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中的“读法”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7

唐诗宋词鉴赏中的“读法”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性格、性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首先。就唐诗宋词自身而言,“读”是其内在的要求与本来的面目。《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词选序》曰:“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名日词”。由此可见,不论是诗,还是词,都是以古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寄寓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又以鲜活的文学形象出现,作为感性的语言模块,都是符合韵律的,读起来都是上口的。

其次。诵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没有语感,没有对语言特有的敏锐性,你很难欣赏诗词间细微的妙处、领略其蕴味与内涵。只有加强诵读,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才能提高读者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反复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如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连用七个叠声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机杼自出,流转如珠,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感情波澜,那百无聊赖、心神不定的神态,悲深愁绝的痛苦心情,十分耐人寻味。

第三,《课程标准》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简而言之“多读多背,加强积累”,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合格的人才。“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程千帆先生曾说过经典的话“读背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的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邃。”郭沫若曾形象地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人了肚子,随着年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

第四。“读”可以说是从文本中获取绝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经。对魅力意蕴高度浓缩的唐诗宋词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是欣赏的必要步骤,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像唐诗宋词虽产生于千年之前,却像才脱笔砚一样新鲜,无论何时吟诵,都有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读出沁人心灵的韵外之致。东坡诗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周密曾云:“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问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故有“三分诗七分读。”为此确定以读*鉴赏,大致分为八步走:音读―意读―诵读―情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

音读:就是读准字音,读清句续,读顺诗句,读出节奏、节拍,谈吐清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意读:能够读出大意,读出主体,读出基本要点,读出抒情主人公:狂傲浪漫的李白、悲愤忧国的杜甫、报国心切的稼轩、浅斟低唱的柳永、旷达的东坡、纯粹的易安。并查阅相关鉴赏的各种资料,为进一步鉴赏作好准备。

诵读: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诵读对于培养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大有好处。

情读:读出感情,读出情调,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意绪。找好隋绪的对接点,进行角色转换。在清丽中感受刚健,在苍凉中体悟壮阔,在甘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作者的苦涩和辛酸。激昂处势必破竹,一贯而下;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中流溢出几分哀婉。

美读:读出语言美、内容美、生活美、意境美、艺术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调、语流的疾徐曲折;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

比读:就是比较阅读,是把两篇或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诗作放在一起,要求阅读者对于诗作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分析。事实上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如同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写法却各不相同。比读,对于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议读:把一此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再认真钻研,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研读: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可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借助网络、书刊、多媒体等,从小处着眼,用历史眼光、现代观念来审视文本,独立探究,合作研讨,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读无定法,可创设情境读,可慢读、快读、不紧不慢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可研读可美读,可随心所欲读,形式灵活多样,多种读法。只要有利于鉴赏,都可采用。

用作者的心态去品味其表现内容,将诗词中之情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达到水***融的共鸣。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如鱼之涵泳于大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养成反复吟诵、潜心涵泳的习惯,是通向审美鉴赏的必由之路。

拓展: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解】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自顾:自念。

空:徒然。

穷通:困厄与发达。

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韵译】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

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

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评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

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

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

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

归隐者自称对万事已不关心,恬淡达观,但又未完全超脱。用“渔歌入浦深”来劝慰张少府,也含有**。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拓展阅读

1、《阳关曲·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每逢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秋,我又会到何处观月亮呢?

这首小,题为“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秋月的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月的人,但全是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苏轼此与王维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家依谱填之作。

2、酿一壶的美酒初一作文950字

风吹过,荡起一壶的月色。杯里淡黄色的茶水漾着一轮隐隐的月,我举起茶杯,轻轻抿一口,一股茶的清香和月的皎洁,融在嘴里。恍惚令我想起了去年的秋,想起了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细嚼,又是另一番境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便是给予我们的美,是我们在喧杂世界里的一小块纯洁的心境。在里,再一现古代的碧海青天……“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这首,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味,清香并笼罩着丝丝的忧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杯浓烈的酒,在豪放和潇洒还伴着隐隐的不快和悲愤;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一泓清凉的泉水,在透着心的凉意里还别有一番韵味。

能给人予心境,其实心境也一直陪着。就如你漫步在西湖,恰巧你的心情很好,认为西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你可能会这样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或者这样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是如果你的心情非常不好,认为这西湖只不过是温柔富贵之乡罢了,可能就会这么想:“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所以你脑海里出现的也随着你不一样的心境而变化着。不同的人看见一样的景色,会悟出不一样的感受,写下不同的篇。这也许就是的独特美。

许多人都知品茶饮酒能悟出意,殊不知在里也是可以下茶下酒的。譬如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你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用太远,就去郊外的菜园,出门前别忘了带一壶普洱茶。到那儿去问农夫要一些菊花,到池边洗净,泡在普洱茶里。然后去爬山,不用爬太高,到半山腰就行。当你看着山脚下辽阔的菜地,再喝上一口菊花普洱茶,轻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悟出意里的宁静和悠远了。如果你了“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那你可择个下着丝丝小雨的秋天里,去公园散散步,出门前别忘了带糯米酒,找一个临水的亭子坐下,如牛毛般的雨落在手里凉丝丝的,岸边传来橘柚的香味,轻轻抿一口糯米酒,吟“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自然懂得意里被朦胧美笼罩下的忧伤。

多年前,我把搅在了一起,酿成美酒。放了多年,今日我再用我这颗纯洁无瑕的心温了这壶美酒。我轻轻举起,月色溢满酒壶,我一人独酌,笑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静”被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右丞精于禅理,其皆合圣教。"《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是王维山水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析,这首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人显然无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

在这春山,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也是这样。但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的。

4、悟人生作文1000字初初三作文

翻开历史的长卷,那厚重的气息奔腾不息的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而在这之,最熠熠生辉的,便是了。

对于浩如烟海的,我只是领悟到了一点皮毛,却已让我折服于优美的韵律,深邃的思想。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造就的一群伟大的人,也是这些人留给后人们最珍贵的财富。

我一直很喜欢吟诵,喜欢它富有生命感的韵律和句句饱含的无限哲理。“山岳临窗近,天河入户地。”一个“山月”,一个“天河”便勾画了一副静而清幽的夜景,而“入户低”更让银河的浩瀚美醉人心神,起来也朗朗上口。再有“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短短几个字,便将一副幽静的林间兰若图跃然眼前,如有画一般。“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现在咏月的作品也不少,但有几人能做出“摇情满江树”的佳句?这种情感的宣泄直入人心,更令人感叹,而我也不觉被这情绪所*,目光停留在浩浩江面的一轮明月上了。

,不仅有这些优雅迷人的景色和淡淡的感伤情怀,还有气势雄浑、情感豪放的篇。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恢弘的洞庭湖景观何尝不体现了人远大而广博的抱负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又是怎样一种豪气干云,视死如归的情怀!又听得“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大丈夫男儿当自强,不为国家效忠怎能对得起“七尺男儿”的名声?“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的残酷在这黄沙遍天的背景,让那一堆堆的白骨更令人心寒啊!

而我最喜欢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时间的洪流过去的圣君豪杰已不复存在,以后又寻不到一位明主贤人。在浩瀚的天地之间,我却又显得如此渺小而卑微,这怎能不令人痛哭流涕?虽然我并不为圣明君王、江山社稷而忧虑,但对于这份自己的渺小之感却感同身受。当我们还自高自大、飞扬跋扈,沉浸在飘渺的荣耀之,甚至以为睥睨天下时,却不知道自己不过是悠悠天地间的一粒微尘啊!而我们所追寻的过去未来更是虚幻如梦,遥不可及。这是怎样一种雄浑的境界,又有多少人明白了这其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唯有敬仰,思悟。

我想,我仍然不过是烟波浩渺的面前一个稚嫩的孩童,可我会不懈努力的追寻下去。或许,我穷尽一生也无完全领悟的境界,可我相信,有了,我的人生会积淀的更丰厚而深邃,同时也希望那些还迷茫在纸醉金迷、麻木冷漠的人生路途的人们,让真正的驻入你们的生命,,思,感悟人生。

点击查看更多唐诗宋词鉴赏中的“读法”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5640.html

热门阅读

  1. 《两个小熊》幼儿园活动教案
  2. 微电影剧本《附体》
  3. 清明节缅怀先烈诗词
  4. 柳永《望海潮》赏析范文
  5. 描写春天的古诗二年级
  6. 关于佛教的经典语录
  7. 关于翠鸟的教案设计范文
  8.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作文
  9. 关于影视的名言语句
  10. 儿童故事丑小鸭的故事
  11. 小学五年级暑假写事的作文500字
  12. 中学校长开学典礼发言稿
  13. 幼儿寓言故事《迷路的小鸡》
  14. 赞美海洋的诗歌
  15. 二十四节气谚语精选
  16. 睡前喝牛奶的说说
  17. 学校家长班会精彩演讲稿
  18. 优秀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19. 《凿壁借光》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20. 六一乐翻天作文
  21. 表示珍惜爱情的句子
  22. 太阳和月亮散文
  23. 超伤感的情感语录
  24. 201年龙抬头微信圈祝福语
  25. 蛇年六字的对联
  26. 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
  27. 绷紧安全弦红领巾广播稿
  28. 标准购销合同文本参考
  29. 写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句
  30. 最不该辜负的女人是母亲经典散文
  31. 像烟灰一样松散毕淑敏散文精选
  32. 关于重阳节爬山的句子
  33. 丑小鸭故事完整版
  34. 《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
  35. 少先队暑期活动总结范文
  36. 简短创意的同学结婚祝福语大全
  37. 和除夕有关的诗句
  38. 经典哲理语录
  39. 银行员工揽储心得参考
  40. 小学第一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8 17:08:44
本页面最近被 49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湖北,TA在页面停留了 10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