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31 12:15:03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这两句是说,将军站在那里一声号令,千军万马,万众一心,一起行动。聊聊十字,把一支军队动员出发时的雄壮整肃的气势,严明的军纪和主帅的形象,都描写了出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艺术*力很强。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3、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4、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千营:形容部队众多。

共一呼:按一个命令行动。

参考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拓展阅读

1、大堤原文

《大堤·妾家住横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贺。其古文如

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注释】

1、此是作者南游襄阳时所写的一首拟古乐府:大堤是实指,在襄阳府城外,东临汉水

2、横塘:1、泛指水塘。唐温庭筠《池塘七夕》:“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 前蜀 牛峤《玉楼春》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 陆游《秋思绝句》:“黄蛱蝶轻停槛,红蜻蜓小过横塘。”2、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晋左思《吴都赋》:“横塘查,邑屋隆夸。”唐崔颢《长干》之一:“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3、红纱:红纱衣

4、青云:喻黑发,髻如青云

5、明月:珰(音dāng当)如明月。珰:穿耳施珠为璫,即今之耳环

6、北人:意欲北归之人

7、鲤鱼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欢乐的生活。《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8、襄阳道:北归水道必经之路

9、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10、菖蒲: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似剑形。肉穗花序圆柱形,着生在茎端,初夏开花,淡黄色。草为提取芳香油、淀粉纤维的原料。根茎亦可入药。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艾叶扎束,挂在门前。末两句用花树喻人易老,说明应珍惜欢聚的时日

我的家住在横塘大堤,我红衫上香气如桂,高高的发髻如青云,耳上的首饰像月亮。莲风吹来,江畔如春。我站在大堤上,挽留北归的情人。郎君吃着鲤鱼尾,奴家吃着猩猩唇。我请求郎君不要离开襄阳,我已见惯了离去的船多,归来的船少。今天还是菖蒲花开的夏天,转眼间就是深秋枫叶红遍

这首《大堤》乃唐朝人李贺(790-816年)于元九年(814)南游吴楚经襄阳,拟乐府旧题而作。元年间新题、旧题乐府平易浅俗,风靡坛,长吉的也不例外,据《旧唐书·李贺传》记载,“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但后代大多数读者初读李贺“固喜其才,亦厌其涩。”(刘辰翁《须溪集》)贺“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钱钟书《谈艺录》)美丽却让人难以承受。本文则借助语义学及新批评派所提倡的文本细读法来读解这首集中体现人风格的作品。

这首拟古乐府而作,写女主人公深情地告诉情人不要远行,歌颂甜蜜的爱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堤女儿的绰约风姿与妩媚情态,并巧妙地将作者自己对青春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叹,以少女挽留情人的口吻道出,增强了艺术*力。末尾两句中“今日”与“明朝”对举,“菖蒲花”与“枫树老”比照,即表明红颜易老,岁月难留,青春难再,当珍惜而欢度幸福的光阴。情趣浓艳,音调铿锵,形象鲜明,是李贺所写恋情的名篇,体现了李贺的品格。

2、“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是什么?是什么?

:这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原文: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北风雨雪恨难裁。

出处:唐代·李白《北风行》

释义: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扩展资料: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北风行

3、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原文

哀筝一弄湘江,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去。

【注释】

①弄:演奏乐。湘江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

②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愁绪。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调。乐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女子身份,在以筝弹奏“幽恨”之

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中去了。而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怨恨。

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4、李清照《念奴娇·春情》的文注释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成①,扶头酒醒②,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被冷香消新梦觉④,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⑤,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誉》。初引:叶初长。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点击查看更多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1152.html

热门阅读

  1. 二年级下学期10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2. 双簧剧本《因小失大》
  3. 选择杂文随笔
  4. 大学生自我鉴定的范文
  5. 高校四进四信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6. 201年春节短信祝福句子
  7.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的教案
  8. 列那狐的童话故事:蒂贝尔的尾巴被截
  9. 即将毕业的唯美句子
  10. 2016年母亲节的贺卡祝福语
  11. 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
  12. 乡镇卫生院服务承诺范文
  13. 比较流行的爱情经典语句
  14. 大学实践报告范例
  15. 电梯日常维护保养承诺书范文
  16. 2016母亲节贺卡祝福语
  17. 《只念一点好》读后感范文
  18. 2016公司开门大吉祝福语
  19. 祖国辉煌六十年读后感范文
  20. 中国古代关于朋友的名言
  21. 关于迎接消防考核检查工作的自查报告范文
  22. 过春节的作文
  23. 离婚抚养权协议书
  24. 《记承天寺夜游》诗词赏析
  25.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2000字
  26. 幼儿园托班学期计划范本
  27. 《圣萨瓦和魔鬼》的童话故事
  28. 疾首痛心的伤感句子
  29. 校园友情微电影剧本
  30. 关于古代唯美的优美诗词欣赏
  31. 企业委托书范文
  32. 爸爸的眼睛记叙文作文
  33. 学校安全教育日的活动总结范文
  34. 《她是一个废物》童话故事
  35. 薛健爱情诗歌
  36. 鲁迅读书的故事
  37. 联通公司渠道经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38. 关于新年搞笑祝福语精选
  39. 乖巧的我初一作文
  40. 2019年的春节对联大全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01:30:27
本页面最近被 30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17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