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0:42

《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表现了**人的大无畏的**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先明确:

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

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第三部分叙述自己以对敌顽强*的实际行动鼓舞难友和**,显示坚贞不屈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分段推敲,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第一部分:

(1)牢房内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普通的语言,不普通的内容。揭示牢房的简陋、狭小;揭露捷克内外*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者的刽子手;表达作者身陷囹固,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信念。

(2)牢房生活。

读第1节到第4节、第12节。

牢房是人间*,对**者严密监视,精神上折磨,生活上虐待,拷打审问,“不是表露感情的地方”。作者揭露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本质,对那些披着人皮的野兽进行控诉与鞭鞑。

“趴”、“转动”、“举起”、“支着”、“翻过身来”等词句深刻地揭露法西斯匪徒摧残**者的血腥罪行。

(3)卡瑞尔的形象。

“这是我的义务”,“我只能这样做”。这些看来平常的话饱含着他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献身**的精神。他爱妻子和孩子,然而酷爱自由胜于酷爱亲人,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他离妻别子,献身**。

对作者是战友情深,为了拯救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借助外力进行强制。“命令他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发,……或者到绞刑架下去了结他的生命”,他“跪在我的床边,双手捧着我的头,吻我”,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爱祖国,爱人民。卡瑞尔这个爱国者的形象,是捷克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高大形象。

2.第二部分:

(1)“牢房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一句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

(2)“……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既是对离去的**无限怀念,对失去的战友无比悲痛,又是对灭绝人性、双手沾满**者鲜血的法西斯侵略者愤怒的控诉。

(3)“老爸爸”的感人形象。

表情朗读第19节至第22节。

血肉凝成的友情:“引号”不存在了;“变成真正的父子”,“习惯”、“字眼”、“腔调”都“掺合起来了”,四个“哪些”的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文笔纯熟,感情深沉。

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老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由衷地赞美约瑟夫这位老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战友的鼓励,给死气沉沉的牢房带来生的气息。

“老爸爸”的高尚品质,坚定、无畏、乐观的形象与卡瑞尔一样,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实加以表现和刻画的。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以侧面描叙的方法写虎穴中斗顽敌的情况。

(1)深刻的揭露。

读第26节。体会:敌人惨无人道地提审“不能移动”的囚犯,还要用载重五吨的大卡车,还要“握”枪“监视”,“怕我逃走”。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入木三分地揭露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露了对张牙舞爪敌人的极端蔑视。

(2)贴心的关怀。

“要拿稳啊。”“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从敲打厚墙的声音里,从管分饭的人送饭时候的眼光里,我体会出他们是在向我祝贺。”——战友贴心的关怀,是对作者巨大的鼓舞。战斗,血的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是孤军作战,并肩前进的,随在身后的有无数战友,这就是**的希望所在。

(3)由衷的歌唱。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我一生都在歌唱。”

“只要不灭亡,还要这样歌唱下去。”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战斗,充满了歌唱。这种歌唱,是英勇战斗的伴奏,是**乐观主义情怀的抒发,是对胜利到来的向往。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伟大的**理想,坚如磐石般的**信念支持与鼓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在战争年代十分可贵,在建设年代同样重要。

拓展阅读

1、七年级语文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含义。(重点)

2、分析描写,把握形象。(难点)

3、概括主旨,拓展运用。(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再读课文,探究质疑。

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回答面问题: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 **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精神品格?

起稿*传单 勇敢坚定

**家方面 群众大会演讲 高大无畏

(说→做) 参加x威* 不怕牺牲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句,理解含义。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师提出如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出列句子的含义: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

①目不窥园,足不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②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目标导学三:分析描写,把握形象。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目标导学四:概括主旨,拓展运用。

1、你能否用一句名言概括闻一多先生品质和精神?

例:鲁 迅——横眉冷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选择你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 ,因为它具有

美,体现在 ”的句式说话。

示例: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体现在比喻的运用和“钻探”一词的选择上。

2、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请你为自己选一句或者自己写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敢作敢当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学提示】

可指名朗读,也可以全班齐读。

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提示】

鼓励学生仿照所给的句式进行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起稿*传单 勇敢坚定

**家方面 群众大会演讲 高大无畏

(说→做) 参加x威* 不怕牺牲

语言描写 高大

闻一多 外貌描写 形象

细节描写

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2、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 本课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不足之处:

1、 对文中的生僻的词语解释过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

2、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七年级语文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

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方法与过程:在师的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学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 入: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从学者的方面和**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引导、明确:

(1) 第一、二自然段。

(2)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师引导、明确:(略)

2、探究学习:

(1) 把学者闻一多和**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 (略)

(2)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文。

好处:承上启,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 生答:“目不窥园,足不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3、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3、七年级语文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学用时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精神。(***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而起,横眉怒对国民*的手枪,宁可倒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自己要干什么或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的宣传和动员,是对*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点击查看更多《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1103.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六年级组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 《奋发向上崇德向上》读后感范文
  3. 课文红领巾真好的教学反思范文
  4. 会说话的小绒球幼儿寓言故事
  5. 小学毕业心得体会范文
  6. 柳永《永遇乐·薰风解愠》介绍
  7. 时间的优秀日记
  8. 一个人在家无聊说说
  9. 平房买卖的协议书
  10. 可爱的家初中一年级作文800字
  11. 爱情早安语录
  12. 七年级开学第一周日记:开学有趣的一周
  13. 《两个小熊》幼儿园活动教案
  14. 微电影剧本《附体》
  15. 清明节缅怀先烈诗词
  16. 柳永《望海潮》赏析范文
  17. 描写春天的古诗二年级
  18. 关于佛教的经典语录
  19. 关于翠鸟的教案设计范文
  2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作文
  21. 关于影视的名言语句
  22. 儿童故事丑小鸭的故事
  23. 小学五年级暑假写事的作文500字
  24. 中学校长开学典礼发言稿
  25. 幼儿寓言故事《迷路的小鸡》
  26. 赞美海洋的诗歌
  27. 二十四节气谚语精选
  28. 睡前喝牛奶的说说
  29. 学校家长班会精彩演讲稿
  30. 优秀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31. 《凿壁借光》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32. 六一乐翻天作文
  33. 表示珍惜爱情的句子
  34. 太阳和月亮散文
  35. 超伤感的情感语录
  36. 201年龙抬头微信圈祝福语
  37. 蛇年六字的对联
  38. 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
  39. 绷紧安全弦红领巾广播稿
  40. 标准购销合同文本参考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8 23:51:22
本页面最近被 28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陕西,TA在页面停留了 9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