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正确字词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竖笔画的字怎样写才好看。
3.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读读背背中的成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1.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大家细细读一读,想想这句话里的漾是什么意思?
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字?()
3.通过知道漾字有两种解释,是哪两种?(生言:水面轻微动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4.那你们想一想这句话里的漾字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5.方法小结:一个字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字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6.小猴在读童话书时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你能帮他查找到确切的解释吗?
7.出示句子,查出带点字的读音,指导生将语句读通顺。
8.小组讨论带点字应该字典中的哪种解释。
9.集体交流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这里是说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在这里是指小彼得掂着脚尖动作很轻。
10.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试着用这种方法预习新课文中的字词(师出示例句,供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例字,思考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么写才好看。
2.同桌交流归纳特点。
3.集体交流得出结论: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师板书范写)
4.引导学生注意间架结构的特征,规范书写。
5.学生描红,用投影仪反馈指导。
二、读读背背。
1.这是一组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大家试着去读一读,不会读的字。
2.小组自学,把词语读准,读连贯。
3.集体检查,指导难点:厦、琼、壑;曲径通幽、眼花缭乱、玉宇琼楼。
4.多种形式练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
5.默读词语,对照图画思考他们的意思。
6.交流词语的理解,师点拨难点玉宇琼楼:华丽精美的建筑物。
错落有致:安排装饰得很有规律。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把人引向幽雅的境地。
7.自由练读词语,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结合图画想象词语描绘的情境。
8.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育主题: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1、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挖掘自己的特点,同时从别人的评价中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的小结,使同伴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形式:集体活动为主,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4]
教学重点:使学生坦露自我,进一步了解自我。
教学难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好坏及封闭自我。
理论分析:
人是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的,与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越先进人际关系越会显示其特有价值。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学会交往具有特殊意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也很少主动去了解他人,使自己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衡,产生矛盾,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失控,而处于失败之地。
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和他人,有很多方式和途径,而积极、主动的态度则更为重要。本活动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制一张个人档案卡,课上通过猜猜演演、讨论、交流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向他人展示自我,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课前准备:歌曲录音带《手拉手》、小红星,学生各制一份个人档案卡。
1、档案卡的制作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不规定颜色、形状、大小。
2、本次活动只是围绕同学之间的互相认识进行,不存在比较学生好坏的性质。
3、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卡纸收集起来张贴于教室。
4、此活动可以5-6人的小组开展,也可以全班进行。
5、此活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虽说小学的几年生活,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有了了解,但并不一定真正地了解。此项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有利于在以后的交往中减少矛盾和误会。
一、导入
课前,老师请大家每人做了一张个人档案卡,在卡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喜欢玩的大家做得非常好。老师把你们的档案卡装在这只箱子里(出示箱子)。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揭题(板书:我的自画像),目的是让每位同学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板书:认识自我)同时,进一步认识班上的其他同学。(板书:认识他人)。
二、活动与训练
活动(一)猜猜他是谁
1、教师说明: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随意从这箱子中抽一张档案卡,把卡上写的内容大声读给大家听,读完后,请大家猜一猜,卡片上所描述的是哪位同学。
2、指名一位同学抽卡,读卡。
3、交流:(1)卡片所写介绍的是我班的哪位同学?
(2)你为什么能准确猜出来?
4、请被猜到的同学上台。
(1)鼓励他介绍自己。你的朋友准确地猜出卡片是你做的,可见他对你已有所了解,也说明你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告诉别人,你做得真好!你想让朋友更了解你吗?如果愿意,就请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他们。
(2)上台的那位同学自我介绍。
5、根据那位同学的介绍,请他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或爱好,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或激励。
6、听了刚才一位同学的介绍和表演,作为他的朋友,你觉得他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或你想给他提些什么希望?(朋友补充介绍)
7、多么真诚的话语,听了朋友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上台者谈体会)
8、小结:刚才那位同学勇敢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真诚地接受朋友的忠告,作为他的朋友,也能伸出友谊之手,如实向他提出希望,他们做得真好(每人奖一颗小红星,发到上台者手里时,送给他一句祝福的话)。 [4]
那位同学在朋友的帮助下,更了解了自己,所以我们如果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的朋友更了解自己,多帮助自己。(板书:让朋友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9、再请一位同学抽卡,读卡(方法同上,所不同的是可针对上台者卡上的爱好,让他作自我介绍)。
10、改变方式,把抽卡,读卡改为老师说某个同学的特点,考考大家对他是否了解。(避免同一形式的重复,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11、老师让同学猜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让这位同学从朋友的赞扬声中看到自己也有不少优点,从朋友的忠告中得到启发,激励他以后往好的方面发展。
(如有时间,还可改变方式,可让班中一位同学讲出他的朋友的特点,让其他人猜,这样更能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通过让朋友更了解自己,从而得到朋友们更多的帮助,更认识了自己,同学们,你们想更了解自己吗?下面,就让你的同桌来了解你,帮助你吧。(板书:同桌)
活动(二)同桌手拉手
1、宣布活动规则:
(1)请几位同学把卡发给每个同学;
(2)先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卡上的内容读给同桌听;
(3)听者向读卡者提出希望或讲讲对方自己还没注意到的优点。
(4)另一位同学读卡,听前一位同学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同桌交流,教师主动加入,适当指导。
3、小结活动情况(过渡)
(三)实话实说
1、刚才,你通过朋友、同桌的帮助,一定有不少新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
(1)指名上台的同学说。
(2)指名一、二对同桌说。
2、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为什么?(再次点明主题)
小结:大家通过让朋友,同桌了解自己,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更了解了自己。你们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和别人吗?那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自己,让大家互相帮助,手拉手,共创美好的明天。(板书:大家)
3、全班学生可互换卡片,也可随意把自己卡上的内容告诉给同学听,请别人向你提出希望,对别人优点说几句祝福的话。(放歌曲《手拉手》,渲染气氛)
三、总结
由于时五年级下册课题间关系,这节课上,我们的自画像只能画到这儿,相信许多同学还有很多真心话要对同学或朋友说,也很想把自己的卡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你可以把别人的祝福或忠告记在卡上。到期末,我们再来搞一次活动,相信到时,你们的自画像会更完美。
1)我的自画像
我是个可爱又温柔的小女孩,今年九岁了,我有一个好听的小名叫欣欣。
我有一头自然的黑中带*长发,时常扎着两只小辫子。两条弯弯的眉毛,就像柳树叶一样,可漂亮了!眉毛下面上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像两个圆圆的大葡萄。一个小巧灵珑的鼻子,樱桃似的小嘴能说会道。我一笑起来,就会露出两个甜甜的酒窝。不胖不瘦的身材,非常苗条。我喜欢穿红色、粉色、蓝色的衣裙,因为我穿裙子真的很好看,就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
我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我做的手工又好看又好玩,我还喜欢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比如掠衣服、洗碗、擦桌子等,我还喜欢画画、写书法、更喜欢看课外书。
我特别喜欢画水粉画。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画出故乡的江南风情,画出祖国的壮丽河山,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2)我的自画像
我今年9岁,身材矮小。我有一张红萍果似的脸,淡淡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灵巧的嘴巴。一见家里有客人,就连忙打招呼,大家都说我有礼貌,妈妈老说我是一只小八哥。 [4]
我喜欢穿有舞字的衣服,因为我喜欢跳拉丁舞。前年,我跳舞还被老师在我额前贴了个舞字。下课了,同学们老喜欢在我面前转转,。我一下子把他们吓跑了。啊!同学们说我的声音像一只老虎在睡梦中打鼾。
家长点评: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她把自己外貌描写得具体生动。在我们看来,她个性有些外向,活泼好动。而她所写的,符合她。
教师点评:文如其人。当她读完这篇文章时,同学们都说写得像。《我的自画像》是三年级第二习作。刚起步,有困难。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面镜子,细细观察。写好后再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一评,再补充。习作比较成功,没有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拓展阅读
1、苏教版三年上册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教学难点:估计一部分大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人均2-3张,深色水彩笔一枝。
一、引入分数
创设情境:星期天,小杰和小慧一起去公园玩。到了吃饭的时间,两人把带来的食品拿了出来,你能把这些食品分一分吗?(出示例题情境图) 比如4个苹果……
引导学生依次讨论:4个苹果,每人分得2个;2瓶矿泉水,每人分得1瓶。(媒体显示2、1)
结合学生的交流,点明: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
进一步讨论: 1个蛋糕怎样平均分给两个人呢?每人又分得多少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交流:从中间切开,每人分得半个——蛋糕的一半。(多媒体显示切开、半个)
教师依据学生的语言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
启发: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2、1来表示,那“半个”蛋糕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交流,由学生或老师揭示 。(多媒体显示)
【设计说明:学生熟悉的情境,简单的数据,一方面能有效唤醒“平均分”的经验,又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有时结果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从而生发认识“新”数的内需。】
教师用 替代板书中的“一半”。并说明:我们习惯上把“平均分成2份”说成“二分”,把“其中的每1份”说成“之一”,(相机板书二分之一)所以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
启发思考: 和2、1不一样,它是把东西平均分产生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学生或老师揭示:分数。教师点明课题: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教师放大板书 。相机教学写法,各部分名称。重点引导学生读写思结合:写分母“2”时读“二分”,意思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写分子“1”时读“之一”,意思是表示这样的1份。(相机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指导学生左手拿尺,右手拿笔,在练习本上练习几次。
【设计说明:二分之一的含义、读法、写法之间融会贯通,读法体现含义,读写步调一致,这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从学习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 ,你们愿意自己动手来表示一个物体的 吗?
组织学生了解操作要求。(出示操作要求:1、选择不同形状的纸片,折一折,画斜线表示图形的 ,并和同学交流;2、想办法在杯子图中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 杯水;3、工程队已经修了一段路的 ,请在修到的位置画上小旗。)
学生操作,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给予折一折、画斜线、量一量等方法的引导或指导。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借助小磁粒分不同的图形展示自己表示的 ,并观察体会不同的图形,不同的平分方法,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图形的 。同时了解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表示 杯水和一段路的 。
【设计说明:表示 时没有过多约束,而是允许自选图形;而且不光表示图形的 ,还表示 杯水和一段路的 。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始终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并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学生辨析:下面的涂色部分是图形的 吗?(图略)让学生加深理解,其中的一个涂色部分不是 ,而是 ,从而引出 。
启发联想:除了 ,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
结合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借助图形认识 、 、 、 等分数。
组织学生用其余的纸片,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
组织学生继续展示,点名学生说其中几个分数的含义。
(2)选择用圆形纸片表示的不同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同样的图形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这些分数谁大谁小呢?
借助图形比较 和 ,交流直观比较涂色部分大小的方法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少),每一份就越小(大)的方法,并继续引导学生比较 的大小。
借助图形比较 和 、 和 的大小。
借助直条图认识1、 、 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1> > ,1里面有3个 ,有6个 , 里有2个 等关系。
【设计说明:从 引出 再扩展到其它的几分之一,始终体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由表示几分之一体现的教学的开放性,而借助圆形比较 、 和 的大小则体现了对生成学习材料的选择、组合、运用;1、 、 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很好体现的教学的拓展和蕴伏。】
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出示法国国旗图、黑板报图、巧克力图)
组织学生看图说一说,多媒体相机显示。法国国旗图比较容易看出,指导学生说准确;黑板报的 和 多媒体辅助显示;巧克力的 、 和 也用多媒体辅助,并留下“怎样取出这一大块巧克力的 呢?”这一课外思考题。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由红色小棒的 和蓝色小棒的 一样长,比较红色小棒和蓝色小棒的全长。
【设计说明:拓展认识体现了较好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固定向开放。同时设计逆向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分数借助的材料,学习积累的经验,等方面回顾。并启发思考还会有怎样的分数,你还想了解什么。
【设计说明:课堂总结完全指向目标设计,体现“四基”要求,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情意。】
2、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优质范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教法学法:发现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铺垫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
(2)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
(3)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4)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 )。
2.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联系实际说一说。
二、揭示课题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较小的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往往需要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某林业局要对当地一块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区域是一个长为5千米、宽为4千米的长方形,他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列式计算,5000×4000=20000000平方米,即面积是两千万平方米,用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来表示这个较大的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三、活动感知1公顷的大小。
1.你认为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猜一猜。
2.师指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公顷是比平方米大得多的面积单位。
3、2公顷有多大呢?5公顷呢?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到底有多大?联系日常生活实例找一找。
5.出示边长为50米的场地。
(1)这个正方形有1公顷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6.出示边长10米(几位同学手拉手为边长)的图。
(1)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7.你能判断我们整个学校有多大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多少间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8.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没有1公顷大小的地方?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在估计时,你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公顷的大小,形成1公顷的表象。)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它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
2、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由此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为40公顷,1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呢?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相当于2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五、 出示课件(有关公顷、平方千米教学内容的运用)
1、填空。
(1)“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6公顷,合( )平方米。(配图)
(3)水立方”的建筑面积约为80000平方米,合( )公顷。(配图)
(4)天目湖的湖面面积约为8000000平方米,合()公顷(配图)
①学生填写后校对正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如果你选择一个地方来介绍他的大小,你会怎么介绍?
2、算一算:
一个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
3、读一读:中国国土面积约是960000000公顷。
师:介绍土地的大小通常用公顷这个单位,老师这儿还有一个信息。会读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理解公顷、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知道公顷、平方千米是表示较大土地面积单位。
4、让学生说一说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5、书第93页3题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七、作业:
1、书第93页4、5题
2、书第93页1、2、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认识公顷,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通过室外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象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平方千米,通过相关的图息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单位。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优质范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3分)
你们去过鸟巢吗?你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
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板书课题:公顷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34页例1。
(1)了解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块这么大是1公顷。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35页例2。
(1)了解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了解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尝试训练:“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个“鸟巢”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填空。
2、教科书36页练习六第3题。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