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书房》

发布时间: 2025-07-31 11:54:15

梁实秋散文《书房》

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书香是与铜臭相对待的。其实书未必香,铜亦未必臭。周彝商鼎,古色斑斓,终日摩挲亦不觉其臭,铸成钱币才沾染市侩味,可是不复流通的布泉刀错又常为高人赏玩之资。书之所以为香,大概是指松烟油墨印上了毛边连史,从不大通风的书房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兰薰,也不是霉烂馊臭,是一股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人家才有书房。书香家之得名大概是以此。

寒窗之下苦读的学子多半是没有书房,囊萤凿壁的就更不用说。所以对于寒苦的读书人,书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豪华*世界。伊士珍《琅记》:“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奇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地,曰:‘琅福地也。’”这是一位读书人希求冥想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乃托之于*梦境。其实除了赤贫的人饔飧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肯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个来的。有人分出一间房子养来亨鸡,也有人分出一间房子养狗,就是匀不出一间做书房。我还见过一位富有的知识分子,他不但没有书房,也没有书桌,我亲见他的公子趴在地板上读书,他的女公子用一块木板在沙发上写字。

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借以骄人的。“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这种话好像是很潇洒而狂傲,其实是心尚未安无可奈何的解嘲语,徒见其不丈夫。书房不在大,亦不在设备佳,适合自己的需要便是。局促在几尺宽的走廊一角,只要放得下一张书桌,依然可以作为一个读书写作的工厂,大量出货。光线要好,空气要流通,红袖添香是不必要的,既没有香,“素腕举,红袖长”反倒会令人心有别注。书房的大小好坏,和一个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监狱里写的。

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buckram(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half calf,ooze calf,etc),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队闪闪发亮。也许这已经超过了书房的标准,微近于藏书楼的性质,因为他还有一册精印的书目,普通的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书房里的图书编目。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致。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么掉进了泥淖一辈子洗不清!

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他的书全是中文书,而且几乎全是线装书。在青岛的时候,他仿效青岛大学图书馆庋藏中文图书的办法,给成套的中文书装制蓝布面,用白粉写上宋体字的书名,直立在书架上。这样的装备应该是很整齐可观,但是主人要作考证,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了,其结果是短榻上、地板上,惟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全都是书。那把太师椅玲珑帮硬,可以入画,不宜坐人,其实亦不宜于堆书,却是他书斋中最惹眼的一个点缀。

潘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情趣。他是以优生学专家的素养来从事我国谱牒学研究的学者,他的书房收藏这类图书极富。他喜欢用书护,那就是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夹起来,立在书架上。他在每套书系上一根竹制的书笺,笺上写着书名。这种书笺实在很别致,不知杜工部《将赴草堂途中有作》所谓“书笺药里封尘网”的书笺是否即系此物。光旦一直在北平,晚年丧偶,又复失明,想来他书房中那些书笺早已封尘网了!

汗牛充栋,未必是福。丧乱之中,牛将安觅?多少爱书的人士都把他们苦心聚集的图书抛弃了,而且再也鼓不起勇气重建一个像样的书房。藏书而充栋,确有其必要,例如从前我家有一部小字本的图书集成,摆满上与梁齐的靠在整垛山墙的书架,取上层的书须用梯子,爬上爬下很不方便,可以充栋的书架有时仍是不可少。我来台湾后,一时兴起,兴建了一个连在墙上的大书架,邻居绸缎商来参观,叹曰:“造这样大的木架有什么用,给我摆列绸缎尺头倒还合用。”他的话是不错的,书不能令人致富。书还给人带来麻烦,能像郝隆那样七月七日在太阳底下晒肚子就好,否则不堪衣食之扰,真不如尽量的把图书塞入腹笥,晒起来方便,运起来也方便。如果图书都能作成“显微胶片”纳入腹中,或者放映在脑子里,则书房就成为不必要的了。萝卜汤的启示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萝卜汤飨客,主人谦逊的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巴达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的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有咧着嘴笑,支支吾吾的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的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拓展阅读

1、余读后感汇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写作学科给所下的定义是: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情并茂的学体裁。

然而,读余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

,长篇的出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林语堂曾指出:好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的出现迎合了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雨先生的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融,使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明是什么?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

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雨的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综上所述,余雨的,跨越了纯学的界线,走向化领域。他开创了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的领域,创造了新的审美形态,使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2、余读后感汇总

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化史学者,作家。

分为“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章。就像老舍写的《草原》。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了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了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了。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章并不多。

仔细想想,萧红写的章《我和祖父的园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美好。“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就爬上。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又有这样一本,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这本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和余雨的一样美,简单却又不失味道,虽通俗却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与真。那种意境,远比夸张的章要吸引人得多,一个是外表华丽,却找不到内在,另一个则是表面简简单单,普普通通,而只有细读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欢,诗歌之类的章,因为它们不仅表达字面意思,更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感。还可以学学名家笔,多多感受,在自己的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读上去一定与众不同。

3、余读后感汇总

“比,钱钟晚出三十多年的余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雨与,钱钟相并列。的确,余的出现,从《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无疆》,十多年来,余先生的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历史。树立起一座的奇峰。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由《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明的碎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一种典型的,在我们看惯了标榜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行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着我。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化的内涵,发出了”还历史以真,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

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化,去贴近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明。正如《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人与古代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山水。中国历史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发着化的魅力!。

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坟人使人震撼,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简断垣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一幕幕历史被用化的眼光注视,用优美的语言阐释。——跋涉于残阳废垒中临西风古道,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抚摸着古老民族胴体上的伤痕。对明的叹惋,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汇成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这是历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遥远的灯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

看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我们觉得中华民族并不是哄传的那样顽固与*,而是更为的强健,尤其是在我们看过《千年一叹》后。余教授考察着埃及明,希腊明,巴比伦明乃至印度明,承载着感受着它们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中华明历经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以至强健的缘由。金字塔。帕特农神庙,泰姬陵,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都进入余教授自由驰骋思考的天空!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点击查看更多梁实秋散文《书房》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6140.html

热门阅读

  1. 元宵节的祝福古诗
  2. 屈原《涉江》全诗
  3. 精选企业文化愿景口号
  4. 初中九年级家长会发言稿推荐
  5. 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单元教学反思范文
  6. 最新春节对联
  7. 大学毕业最诚挚的毕业祝福语
  8.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原文翻译赏析
  9. 立冬立秋诗句
  10. 关于比喻老师的句子
  11. 送妻子的结婚纪念日祝福语
  12. 八一建军节祝福短句10条
  13. 安全教育宣传标语摘抄
  14. 励志的诗句
  15. 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
  16. 房屋买卖协议范文
  17. 中华古诗句精选
  18. 在这里初三学生优秀作文
  19. 关于三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总结范文
  20. 论独处的美文摘抄
  21. 小学六年级除夕之夜作文
  22. 宝石的烦恼 童话故事
  23. 助学筑梦铸人征文精选2015
  24. 祝福朋友结婚的诗句
  25.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优秀教学设计
  26. 苏凡的故事
  27. 2016年平安夜祝福语精选
  28. 关于中华魂征文600字
  29. 詹天佑读后感550字左右
  30. 暂住证明介绍信怎么写
  31. 早恋导致不良影响检讨书优秀范文
  32. 儿童睡前小故事大全
  33. 公司领导讲话心得
  34. 2015年关于重阳节的祝福语
  3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36. 学习准则和条例心得体会
  37. 来自春天中的诗集
  38.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期末知识点整理
  39. 转身过后繁华谢幕短散文
  40. 名人季羡林的最经典名言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8 20:31:02
本页面最近被 90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西,TA在页面停留了 13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