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十八岁情感美文
再过一个月,又到我的生日了。四十多岁的女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称为“老妪”,意为老太太,老奶奶,老祖母了,可我仍觉得自己还未老,还是永远的十八岁。
一
由于职业的原因,即便我最初多么不情愿,也没能逃脱这辈子做“孩子王”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会和大大小小的孩子接触,我的耳根就从未清静过。记得我刚刚走进这一行业时,才十八、九岁,有一位男孩曾对我说:“老师,你能够蹲下身来吗?能够和我们做朋友吗?”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渴望,恳求,迫切,还有更多的无奈,当时我尚年轻,不知该怎么回答他才好。过了几天,也想了几天,我终于做出了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对我敞开了心扉,讲了许多连他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他的困惑和苦恼,他的希望,他的要求以及梦想……,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孩子走进了我的陋室,走进了我的视野,和我成为了朋友。我总觉得,孩子们的天空是最纯净的,也是最透明的,是不含任何杂质的,还没有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和他们多接触,我的心灵为这份纯净而震颤,心灵也从与他们的交往中得以净化。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也该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出一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求得知识和心理健康上的双赢,岂不是更好?
二十多年过去了,已做了父母的当年孩子再见到我时,纷纷说:“老师,你为什么不会老?这么多年是怎么保养的?”我笑而不答。有时在课余,孩子们也问过我的年龄,我让他们猜,有的说:“二十多岁!”有的说:“三十多岁!”当我告诉他们,我自己的实际年龄,他们纷纷摇头,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认为和他们一起说说笑笑,娓娓谈心的大姐姐、娘娘怎么会是老奶奶呢?其中的谜底是:我长期生活在孩子们这些花朵中间,面对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生命,又怎么不被他们*呢?就这样,我的心态比较乐观,性格也比较开朗,人就不显老了!
二
乡下的孩子们很可怜,父母为了生计在外面打工,他们很小就离开父母,缺失了父爱、母爱,于是,他们就想从老师们身上获得补偿了。了解了他们的心思后,我就和他们走得很近。有时,班上的孩子生病了,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他们去看医生,抱着他们打针,亲手喂他们吃药。孩子们也有孩子们的心意,春天,女孩子们给我送来了她们亲手采摘的、色彩艳丽的野花;男孩子们去掏鸟蛋,然后就把鸟蛋当做礼物,送给了我,我一面为收到这朴素而珍贵的礼物感动,一面又耐心地告诉他们:“谢谢你们的礼物和心意!鸟妈妈回来见不到它们的孩子,会很伤心,会很难过的!”让他们悄悄地把鸟蛋送回到原处,他们也照做了!
一到下课,小的孩子,有的拽着我的后衣襟,有的很努力地挽着我的胳膊,更有甚的是,我的两只手经常吊着五、六个孩子,争到的笑,争不到的就哭,随时前呼后拥,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我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同事们见了觉得很不舒服,领导也多次找我谈话,叫我和这些孩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老师要有老师的尊严。虽然在课堂上我一再板着脸反复强调,叫他们和我保持着距离,可到了下课,他们就故伎重演,把我的话彻底忘在脑后,又是嘻嘻哈哈,吵吵嚷嚷,争先恐后。久而久之,领导、同事们也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和大的孩子在一起,我会笑着站在一旁,看着男孩子们“跳小山羊”,“打篮球”,……,看着女孩子们“跳橡皮筋”,“玩沙包”,“跳绳”,……。有时还为了不拂他们的热情和好意,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和他们一起跑着,跳着,笑着,闹着,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蓝天白云在旋转,房屋树木也在不停地转动,……。和孩子们在一起,心态怎能不年轻,人怎能不年轻?
三
有人用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师生关系,我觉得有道理,教师是鱼,学生是水,虽然近几年我屡受重创,但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渐渐淡忘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不快和创痛。也许是受了孩子们的影响,已四十多岁了,我还会穿上十几年前的花裙子,穿红挂绿,和小女勾肩搭背,旁若无人地出出进进,招摇过市,这样就给人误认为,我们母女是一对亲姐妹,甚至和小女通电话时,有人还这样问小女:“刚才和你说话的是谁呀?是不是你的姐姐?”
我知道,心态年轻就是永远年轻,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上进心态,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尽自己的意愿去寻找生活的美和乐趣,那你就是青春的,你的生命依然散发着蓬勃的朝气,齐白石老先生90岁那年,指着自己70岁的画像对身边的人说:“看!我年轻时画得多好!”70岁正年轻,90岁自然尚未老,这就是齐老先生对“心态年轻”的诠释。人始终保持着一份良好的心态,一份年轻的心灵,每个人都可以是永远的十八岁……
拓展阅读
1、十一月推窗拥几枝风雪入怀情感美文
我们都是九月的孩子,却总见十一月枝枝叶叶的霜雪缝在窗台的深处,湿冷成灾,写满了十一种孤独的扉页——你执笔画着第十二种。
深夜时你问我为何总不得幸福。清晨的我一时无措于辞,一个人被秒没于长长的心疼里。有时候想为何偏偏是你,不幸的骨子里也偏偏有我,我们都该是一般执念的。那么不拘过往,就这样各自小心妥协地走在九月天枰两端。
想想清霏有味,风月无边,久而久之的沉默,奈何幸福真或是纸上空叹了。
有些事,不是从幸与不幸开始。只是从我第一次遇见你的那一刻起。
岁月阒然如流,一个人想对另一个人好,无由地,或许正是初见的眸中契合,瞳心乍现过无人觉知的欢喜。从此山长水阔,我也要一如当年。有时候,自己始终不曾闻问的心意恰恰为人悉知,不可思议,那份安然与知足,便是幸福无可言说。
其实幸福说来简单。就是窗口有茉莉与玫瑰,一盏一盏地开过春夏秋冬,案几上沉香娓娓轻绾,几粒鸟鸣做种子,又结出菩提似的籽粒,素心盈盈,一盅晚茶陪一个午后静静昏睡着……可我到底猜不透你心间的幸福,距离的缘故。永远的若即若离,我早已惯于带着无言的沉默,安心来到你的面前,却常使我神魂不知所踪。
看你一个人憔悴,好似病容,我更无力。近日感到心力绵绵,才想起今天楔入脑木的一个句子: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而又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黑暗与虚无,断非幸福的给养,一个人或是要绝地而生,别无退路的时候,我们当幸云崖上绝壁之花,让每个陌路歧途的人,还有一枝隐隐芬芳,黑暗与虚无,往往比实有稳妥。毕竟对别无退路之人而言,渊灭已无妄挽回,而庆幸我们尚未走到那地步。说来我们姑且幸福,如何能不知足,如何能不幸福。
生活总在歇斯底里。幸福虽不凭一面之辞,可我们终究拥有过那些许微秒。
想想若是各奔东西之后,某年南国某个城市,锁着十一月的温晴,我们尚有孱弱的阳光取暖。你可以在我的肩头,点化着十一月的风雪,要是寒冷,不觉得温煦,我们便拥几枝风雪入怀中,易冷为暖。传世的风雪,十一月十二月一直到次年二十一月,我们的季节不改,终于要遇见下一场春暖花开,何妨脉然收拾你的花妆——我愿你风雨不理,直觉得幸福。
在那些经过的幸福里,我存下了街头巷弄的泥土。瘦瘠的,肥厚的,我想悲欢总难免,风雪既然如约,我们也该留下分别前的纪念。从不寄望有天涯海角的足迹,无非是眼前的那些未逝的有心人儿。不奢求才更得着满足,因此我时时听闻惊喜流出来的声音,夹裹着丝毫伶仃——许是幸福与心满意足,让我记得常常回头。
曾在心间说过,我愿你,在云间飞舞。那是缘于最后分别时你身着着素色裙装,依依如十一月的风雪——要相信阳光,我穿越多少霜雪都要来到你的面前。
2、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六,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今年春节,父母来上海和我们一起过年,那一天,全家人挤在沙发上看小品,欢声笑语之时,老家一个电话打过来:姥爷去世了。我们的欢乐就此结束,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拎着匆忙收拾的行李来到虹桥火车站,四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了那个悲伤、破败的北方。一路上,母亲流泪,后悔,如果她不来上海过年,就能看姥爷最后一眼,或许还能救姥爷一命。我一路安慰她,心里却在想:他们来上海过年尚属偶然,我却常年定居在此,有一天,当我的父母老去时,我能侍奉左右吗?我能赶得上最后一眼吗?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名校、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几千年来安土重迁,如今却要背井离乡,他们合力主演了三十年的经济神话,却留下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时代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并未因此获得他们的尊重与谅解――那些“北上广”的当地人,那些一辈子不曾离开父母半步的人,他们嘲笑外地人“报恩”父母的想法太陈旧,他们视回家过年为陋习,视春运为灾难,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外地人那颗思乡的心,为何如此迫切?如此不通融?你向他们倾诉,他们一句话就给你顶回来:谁让你来的?你老老实实待在家乡不就没这些麻烦了吗?
古时父母去世,*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才可陈请复职。即使普通百姓,三年内也不得婚娶,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据说曾国藩当年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亲自下旨借孝的。放在今天,这样的规矩或许多余得可笑,但是现在,我却越来越觉出它的庄重。胡适的儿子出生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这位新文化的领XX给儿子写了一首诗,“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的儿子”,语出惊人。但说归说,做归做,胡适本人却是极孝顺的儿子,他客居海外时,坚持每天写家书一封,让老母亲时时读到儿子的信息,待到胡适的儿子长大,他也用这标准来要求儿子,全不顾年轻时写的那首诗了。今天,我们的通讯手段无比发达,有谁能做到胡适这样?别说每天一封信,哪怕每天一个短信?
这是一个制度化、结构性地消灭人伦的年代,高铁、网络、中国电信,并没有让亲情更便捷。骨肉被分隔两地,血脉被拉长稀释,年轻人即使有心,也已经无力,在奔走求生的现实重压下,亲情早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亲子之情,天伦之乐,原本至高无上,任何人无权剥夺,却不料败倒在这XX的时代。
网上有人感叹:“这些年,我所有的眼泪都流在春节结束后,父母送我上车离家的时候。”情真意切,却万般无奈。
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亲情并未退化到泯灭,它仍然死守在我们内心的底角,当朋友不可靠、爱人不可靠时,父母几乎是我们最后的情感依托。更何况,千疮百孔的养老体系,让子女们更加放不下心,国家不养老,只能“养儿防老”,儿却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一代的中国父母,把全部心思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太疼惜孩子了!要知道,牵挂是相互传染的,是要继承的,父母过分的爱,成为子女不能承受的重,要变本加厉地“返还”给父母。如果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像外国人一样相对独立,我们两代人是不是都可以更洒脱一些?
从父母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更多的理由牵挂子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可是,这恰恰是一个“无方”的年代,青年人漂泊异乡,身心无处寄放,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这正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地方。很多年,母亲担心我的早餐,怕我早饭没有着落,潦草应付过去,亏了身子,“不怕一顿不吃,就怕十顿不饱”。我常嘲笑她,说她本末倒置,用我的话说,“早餐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事情”,我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终极困惑你不关心,偏偏要纠结什么早餐。可是,今年,我体会到了她的深意。稳定的、营养均衡的早餐,正是“家”的首要标志,是“有方”的重要前提。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担心。
一位海外学子在日志上说:“我十九岁上曾发誓,父母去世之时守孝三年,如今我再发一誓,毕业后五年为期,纵弃前程锦绣,亦决然回家,以全人子之心。”还有人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我说,因为家里有我的家人。我自认为,工作不是说签了*的企业或者去了*的地方你就*了,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少数人的回归和反抗,让人钦佩,但另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仍被时代裹挟,急惶惶踏上不归路,却忘了其实身后还有另一条退路。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成立,对父母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面子”,我自幼学习好,不惹麻烦,上学工作都没让父母操心,现在混迹大上海,娶了上海的漂亮媳妇,在北方的县城,这些足够他们炫耀了。但其实,我不过是一张“面子”,我一点都不实用,我只有观赏价值,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父母不要我的'钱,我也没能力为他们托关系走后门,我们相隔六省一市、一千公里,每隔一星期或十天我和他们通一个电话,一年回去一到两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我越来越只剩下象征意义。我的父母为了省下一块钱的*票,甘愿步行几站路去办事,我在上海,一个月打车费上千块,下一次馆子就够他们一个月生活费,我们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还有一张“里子”――我的姐姐,她在省城,衣食无忧,她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给他们吃穿,带他们看病,陪他们聊天,忍受他们的争吵和絮叨。姐姐可能没有那么多值得吹嘘的头衔,却是一个尽职贴心的“小棉袄”,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甘愿牺牲的“里子”,才有了我这个逍遥法外的“面子”。但是,我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尤其当父母六十岁以后,当父母的父母相继离世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的孤独无助。做父母的,哪怕有十个子女,每一个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该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你每年回家见一次,还能见多少次?”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姥爷去世,我和父母踏上北去的高铁,列车长啸,以300公里的时速追赶猝亡的老人,追赶逝去的亲情。此刻,我的父母已成*,他们只剩下我们,而我们已经成人。那一夜,我在手机上悄悄记下:平生第一次,我发现了比生命、爱情、正义、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3、岁月无痕心似长垣情感美文
多少岁月于夜雨冷风里走过,在每一段泥泞坎坷的道路中,许下深情无怨的情谊。望着你的脸颊,凝住你那黝黑深邃的眼眸,你眼中的希望,慢慢倾入了我的灵魂。春暖花开的时候,慢慢的滋养长大了。这许久的心愿,已成为了我不离不弃的原由,你会等我吗?
离开了厦门岛,告别了碧波荡漾中的“海上花园”,许多时候的驻足,仅为一丝的向往;弥留在这间“"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万年无飞雪,四季花常开”的景色里流连。忘记了一份久等的情愫。
记得,自己深情的告白,是渴望夜莺能将情丝寄到你的身旁。一个人寂寥的时候,喜欢静静着坐着,心绪会慢慢沉木在悠悠的思念之中。很期待,我的思念与你相连,能为你写下仅有的爱恋,尽管苍白,字近凄凉,深情的等待时间的流逝。慢慢敲下每一行的字迹里,追寻着你在看到的时候影子。因为等待,时间就是幸福的源头……
总有些往事会随着特定的场景油然而生,有些感伤,有些甜蜜。觉得夜晚漫长的时候,幽居在心间里的心事,便开始如时光一般流淌。会想着湖边长廊的你,衣裙微摆,长发飘飘;你我面向耸立的高楼,成荫的绿柳,向往着此生能一起涌入人群,把温馨抛向这座城池。
如果有天,你我牵手连理,我不忘时光的痕迹,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要紧握你的小手前行!
绿意葱葱开近了春意的岸然,嫩枝的间隙里透着暖心的阳光,终归有天枯萎,凋零。也终归有天寒心如刀。与岁月抗争的日子,你会老了,我也会垂暮了,依然可以在夜幽静谧的故居里促膝长谈,抵足而眠!我恐惧与时光说再见,因为等你的日子虽幸福,但忧心。
许多爱情,是缠绵情怀,似水长流,平淡而安逸。在雨雾中拥抱;在冬雪里长眠。多么希望浅浅的依傍,足迹的复始,可以沉默无言,也可以嬉闹打趣。只是有你的岁月,才觉得日子开始有了春意。让情愫绮丽,渐入心境。记忆里温存,是多了欢喜。如此,我们的一生,足矣!
心灵的声音,与你分享倾听,你告诉我将来还会有很多的坎坷。在薄情的世界里,你坚信我可以为你挡住风霜。你还告诉我,怀着一个坚毅的信念。我不知道,因为我知道你会在某个感动的日子里,让我触动到,我向往着幸福可以简单和睦。总觉得世间上,最馨香的地方就是你的发梢。贴近我的心窝,是你晶莹的眼眸,而我拥抱的是爱的实现。
曾经自诩能与花鸟为伴,与山川为舞的生活。可以倾心自然的低语,只是心态变得苍老,而我终归才是朝阳青年。静的世界里,沉沦着一颗红尘的心,跳动的欢舞着,眼角的余光总有你的身影闪烁。很欢喜相遇的一刻,是你我不顾一切的拥抱,将你的身体融入我的心间,是了,在这份情爱里,我是自私的。记不起何时起,也许是雨幕飘零,我说,要将你化为雨水,捧在手里,不挥洒丝毫!才可满怀安逸。
人生,除了颠沛的辗转,便是暮霭里的遐想,我期待着爱的春天里,有你温柔的轻抚。
花的朵影,人的聚散。月朗星辰,明月或缺。都随着岁月分分合合,朦胧里的情感,我多了一丝明悟和些许珍惜。看见明朝的绿柳,枝繁叶茂。夕阳下的红花,争艳夺目。这世间的美丽如此的妖娆多彩,和你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沿途的风景,我希望上天为我们写照。
当两颗心再同一轨道同行,都是爱的实现。
当两颗心失去彼此的护助,也都是爱的现实。
我在幽幽的等你,你所到的地方,我终会去驻足。只是,你还会是那样的你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