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样教案设计
上课,师生问好。(投影孟子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在卡片上抄名言。
师:同学们,孟子在批评怎样的读书态度,倡导怎样的读书方法?现在,让我们学习读本上的《站着读与跪着读》,来回答这一问题。(投影课题)
师: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阅读课文,制作卡片。(投影问题一:文中哪些人是“站着读”的?结合这些例子概括“站着读”的内涵,写在卡片上。)
学生读书,勾画,制作卡片。师巡回指导。
师:完成了吧。请同学读读自己的概括。
生1:敢于批评孔子,指出杜甫诗歌中庸俗浅陋的一面,对有的诗歌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生2:能够自主独立思考,不迷信老师,有自己独到见解。
师:同学们,概括要注意方法。你们读读“问题一”,看看有没有启发?
生3:“问题一”提示了概括的步骤和方法,就是先找出“站着读”的人和事,然后根据这些人和事各有侧重地概括。
师:很好。那么,你说说刚才两个同学概括中的不足。
生3:第一个同学不是概括,而是列举事例;第二个同学概括得不准确,比如“不迷信老师”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师:你能按你说的方法进行准确概括吗?
生3:文中先举嵇康、李卓吾、王充对孔子的怀疑追难,可概括为“质疑问难”。然后举的是王遵岩等五人对杜甫两首诗的评价,评价吹捧当官的两个儿子的《徐卿二子歌》是吹捧过头了,表明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有庸俗浅陋的一面,倡导全面看待作者,客观评价诗人;对《杜鹃》评价各不相同,(师问:“怎么不同?具体说说。)邵子湘认为其“古拙”、“不害大家”(师:“不害大家”怎么理解?)不影响他作为大诗人。评价是不褒不贬;宋牧仲是贬;王遵岩也是贬,(师:怎么贬的?)“不可为训”就是不能作为学习的榜样;王阮亭是褒。这个例子强调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师:谢谢,你很会概括,你给同学做了示范。请大家快速整理,然后交流。
生4:“站着读”要求读者与作者平等,全面看待作者,客观评价作者,敢于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重在形成独特见解。
师:很好。但是,我不明白,你根据什么概括出“与作者平等”的内涵?
生4:文章前3节把读书比做谈话,“跪着读”就像和圣人谈话,有一种压迫感;“站着读”就像和朋友谈话,因为地位平等而畅所欲言。可见,“站着读”首先要求读者与作者平等。
课堂响起一片掌声。
师:你真会读书,概括得真好!可是,你敢“站着读”吗?你认为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怎样“站着读”?
生4:我敢!我认为,我们学语文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作者,不迷信参考资料。
师:也敢怀疑我吗?
生4:也敢。
师:我很欣赏你。大家敢“站着读”吗?(全班大声说:敢!)那么,我们就进行尝试,请大家“站着读”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是褒是贬,独立思考。
学生读课文,思考,书写。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又认真思考了,不少同学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按学习小组交流,3号同学负责组织。
小组交流,较热烈。
师:讨论很热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发现。现在全班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你发现的幸福。
生5:我认为作者先舍弃空气,后舍弃阳光是不明智的。因为没有阳光,生命不会马上消失;而没有空气,人就活不多久。
师:言之有理。
生6:我认为作者的选择不合情理。她宁愿选择鲜花,也不选择父母、孩子或爱人,真叫人不可思议。我幸亏不是她的女儿。
师:这样说来,我也该庆幸不是她的爱人了。你再看看32页第一节,她这样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生6:是“情感上的真爱”。我就更不理解了,难道亲人不算“真爱”吗?
生7:我认为作者不是选择具体的花,而是表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6:难道美好生活不应该有亲情吗?
热烈鼓掌。
生8:我也不理解作者的选择。我读过毕淑敏不少文章,都很有情感,很温馨,而这篇给我的感觉是感情虚假,我想,作者这样写,也许有其原因吧。
师:你认为什么原因?
生8:比如为后文的舍弃着想,如果选择亲人,后面舍弃时总不好舍去亲人吧,不舍去亲人,又怎能最后保留“笔”呢?不保留“笔”,又怎能充分表现她的事业追求呢?不表现其事业追求,写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
一片掌声。
师:你的思维如此敏捷和严密,表达得如此完美,真让老师为你自豪。
生9:我认为文章写得很好,因为作者的选择很有个性,突出她的事业追求。作者是作家,“笔”是自己的最爱,就像宋祖英最爱嗓子、刘翔最爱双腿一样。
师:那么,你的最爱是什么?
生9:我还没有想。
生10:我觉得作者写作时,思维有些混乱。(师:噢?怎么混乱?)作者一会选自然,一会选器官,一会选工具,好像没有标准。
生11:血管、心脏只是想了,而没选。
师:同意说作者思维混乱的举手。(多数举手)不少。到底混乱不?请同学比较一下。
老师板书三个短语: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维持生命最必需的东西
构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
学生思考交流。
生10:我明白了,“维持生命最必需的东西”指阳光、空气、水等,每个人都一样,不需要选择;“构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指血管、心脏等,也不需要选择;只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因个人事业情感追求不同而不同,文章要写的正是这方面的选择,如笔、亲人、足球等,而不能写阳光、血管之类。所以,刚才我说的思维混乱是作者审题不清造成的。
一片掌声。
师:我非常激动,你们真的站起来了。我也忍不住想发言,说说个人的看法,参与课堂讨论。我初读课文,觉得写得不错,仔细研究,也发现作者审题不准,情感虚假,那么,一个著名作家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她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事业追求而设计这篇文章,而不是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后写了文章。这叫“主题先行”,不值得提倡。这样说来,本文如果不“站着读”,不发现问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站着读”,其作为课文的价值又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当然,我们应该按照“站着读”的要求那样,全面看待作者,继续读她的优秀作品。
师:快下课了,同学们还有发现,请课后继续交流吧。这节课我们进行“站着读”尝试,同学们的独立思考,独特见解真让老师骄傲。相信今后,大家坚持“站着读”,平等地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老师对话,你们的语文学习会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最后,我送给大家三句名言,你们看看有不同意见吗?
投影: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海拔要高。
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开阔。
同学们,站着读书吧,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巨人!
部分学生:我不同意第一句。
师:为什么?
学生:太*了。
师:太好了,你们正在站起来。下课!
拓展阅读
1、《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余杭实小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
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2、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对联六副·教学设计教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学习目标: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
2、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3、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看了这副对联,大家都会哑然失笑,都会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机智,这副对联既对得工整,又痛骂了石先生。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成为纪晓岚那样能对出妙对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联六副》,学完了也来对一对。
前几天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大家搜集了什么?(1-2位生答)
二、 梳理有关对联的知识:
1、看来大家搜集了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4、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有关对联的知识: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3、《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 陈相萍
期盼已久的《小古文100课》终于到手了,今天,我便带领学生们一同走进小古文世界。该怎样上,学生才会不觉得难,不觉得是个负担呢?思前想后,还是遵从朱老师的话——多读,少讲。带着一份忐忑,今天下午,开始了第一课的尝试。 原文: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课堂片段一:猜猜PK ,乐趣多
“读了这篇古文,你觉得文中的‘汝’和‘吾’会指的谁呢?老师提示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说话和写话中可是最常用的称呼哟!下面,我们来个‘猜猜’PK,看谁先猜出来!”
“爸爸!”有孩子尝试猜了起来。我摇了摇头,“再猜!” 孙欣茹举起了手,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汝’是你。” “我不同意,我认为‘汝’是指我。”立刻有人反驳。 “还有吗?”我继续问道。 “汝是指我们。”还有孩子嚷道。
我笑了,对孩子们说:“看看老师做的动作,你再来猜一猜。”我接着读起古文来,当读到“汝前行”时,我用手指了指学生,读到“吾后行”时,指着自己。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嚷道:“‘汝’是指你,‘吾’是指我。”“真聪明!”我竖起了大拇指。本课的难点就在猜一猜的游戏中解决了。看来,“猜猜PK”的游戏,不仅在现代文的学习中很管用,在古文的学习中也是很灵呀! 课堂片段二:角色PK,乐趣多
在朗读环节中,为了让孩子们对这篇仅有12个字的小古文兴趣不减,我一方面运用以往常用的男女接读、师生接读,同桌互读等方法,我还想到了不同角色的运用。于是,一场角色PK大战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想一想,如果是小朋友在放风筝,该怎么读这篇文章呢?谁来试一试?”我问道。
“小朋友读应该快一些。”有几个孩子说。
接着,我找了3个孩子进行了首轮PK,又让孩子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张怡婷读得最好。我感觉她很快乐。”有孩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如果是陈老师来放风筝,应该怎么读呢?”我看着学生。 有人举起拉手,说:“我觉得应该慢一些,因为老师是个大人。” “好的,那我就慢一些读。”说完之后,我用稍慢的速度将文章读了一遍。 话音刚落,有的孩子举起手来:“我觉得陈老师读的和平时不一样,平常陈老师说话速度快,很干脆,所以我觉得陈老师读这篇小古文时,应该快一些,像说快板一样。”
“是吗?那我就按平时说话的语速来一遍,大家听一听怎么样?”
接着,我便右手轻叩讲桌,打着节奏,犹如说快板一样干脆利落地又读了一遍。“这遍感觉像陈老师在说话吗?”
“像!”孩子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刚读完,孩子们便给予我热烈的掌声。“谢谢大家的鼓励。如果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来放风筝,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顿时,许多双手举了起来。“张奶奶,你来读一读。”我指着张欣冉说。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大笑起来,小心眼里肯定在说:“陈老师叫张欣冉张奶奶,多有趣呀!”这位“张奶奶”确实不错,慢悠悠地将课文读了出来。接着,“范奶奶”、“陈奶奶”也毫不示弱,都将自己的感受读了出来。“奶奶”都读了,“爷爷”哪能甘心寂寞?班里的男孩子都急得站了起来。几位爷爷争相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水平。
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说话语速是息息相关的。在几位“爷爷”争相亮相后,我又问道:“听了几位爷爷的朗读,你们觉得哪位爷爷是个急性子?哪位爷爷是个慢性子?” 略加思考之后,有的孩子指出了急脾气的“郭爷爷”,慢性子的“杨爷爷”。别说,这些小家伙的眼睛还雪亮的,我们这位“郭爷爷”什么时候都是风风火火,而“杨爷爷”恰恰相反,什么事情都不急不慢,连读课文都是如此呀!真的是:本性难移! 孩子们打着属于自己的节奏,摇头晃脑,读得饶有兴趣,那童声真如天籁!别说,这场PK赛还真够激烈的。
小古文的教学,在孩子们的笑声、读书声中结束了。瞧着他们闪着快乐的眼睛,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
4、《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严丽菊
------------------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朗读
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
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
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
五、六节。 9.背诵
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小蜜蜂”,(),好像()。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好像()。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仿佛()„„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语:“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舒畅、满足、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
5、《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 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 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
翱翔
徘徊
小心翼翼 (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2、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媒体引入,激*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3、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4、 学生自读,交流: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小结: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5、 听写上述句子。
校对出示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三 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1、“翱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就是飞翔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看见的是风筝在天空中翱翔,让学生想像描述一下,风筝在空中忽上忽下,慢慢向上,进一步理解翱翔与飞翔的区别。
指导字形
2、 自渎课文4——9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男孩表现的句子,说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1) “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联系上下文,可以从他“呆呆地站着”、“看着”的神态和动作中,想像到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在思考该怎么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补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指导朗读句子 (2)师生配合读第五节
说话训练: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想:( )
师: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 (3)“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理解:“小心翼翼”(查字典)指导“翼”的字形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神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体现了他懂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称赞的语气,
3、“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用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联系上文“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体会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是为了突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4、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把我们的喜悦欢快读出来,齐读全文。
四、全文总结,说话练习
1、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 说话训练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五、练习
一、 填量词
一( )面孔 一( )眼睛 一( )白云 一( )风筝 一( )花苗 一( )花盆
二、 词语搭配(见多媒体)
三、给句子搭配(见多媒体) 板书:
放风筝 风筝落地,小男孩跑了
小男孩搬来自家种的盆花,移植到花坛里
风筝又飞起来了
作业:
1、熟读课文。
1、家长报听写生字10个,词语12个。
3、完成写字课课练。
4、完成上海作业第4课。
5、预习第5课(读课文、查生字词语、预习课后习题)。
风筝美,小男孩的心灵更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