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观沧海》教学方案

发布时间: 2025-09-23 19:23:04

曹操《观沧海》教学方案

1. 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 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真挚感情,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古诗吟诵、吟唱。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意境,激趣导入:

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1.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家、军事家、诗人;

2.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 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白脸”奸臣形象;

6. 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这个人是谁?

二、 介绍写作背景

三、 把握基调,深情朗读

学生读诗,并互相评价,读出诗歌的韵味,做到吟读。

四、 理解诗歌,掌握技巧:

1. 从题目入手,读出诗歌写什么。

2. 作者观到了什么?品读写景诗句。

3. 从诗歌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联想和想象;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

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依据此方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五、 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唱诗

六、 小结:

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沧海。

少年初识愁滋味,亦懂诗人忧国心。

七、课后练习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6句是实写,后4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

3、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曹操是一个胸怀开阔,豪迈的人。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拓展阅读

1、《设计

一、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襟和豪迈乐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2、调动生的习积极性,使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习目标:

1、了解,积累有关的文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茫的大!(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常识。

1、指名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在*军事面,消灭了北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面,他创作了《》、《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看到了雄伟壮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斗志;写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习《》来认识了解,其的意义就在于习他这种豪迈乐、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师要范读,把时间给生。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很好!七年级的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襟,一个人有了博大*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诗,选自()。作者是(),他是()时期的()、()、()。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七〉、朗读背诵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言读、唱读等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

东---,以---。

水---,山---。

树---,百---。

秋---,洪---。

日---,若---。

星---,若---。

幸---,歌---。

〈八〉、拓展运用。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暮年,壮心不已。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从一两个角度进行

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九〉布臵作业。

搜集有关的资料。

乌桓

浩荡的水节奏:XX/XX

耸立的山岛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繁茂的草木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动静结合(深秋的日月)写景抒情

许都托物言志

(许昌)谯郡(毫州)

2、《设计

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吧?说起,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从历史或文作品中认识了,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地认识一下。哪位同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PPT:(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家、军事家、文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师正音。

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赏大

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生带着问题,先自主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怀?

参考:①全诗以“”字统领全篇,以下由“”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的地点,直陈其事,“”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另外的诗歌,自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3、《设计

初一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x/xx如“东临偶石,以”(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x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x/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水和山岛。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点击查看更多曹操《观沧海》教学方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63155.html

热门阅读

  1. 平安夜快乐的祝福语大全
  2. 春天里的那些心情诗歌
  3. 婚礼父母贺词精选
  4. 描写秋天风景的诗句古诗
  5. 初中暑假计划
  6. 寻找生活中的道德细节教案
  7. 2018元宵节贺词短信
  8.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200字
  9. 我爱乡亲三年级作文
  10. 三八妇女节作文
  11. 2015年三八妇女节短信祝福语大全
  12. 寓言故事成语50字
  13. 关于花开在盛夏的诗歌
  14. 小班音乐主题计划
  15. 2018三八妇女节微信祝福语分享
  16. 我是一只落单的鹭诗歌
  17. 激励人生感悟句子
  18. 代理记账合同的模板
  19. 精选经典校庆祝福语
  20. 201春节祝福语短信精选
  21. 文天祥的故事50字
  22. 表达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23. 写春天的经典古代优美诗句
  24. 形容失恋心痛的句子
  25. 课文《画家乡》教学反思范文
  26. 辛弃疾与岳飞
  27. 外婆的中秋节1500字散文
  28. 古诗词语中含动物
  29. 小学生必读寓言小故事
  30. 未来的垃圾车优秀想象作文
  31. 关于机械制造实习的报告开头
  32. 寓言故事成语加简洁的意义
  33. 小学四年级关于含羞草的作文
  34. 童话故事:井边的牧鹅女
  35. 201年金鸡迎新春拜年祝福语
  36. 会计的自我鉴定范文
  37. 五一劳动节创意的祝福语
  38. 2015公司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39. 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40. 古代爱情诗词
网页更新时间:2025-10-22 02:20:41
本页面最近被 82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西,TA在页面停留了 15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