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的树的杂文随笔
我在*上,睁着眼走神,突然看到在傍晚秋风下晃动的树,就有了伤春悲秋的感叹。
在喧哗又冷淡的城市里,每棵树看起来都很高大,但它们的枝叶是向下的。有人说这是它在回馈大地,值得赞赏,也有人说这是它不求上进的表现,得被唾弃。我想,它向下的枝叶在说着生活的不公。
树本是生机的象征,但现在被禁锢在了一个名为城市的牢笼里,它只能默默无闻,担当着什么美化城市的责任,可没人会去了解它是不是真的热爱这样的生活,没人会注意它们,即使一天有成百上千个人从它身边经过。
有的树撑不住车水马龙,提前落光了叶子,它的一生随着最后一片树叶的凋落而结束。最后一片树叶落下的场面在秋天的夕阳里看着有些萧瑟,惨白无力的生命就这样被划上了句号。
“我在这城市最繁华的街道站了十几年,有时候我也会想到以前的日子。在绿意盎然的森林里我没有朋友,但是虫子会给我唱歌,我自己也会作诗,我还会从早晨开始和大地聊天聊到天空没有一只鸟飞过。在这里我也没有朋友,我以为这里会有人陪我说话,可我等了十几年都没等到。”
市中心的树,是自然的海市蜃楼,是人生半途的无能有为。
拓展阅读
1、我心目中的田园城市作文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就是在描写我美丽的第二故乡——成都。虽然我是在深圳出生,但是我依然非常喜欢成都。她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最近,成都掀起了一股“田园城市”风,你们知道什么是田园城市吗?什么?居然不知道?好吧!我就先给你介绍一下田园城市吧!
所谓“花园城市”是从英文gardencity直译而来,国内规划界对此翻译为“田园城市”。此概念为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
知道了吧!现在成都也正在创建田园城市呢!我现在就告诉你成都创建田园城市的规划吧!
成都将用5-8年时间建设成为“新三最”城市,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这里规划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山区。
在50年以后的田园城市,你会看到用草来制造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踏碎田地,这个优点可是独一无二的哦。就连尾气污染很大的汽车也改装成了太阳能的,而且每个汽车上还种着一棵树,这样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还可以增加氧气。嗯,真是一举两得啊!高楼大厦也都是用环保材料做的……空气好了,鸟儿也飞回来了,动物也与人们和谐相处了。这真是个十全十美的城市啊!田园城市的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真希望成都能早日成为“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现代化田园城市。
到那时,全世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中国的成都果然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呀!”
2、生活随感初中随笔作文
最喜欢独自呆在漫漫长夜里,思索着,寻觅着。似乎,一切都是沉睡着的。静静地,想一些事。这一呆,是漫长,而不是煎熬。风呼呼地吹,一切都在沉睡,只有一个孤影,伴夜而坐。
似乎在想念着什么,悠悠然。随心,随思,用心去对。凝眸深不可测的黑夜,叹息着,这世间的物。
朦胧中,荷花醒了,展开了碧掌。柳絮纷飞,在水面上荡起了涟漪。此时,心中的涟漪也被这景色荡漾起来了。困了,倦了,却依旧不愿入睡。眼,睁不起了,却还执着地看着。
静!寂寥的夜中,这是唯一能亲身体验的一个字。耳边再无喧哗之声。泡上一杯茶,品味这清新感,算是为今天的到来而庆祝吧。
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独冥的夜空,却不见月影星宿。这难道还是夏吗?我不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坐在这儿,有丝丝凉意,又伴着点点炎热,灯在逐渐消逝,已由千万,落成孤灯相伴。静坐许久,已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深夜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倾听着风铃清脆的乐音,凝望着珠帘闪烁的光彩。似乎一切都无怨,静。无言独上高楼,却不见月。凝眸于高不可测的深空,叹息于无明月之夏夜,倾诉于幽梦中。思考着,点点滴滴。忽而想出去走走,俄而又断了这念头。于是乎,就这样静静地思考着,寻觅着。
窗外传来阵阵凉风,这倒卷起了丝丝困意。
帘卷西风,梦无留,独自愁消魂。夜刹风云,忧郁鬼,断肠尽此时!
3、今天 你被鄙视了吗杂文随笔
一大早,看了一篇文章。关于鄙视链的,文章写得挺好。
文章充满了怒气,因为他的孩子无法在北京上学,尽管他本人的公司在北京能够交得起八千万的税。也就是说,他认为他为北京贡献了很多,所以他的孩子要在北京上学,因为上不了,就在这里怒骂:北京在他眼里就是xxx。最后,又出来道歉,因为他不了解外地孩子在京上学的条件。其实,都可以在北京上学,只要证件齐全。
我想,他是因为太想让孩子在北京上学,太心切,没有去了解,不问青红皂白。反过来说,按照目前北京的政策,就算小学初中在北京读了,高中不是还要回老家考试吗?到时候,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等因素,孩子能适应吗?
据我所知,外地的学习压力好像更大吧?同样的学校,分数也要比北京的高出很多才行。说到分数,很早就有人吐槽北京学校的分数,也听过很多人这么抱怨:“当初我分数多少多少才进了北京的学校,一看,北京人(分数)才多少多少……北京这破地方,还不如我老家干净、空气好。”其实何必这么抱怨呢?你可以不考北京的学校啊,你可以选择一直在老家挣钱养家过日子啊,生活了这么久,怎么又骂上养你这么年甚至半辈子的土地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以怨报德!也就是说,大气的北京,首先已经包容了你的背弃,背弃生你的父母,许可你来这里折腾,来这里学习,来这里生活,来这里赚钱,怎么反过来又骂上养你的第二故乡~北京了呢?就算你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这里上学,也是应该情有可原,毕竟,北京容量有限。北京就这么大地方,如果全国的人口都挤来北京,也不太现实吧?我身边有很多正能量的外地朋友,他们靠自己在北京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牢牢的把根扎在了这里,继续为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买单。在北京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得好一些,争取让父母也来北京享福,这样的心态才是最正确的。而不是北京包容了你,你又来骂北京没有给你更多……
按说,这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了……恰恰是这个现象引发出鄙视链这个问题。鄙视链,其他哪个地方都有,为什么偏偏是北京呢?因为北京是首都!北京有鄙视和被鄙视的条件和资格。文章中说:马未都、高晓松在各自的节目里都提到过,由于出身不同,最早王朔都不带冯小刚玩儿……那种骨子里的傲气,透过文字都能强烈的感受到。忘了在哪里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十几年前你们不能坐在一起喝咖啡,那么今天就别想着一起愉快的聊天了,因为,你们之间根本不会再有什么共同语言,十几年前,阶层就决定了。其实这个现象一直都有,大家生活环境不同,自然会和相同圈子的人接触,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友情发展好了可以作为鄙视别的圈子的谈资,发展不好也会彼此伤害。想起我们上学那会儿,户口还分什么农民居民,其实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挺困难的,一样住平房,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坐在相同的教室里,听着同一位老师讲课……
可是,偏偏考学时就是不一样,居民户口,就算学习不好,随便考个技校就可以有份工作,而农民户口的,多半都是又脏又累的工作,只能拼命去考能转成居民户口的学校。其实,转了,又怎样?你拼命考学换来的.,只不过是别人一出生就自带的。所以,那时的同学明显分成两部分,也有因为户口原因,两个人相互再喜欢也不能谈恋爱的。话说回来,转成居民就稳定了吗?就算稳定,能稳定一辈子吗?现在的社会,谁还能保证你稳定?相反,倒是那些一直不能稳定的,凭借自己的本事,遨游在社会的海洋里,经历了风雨,见到了最绚烂的彩虹,活得更加精彩。也有一些人,不仅不稳定不说,一直昂着高傲的*还不肯低下,其实,何必呢?您骨子里的那点优越感,早就不值钱了!哎,其实,鄙视永远是相互的,无所谓对错。生活,不就是今天你鄙视别人,明天被别人鄙视吗?不是所有人和事都能被鄙视。被鄙视,不是坏事!今天,你被鄙视了吗?呵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