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口算除法练习》教学设计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感受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这是口算除法和估算练习课,对于练习课我们尽可能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在课前可采用口算、视算、听算等多种形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第二题题组类型16÷2,160÷2,1600÷2,要加强对比。5~8是解决实际问题,在解题当中应让学生体会到除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中,教材首次出现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既第六题。这应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新课程实验教材对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作了重大的*,把应用题教学纳入了问题解决的范畴,目标更为拓展,呈现的方式也不再是一题一例分类型的出现。在解决的过程中更注重根据基本概念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练习三的第6题,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一只东北虎的重量大约是一只鸵鸟的4倍”这句话的意义,最好能把两者的数量用线段图具体化。在教学中,还可以补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的解题习惯,避免套搬模式。
练习三第7题是综合练习,是需要经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学生是否有条理地分析题意并解答。(2)在计算过程中,涉及口算的内容,能否用口算解决。对于第一点的落实,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通过学生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使学生思维外化,达到训练的目标。
拓展阅读
1、三年级语文《学习写日记》教学设计
1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日记,知道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就是日记。
2 了解日记的形式,学习用正确格式写日记。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乐于表达的兴趣。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几张同学旅游的照片、根据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画的图画。)请这些同学介绍照片、图画的内容。
二、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教师:这些同学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通过照片、图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事。生活中,有好多值得记忆的事,用照片、图画不能表现,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教师:这几位同学们就是用笔把生活中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的,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它日记。你们看,多有意思。(出示几篇同学写的日记进行点评。)(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2、了解日记内容、格式教师:
书上也有一篇日记,快看看,可以写什么?在写时注意什么?读读书上小伙伴是怎样说的?内容:看到、听到、想到格式:在日记的第一行要写清楚日期、星期几、天气情况。(阅读教材中的日记,了解日记的内容与格式。)
三、指导学生共同写一篇日记
1、指导格式教师:
对日记有了初步了解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篇日记。别忘了第一行先写清什么?
2、指导写日记内容教方法:
1) 注意看,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大s)指名说。
2) 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老师说:“今天我们用S形作画。”)指名说。
3)听了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
4)你能连起来说说吗? 出示:
今天,老师()。 我听见()。 我想()。 指名说。(2——3位) 教师小结过渡:这几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认真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他们都是有心人。你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
1)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记下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2)教师:你们看,在S上加上几笔,就能画成一个葫芦。(教师板画。)怎么样这画漂亮吗?你们谁还能像老师一样用S形作画?先自己想一想,然后画一画,告诉同学们。谁说说,你用s形画出了什么?请5——6位同学说,并展示。
3)你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4)把整件事说一说。教师小结: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记录下来就是日记。写日记难吗?在写日记时,请大家一定注意按照同学们说的,在日记的第一行要写清楚日期、星期几、天气情况。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们动笔记下来,以后翻翻一定会觉得很意思。想一想,除了今天上课发生的事,在家里、上学路上、课间都发生过那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请你说一说。 教师:你能动笔把刚才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吗?日记可长可短,句子通顺就行。注意第一行先要写什么? (放手自由表达)
结束语:
以后,同学们遇到有趣的事,就可以写下来。
2、分数乘法教案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1. 能力目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索相关数学信息,培养分数乘法的初始能力。
2. 知识目标:学习成绩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熟练、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成绩乘另一个成绩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熟练地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推理
教学参考书和教材
回顾介绍
老师出示黑板,让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问题。
老师:带领学生参观问题,并问他们如何计算。
当学生们完成他们的搜索,他们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数,分母乘以分数,可以降低分数的提供)
课堂实践
做第一个问题,把它折叠起来并涂上颜色。让学生用折纸来验证分数的乘法运算。注意学生可以体验到多少部分的分数。
学生做题2,注意让学生体验积与分数相乘的关系。
学生做问题3。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分数与“1”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会比较和占据整个“1”的大小。
学生做问题5。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多少部分是一个整体。
学生做问题6。让学生注意区分多少部分不同的标准,这占了整体的几个部分。
学生做问题7。教师注重让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8:根据分数乘法的知识,学生可以辨别出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总结的教室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回答问题)
它是整个操场1和整个操场1。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规则是:分子乘,分母乘,提供可以减分的点。
首先,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究”是一个关键词——“在操作活动中,结合具体情况,探究和理解分数乘法的含义”,“探究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的“数学过程”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而“探索”过程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取不同的策略是活动的有效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对积分乘法的意义有了扎实的基础,探究分数乘法整数的意义和计算规则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到“一个数有多少个部分被计算出来”的含义,并且用图形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所以采用“一只手帮助,一只脚进一只脚”的策略比较合适。具体来说,教师通过简单具体的例子进行集体指导,即“帮助一个人”。然后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探索更复杂的例子,这是“搁置”。
2. 回顾学生们所做的家庭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许多学生盲目地使用运算法则来简化非公式计算问题(有意识地使用简单运算)。
教学反思5分教学反思5分教学反思采取的措施:注意使学生理解简化的目的,简化分数,原则上与
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千米.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