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创作的送别诗佳作迭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从而使这场送别一反黯然神伤的基调,而透露出一种轻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调。可见,王维,不愧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专家圣手。
(二)意象独特、意蕴丰富
王维送别诗之所以含而不露却又感人至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因此他的送别诗意蕴丰富,读来令人享受不已。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择客观物象作为媒介,同时经过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便成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送别诗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多,他在借鉴和沿袭传统意象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情感的浸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愁别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铙声等等。
如落日这一意象,古人见落日大多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的短暂,而在王维的笔下,落日却成了诗人表现离愁别绪的敏感触点,并以此作为离别时的最佳活动背景。同时诗人习惯把送别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因为日落归山,一天将近,最能勾起游子的离情别绪。因此落日这一意象成了王维抒发离别之愁的理想对象。比如在《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人在日落时分,登台远望,眷恋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旷,在极目远眺中,只见飞鸟在落日的陪衬下匆忙还巢,这更增惆怅之情,再加上送别的友人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伤感凄怆。
总之,王维的送别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可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田园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维送别诗成就极高,影响巨大,因此他被称为“盛唐四大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拓展阅读
1、送别的古诗王维写的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平明: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洛阳:位于**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然后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然后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然后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然后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与此诗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旗亭画壁,见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其文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然后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冷新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从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怀疑,然后这里只引以说明王昌龄的这首绝句与高适、王之涣的优秀作品一样,流传人口,备受喜爱。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然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刘长卿的所有作品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的全诗翻译赏析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①五湖:指太湖。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
②王十一:其人不详。十一是其排行。
参考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饯别王十一南游》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描写了挥手远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写得动人心弦。全诗没有“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转,首尾呼应,手法新颖,别具匠心,离思深情,悠然不尽。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首联写朋友远去,诗人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情跃然纸上;颔联写友人远行难以预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对。愁思绵绵,不绝如缕;颈联写友人远去,抵达五湖,观赏春色;末联写眷怀友人徘徊汀州,愁对白苹。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3、诗词赏析大全: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
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千里黄云白日曛,www.exam8.com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5、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6、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1、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送李端》
4、王昌龄送别的诗句61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那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现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⑴魏二:作者的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⑵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译文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注释
①郭司仓:作者的朋友。司仓,管理仓库的小官。
②淮(huái)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③留骑(jì):留客的意思。骑,坐骑。
④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的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