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句子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0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常“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拓展阅读

1、苏轼《水调歌头》《》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不知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的认识。(2分)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和松柏的影,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文言文《》译文及注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可不译),(我)**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乐的人,于是(我)前往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和柏树的影。哪一个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欣,高兴,愉快。然,……的样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乐或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3、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我们就同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文中的,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是描写月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二、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就如水的月光写就了经典,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么同学们知道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在什么时期形成并真正成熟的呢?那就是黄州。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州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成了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同重锤敲击着他的心脏,又像雕塑家塑造了他不朽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对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也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着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自己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这自然界的风雨,他从容洒脱地应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学们面对着如此豁达乐观的苏轼,当你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你又将如何对待呢?请你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1.如果我再面临生活坎坷师,我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洒脱。

生2.回想我所经历的挫折与苏轼比起来相差太多,而我却不能豁达面对,实在汗颜。

生3.今后学习中生活中再有困难,我一定乐观对待,相信风雨后彩虹会更加绚烂。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同学们苏轼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散文、诗歌,更在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人生坎坷时,就请常读一读苏轼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澄澈明净,我们的人生会更加豁达从容。

雷真民

4、《》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

2、 结合作者的遭遇,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3、 欣文中关于月美景的描写的意境和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乐观豁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坎坷

5、 背诵全文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在于掌握文中的重点词

2、 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四、内容步骤

(一)引入课文

从苏轼的《浣溪沙》引入《教案》。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的诗文充满乐观积极的心态,《》亦是如此。

(二)介绍作者

学生凭忆或查阅工具书完成课件上的填空题,从而了解作者。

(三)看动画片

点评片中朗诵,纠正动画片中错误的字音,补上读漏的字词。

(四)掌握词

1、解释词语:

解衣入户欣然起行为乐

相与中庭空明交横闲人

念与者遂步但耳

2、翻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注意划线的词语,下同)

念无与为乐者(注意补上省略的词语)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调整语序)

(五)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来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沦为“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诗,弹劾他诽谤朝政。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让他险些丧命。这就是『乌台诗案』。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他获释出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注: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宋代专门用来闲置被贬的*)

2、苏轼为什么会无与为乐?

当时他十分孤独,因为他是被贬谪流放的*,自然少人来访,怕受他连累,况且他已经失势,自然没人巴结。

3、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同?张怀民为什么也没睡着?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做主簿,初时寓居,曾在住所旁筑亭,以纵揽江山美景,苏轼把它命名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

他俩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一样抑郁难眠,所以苏轼特意去找他。(注: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4、作者发出什么感慨?说自己跟张怀民都是少有的闲人,闲人指什么?这反映出他怎样复杂的心情?

闲人的含义:

(1)被贬官流放,有职无权,很清闲的*。(2)有闲情逸趣的人。

复杂的心情:

(1)被贬的抑郁烦闷。(2)无与为乐的独独。(3)赋闲的自在悠闲。(4)偕友同的喜悦。

(5)欣景的快乐

总之,这时,他虽然郁闷悲愤,却能坦然面对被贬赋闲的遭遇,乐于会友,乐于玩,安于清闲,变得乐观豁达,淡泊功名。

1076年,苏轼被贬密州时,已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那时,他已经觉得做京官很危险,还不如做地方官,能远离高层的*迫害,安全。1082年又被贬黄州,他更会这样想。

《水调歌头》还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显然,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贬谪赋闲,变得十分豁达开朗了。

苏轼被贬八州,但仍很乐观。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语言欣

6、苏轼时看到什么景色?

苏轼看到月下的庭院、竹柏的影

7、苏轼用什么修辞方法写景?为什么写得好?请欣一下。

苏轼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1)庭院如积水;(2)竹柏如藻荇。

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下庭院的空廓明亮、竹柏倒影的纵横交错,间接写出月色的皎洁。

(七)谈点感受

8、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也遇到挫折,会怎么办?苏轼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

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如果遭遇不幸,千万别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要懂得往好处想,乐观豁达,坦然面对,可以跟朋友交往玩,欣美景,寻找快乐,借以排解孤独,宣泄抑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从造成不幸中摆脱出来,

9、请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八)减字背诵(略)

(九)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不知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梁永坚

5、《》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复杂而微妙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和共性认识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苏轼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奋斗心态。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难言的复杂感情,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突破】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促进对课文的深刻解读。

【教材分与设想】:

本文描述了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以己悲”,即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心中的抑郁不平。但是苏轼却能面对挫折不气馁,积极进取,正好给现时代的没有经过挫折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摆脱心中的怨气,但又不失奋发向上的取舍观值得我们现时代每一个人借鉴学习。所以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深入探究。同时加入苏轼在定州的乡土历史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崇文重学的风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图片、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美妙的小精灵。历代文人墨客经常借月抒怀,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吟咏月亮的诗。(学生思考回答,各抒己见)(教师用幻灯片明确其中几)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月的名文。(教师板书: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21分钟)

1.首先,请大家观摩欣名家的朗诵,并且给文章拟一个小题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题目的优劣。(教师及时引导启发学生:题目应该总结出课文中的核心事件或内容。)(板书:《》)

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这篇名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精心介绍,为后面的情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师播放多媒体)

(苏轼,字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定州曾经做过知县,他做的四件事名留史册:植东坡双槐、造中山松醪美酒、创定州稻秧歌、发现雪浪石,同时为维护宋辽边境的治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学生朗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强调定州乡土历史,并要求学生背诵苏轼在定州做的四件事,及时刺激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板书:苏轼)

3.学生自读多媒体中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解决断和朗读节奏,同时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一分钟后要求学生齐读课文。

4.再次听名家朗读录音,解决生字生词,重申标点符号,学生自己学的,自然效果就好。(生字红色标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播放《春江花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且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合作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大意。教师出示多媒体,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注意多媒体上的关键字词)合作疏通文意。

(遂至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五分钟中,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方式:质疑--解疑)

7.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关键词和关键的译文作为总结。教师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重点解释,尤其要注意“庭下如积水空明”说的是谁。

8.课件显示:体会作者的感情,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庭下散步。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三、研读及(课件显示)(8分钟)

1、文中写月的

(1、正面写月的-------,侧面写月的--------。)

学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对侧面写月的名进行

各学习小组热情讨论,分三步走。(找修辞、找特征、找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明确。运用比喻,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积水,把竹柏的倒影比作水中的水藻和荇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特点,为我们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达观。(板书:月-乐)

四.探究与感悟(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8分钟)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

教师提醒学生先找出发表作者感慨的,然后再找文眼,提示学生《湖心亭看雪》的找法。学生自然会立刻找到。(只有举一反三,才能触类旁通。)

2、请讨论“闲人”的含义。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①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②心怀愤懑、自解自嘲的人。(板书:人-闲)

五、课堂练习,巩固延伸。(课件显示)(5分钟)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和苏轼有什么共同点?

3.本文以--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创设了一个--的晚,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文中哪些说明了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说明苏轼寻找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说明二人心有灵犀。“------”说明二人关系亲密。“------”说明二人志同道合,气味相投。

5.本文写月突出其-,写景突出其-,写物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6.本文和《答谢中书书》一样,既有紧扣景物特征的-,又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苏轼是遭到贬谪的“-”人,陶弘景是隐居的“-”人。)

学生思考后抢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解决疑难。

六、小结-背诵(2分钟)

本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那面对困境的积极乐观的旷达心境,不禁让老师想起他的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佩服之至。下面让我们一起面对如诗如幻的月色背诵本文,感受其美。(师生根据图片同背课文)(板书:旷达)(注:此板书在人的下面)

七、作业设置:(课件显示)(1分钟)

同学们,你们也一定有过各种各样的心情吧。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但是不要直接出现表现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你这次考试考得很好,放学路上的景色会有怎样的你的色彩呢?

杨梅

点击查看更多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句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54637.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我们的春节六年级作文
  2. 情迷锡耶纳双语散文
  3. 女方父亲婚礼祝福语
  4. 动员会发言稿范文
  5. 坚持励志名言句子
  6. 关于贪心的寓言小故事
  7. 表达展望未来的诗句
  8. 三尺讲台挥汗如雨一支粉笔指点迷津的杂文随笔
  9. 幼儿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总结
  10. 求学之道在乎方法国旗下发言稿
  11. 心里不舒服的句子
  12. 思念爱情伤感简短语句大全
  13. 201世界气象日贴心的祝福语短信
  14. 描写冬天河边的句子
  15. 201年正月十五过元宵祝福语
  16. 《甜甜的棒棒糖》幼儿园语言教案
  17. 她们杂文随笔
  18. 诗句 浓浓的思乡情感
  19. 卑微工作的启示美文
  20.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大全
  21. 我若思念风中花香随你醉美文
  22. 小达尔文的小故事
  23. 师德表现的自我评价
  24. 诚信故事集锦
  25. 网点负责人述职报告范文
  26.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范文
  27. 守规矩防风险建设合规银行心得体会
  28. 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29. 201年温馨的小年祝福语短信
  30. 静化心灵的唯美句子
  31. 让人工作积极向上的句子
  32. 国旗下讲话勇气演讲稿
  33. 在阅读欣赏中培养综合能力论文
  34. 有关玩具的童话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35. 小学关于以难忘的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600字
  36. 冬天老了诗歌
  37. 心境现代诗歌
  38. 优美句子段落摘抄60句
  39. 名人的故事大全50字
  40. 开学典礼演讲稿 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