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10:42

《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

《望庐山瀑布》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一】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第二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拓展阅读

1、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首的作者是唐代伟大人李白,全描绘了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在领会大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的前两句讲的是远的景色,后两句既讲了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把的高峻陡峭,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尽显无疑。

1、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这首

3、感悟情,理意思,领会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句的意思,感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一、引入:

1、背诵《登鹳雀楼》。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祖国壮丽河的》。认识“”字。

去过吗?出示课件,领略一下的美景。

2、还学过李白的那些题: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自有“匡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本文就是唐朝大人李白隐居在这儿,所做的一首赞美

二、学习

1、出读,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

(4)开火车、巩固生字。(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利用开火车的小游戏来巩固识字)

2、再现美景,欣赏配乐朗读。

3、谁愿意试读?纠正字音。

4、指导学生读出的韵律美。

出示的停顿及重音,讲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

5、感悟

(1)品读一、二两行

a、结合书上注“香炉”“遥”“挂”。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的意思。(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川之间。)

c、“挂”字?好在哪里?边读边看课件体会。(“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在“遥看”中的景象。谁将这巨物“挂”起来呢?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了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d、指导学生读出的韵律美。

(2)品读三、四行

a、说说句意思。

b、课件出示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c、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d、重点理“飞”“直下”,为什么用了“飞”字?好在哪里?(把奔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之高,之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

e、真的有“三千尺”高吗?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6、体会人情感。

启发:如果你是人,站在这飞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

人的感情。(生谈感受)

带着你们这种感受,请你们放声朗读吧。(配乐,师适时指导)

三、小练笔: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首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小结:我们的“仙”李白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练地将那雄伟的气势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背诵。)

板书:

香炉 紫烟

见感 飞流 三千尺 雄伟壮观

银河 落九天

2、李白《天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天门》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初次见到天门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字统领全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题为“天门”,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之所得。全在“”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李白身在船上,眼两岸青,有船不动而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相对出”的佳句,似青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水互为映衬

中的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依水立,水由出,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为水开,水为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鉴赏

这首写了碧水青,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李白行舟,断江开,东流水回,青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李白远眺天门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这和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指河西的'华与河东的首阳),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李白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天门》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中所见天门两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天门,他“”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天门”,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着远处的天门两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天门”时天门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激情,这首便在描绘出天门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李白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恍若置身其中。李白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中可以看到李白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3、七言绝句天门赏析绝句

原文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在江南的叫东梁。两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天门,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代又称博)与和县的西梁的合称。两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题中的字,说明中所描绘的是远所见天门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意理错了。

天门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离不开长江。的前幅即从江与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指河西的华与河东的首阳),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中所见天门两的雄姿,下句则点醒的立脚点和表现人的淋漓兴会。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天门,他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天门,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着远处的天门两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天门时天门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的情景,和人欣睹名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人的激情,这首便在描绘出天门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题应该叫舟行天门

点击查看更多《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1119.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在家里》教学设计范文
  2. 公司周年庆祝福语大全
  3. 北京颐和园导游词
  4. 小学语文教师的述职报告
  5. 中学安全工作的计划范文
  6. 柜台货架加工合同模板
  7. 《长城》教学设计
  8. 三年级数学《口算除法练习》教学设计
  9. 县城简易租房的标准合同
  10. 极地奇兵读后感范文
  11. 除夕的作文150字
  12. 企业税收检查自查报告
  13. 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14. 《乡下人家》授课感言范文
  15. 人生说说感悟配图
  16. 深蓝八月里的仰望诗歌
  17. 年味拾零初一作文
  18. 三生石旁静候流年散文
  19.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20. 关于雪花的诗句
  21.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22. 三八朗诵大赛演讲稿
  23. 《翠鸟》——教学反思范本
  24. 市中心的树的杂文随笔
  25. 高三毕业生鉴定评语摘抄
  26. 201年初中生毕业祝福语精选
  27. 小学生关于元宵节的作文600字
  28. 七年级的工作总结
  29. 个性的自我评价女
  30. 2018光棍节祝福语大全
  31. 幽默的愚人节中英文短信
  32. 齐民要术谚语摘抄
  33. 关于生活比较伤感的句子
  34. 摩托车相撞私了的协议书
  35. 普希金经典名言摘抄
  36. 二十四节气雨水节气谚语大全
  37. 简短的新婚快乐祝福语
  38. 我家的小白四年级作文
  39. 我家的小狗小学六年级作文
  40. 以父亲节为作文800字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14:13:28
本页面最近被 667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广西,TA在页面停留了 67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