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方格和割补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 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此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理解图形割补前后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向学生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由此引入新课。

2、新知探究: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马路边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草坪。猜想那一个面积大。

(2)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初步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相等。

(4)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割补成面积不变的长方形纸片。

(5)让各组代表展示各种割补的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割补前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割补后长方形的长,割补前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割补后长方形的宽。

(6)动画演示割补的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上述关系。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一关系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7)引导学生根据上公式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的公式:底=面积/高,高=面积/底。

(8)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题教学)。

(9)强化训练:选一选、填一填、辨一辨。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完成题目。老师适当点拨,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变式训练。

(10)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后,师强调本节的重点与关键。

拓展阅读

1、《芙蓉楼送辛渐》精选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的意思吗?

(1)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师进辅导,鼓励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生看图,听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读(出示朗读记号),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指导。

(2)指名想象画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2、《芙蓉楼送辛渐》精选

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离别的情景。

《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生语感的最好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中,通过生自主诵读,读,材料补充,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生与本的距离,使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生的自主习和生个性化理解。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师点评,并进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生脑海中成一定的画,拉近与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习前两句)

师:同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人刚正不阿,*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情境,补白)过渡: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再次拉近生与当时环境、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式,引导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师创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象化,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式,也可用诗歌的式。

六、板书

3、《芙蓉楼送辛渐》精选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的送别有同有异。习本诗,有助于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生的语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习过程:

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习经验。

1、背诵已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师板书)

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习,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

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的争议(1):前两句诗均为描写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次写作日记。

(习成果呈现:生写成的日记。)

习活动: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习成果呈现:生在感情地朗读。)

4、《始得西山宴游记》

1、生自梳理字词,言知识,师释疑,帮助生掌握部分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本,因声求气,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及成就,做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本: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 梦亦同趣 始更相枕以卧 异之 踞、席地而坐 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意理解方,可提出疑问。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性强的散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章,无不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本,识断字。

1、请生自读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本,概括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字,或图

生表格:

生绘图:

、再读本,因声求气。

游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施施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刘勰《心雕龙·章句》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梳理本内容,结合作者生,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本内容与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化精神。

l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比较二位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5、《始得西山宴游记》

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到的课《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生朗读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解释。

第二课时

写法研讨

一、章题目

“始得”定下了全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望如一、心凝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

↑ ↓

╱ 万化冥合

坐西亭

↗游赏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游的无目的性

(概写)

的个性特征:

1、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板书);

2、比照与映衬

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最后布置作业。

点击查看更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4134.html

热门阅读

  1. 励志唯美英文句子
  2. 2018新的一年唯美祝福语
  3. 关于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4. 高人一等的造句
  5.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00字
  6. 感恩母亲节的诗歌
  7. 借雨抒情的诗词
  8. 科学复习轻松应考期末考试前演讲稿
  9. 对心爱的人说的句子
  10. 关于母爱的作文:感恩母爱
  11. 小学一年级竞选班长发言稿参考
  12. 经典公司开业庆典贺词祝福语
  13. 2015新年贺词祝词大全
  14. 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15. 小学作文 我的理想
  16. 国庆节诗歌朗诵
  17. 我的暑假我做主暑假计划安排
  18. 有关圣诞狂欢的优秀作文
  19. 素质拓展训练的活动总结
  20. 清明上河园游记作文
  21. 一次辩论会作文3000字
  22.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二教学反思
  23. 学校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
  24. 联通公司客服部主管竞职演讲稿范文
  25. 谢觉哉名言摘录
  26. 关于幼儿园中班12月周计划参考
  27. 高三英语Unit1模块考点复习教案
  28. 军训的心得体会
  29. 煤气公司稽查队双百活动总结材料范文
  30. 年味儿高一作文
  31. 关于我们的春节六年级作文
  32. 棉鞋里的阳光公开课教案设计
  33. 青春里唯一一个异性的名字故事
  34. 情迷锡耶纳双语散文
  35. 女方父亲婚礼祝福语
  36. 动员会发言稿范文
  37. 坚持励志名言句子
  38. 关于贪心的寓言小故事
  3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40. 表达展望未来的诗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04:17:14
本页面最近被 12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10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