴奋——有信心”的变化过程。
(4)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深入体会。
2、学习第10自然段
(1)课中律动:学生做青蛙往前跳的动作,体会青蛙上山的艰难。
(2)在体验中感受青蛙登山的辛苦,同时启发想象上山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3)品读第10自然段,体会“一级一级”“不知不觉”在句子中的意思。
2、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大海的画面,说说看到的景象。
(2)感情练读第11自然段,体会青蛙心情的欢畅。
(3)想象练说: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青蛙和松鼠会说些什么?
三、拓展积累
1、小小的蚂蚁、爬得慢吞吞的蜗牛和乌龟听说青蛙看到了大海,都羡慕不已,也想去看看大海,请你想一句话,送给你喜欢的小动物。
2、总结出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有志者事竟成。
4、《怀念母亲》的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 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知道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A、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
1. 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B、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苦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也许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C、出示补充资料《赋得*的悔》。这是留存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当母亲逝去时,作者内心又怎么能接受得了,你从哪句话读到了这种情感?指读,交流体会。
D、小结;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自由选读最喜欢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说的一些话。
三、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四、课外知识拓展。
查找资料,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来读,并写一写体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