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欣赏散文深邃的意境。
2、能熟练地美读课文,在朗读中涵咏文章的情感意蕴。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仔细品位诗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适度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学设想]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2、安排两课时。
3、课前加强预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代作家、评论家。福建永春人。1940年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又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当过军中翻译,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
三、分别指名学生分段美读课文,教师交代朗读的要领,涵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冷雨之“冷”?“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现的是*的冷眼向洋,乐观豁达的心境。“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寒”与“冷”表现的是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苦心境。其实“冷”是一种心境,一种割舍不断的浓浓乡愁。
2、感知行文思路。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五、小结:本文写雨,多写心中的感觉,借“雨”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一种乡愁,借“雨”追寻自己的中华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源。“一切境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都著我之色彩”。本文写雨,都饱含作者浓浓的主观色彩。
六、作业
1、收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词佳句。
2、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的独特意境和美妙的感情,我们还感受了“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清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的伤感与无奈。那么,《听听那雨声》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我们心中自然有一种涌动的感情,下面,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体会这种深沉而丰富的感情意蕴。
二、品读课文写雨的优美的词句。
1、古人有那些写雨的佳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沾衣欲湿杏花雨”写的是温柔绵绵的春雨;“乱雨跳波溅入船”,“黄梅时节家家雨”,“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夏日的张狂的密雨;“留得残荷听雨声”,“寒雨连江夜入吴”“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写的是凄清悲苦的秋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雨,在作者的心中都是那冷雨。
2、你能说说雨可以比喻成什么吗?
朱自清把春雨比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杜甫把秋雨比成“雨脚如麻未断绝”。
三月的春雨像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的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梦,沾衣不湿。
像散花的仙女,春雨一过,万紫千红总是春。
像丹青高手,将茫茫单调的大地着上了满眼的绿色和五彩的花朵。
夏天的雨像健壮的小伙,是个急性子,来去匆匆,充满力量和生机,有时也脾气暴躁,感情激越。
秋天的雨是饱经沧桑的老人,显得那么深沉和悠长,额头和心中装满了对生活和人世的观察和感悟。
3、本文第三节开头写到“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分别挑出自己所喜欢的相关段落(第四、五、七、九、十段为主)进行涵泳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美美;尝试美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简析:本文通过异彩纷呈的意象,传达了丰富又集中的思想感情。对故园的思念所体现的浓浓的乡愁;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情的追忆和热爱;对人生与祖国的不解情缘;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感悟以及渴望拥有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等都有充分的体现。这里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心灵的呼唤,对“根”的呼唤,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身在异国他乡,觉得“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回来中国”。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三、作者如同中国山水话画的写意高手,挥动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这位丹青高手描摹心中的诗情画意,都用了怎样的笔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烘托渲染之法,如第四节写看雨,并未用多少笔墨写雨,而是写雨中的青山,山中的烟岚,迷幻的境界,真如“山在虚无飘渺间”。
2、对比映衬之法,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大陆和台湾的对比,绵绵春雨和潇潇秋雨等都形成了映衬和对比,让人回味不已。
3、化用点染之法,本文深深根置于古典诗词的底蕴之中,“要听鸡叫,只有到《诗经》的韵里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4、叠词修饰之法,《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宜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大量的叠词的运用和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平添一层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总结:《听听那冷雨(节选)》是一篇感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用心用脑用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走向,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2、阅读《读本》上的有关文章,体会优美的意境。
备课札记:《听听那雨声》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新中国文学的史册上。“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冷雨?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作为思考研习文本,体验作品内涵的主线。原来作者的“冷”事实上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文本的研习,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提高涵泳鉴赏能力。所以,第一课时以教师指导学生的美读为主,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是一种“非预设性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读书-——质疑——对话——释疑的环节进行。一定要作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拓展阅读
1、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收集雨水》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纸弹簧》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弹簧,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纸弹簧》含反思教案吧。
纸弹簧
科学区—纸弹簧
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
1、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弹簧,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厚度、质量的纸张,弹簧玩具。
指导要点:
1、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弹簧有一定的认识。
2、启发幼儿分组讨论,放手让幼儿自己用不同大小、厚度、质量的纸去尝试制作纸弹簧。
3、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探索让弹簧动起来的方法。
4、要求幼儿自由分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观察同伴是怎样完成的,或向同伴寻求帮助。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本文扩展阅读: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 弹簧 "。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2、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范文
记得高三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余光中的散文,时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不过,说句实话,我对散文却不怎么喜欢。因为觉得散文就一个字——散!读起来,感到很吃力,往往几遍下来,还是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看这篇《听听那冷雨》,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很热,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些烦燥,需要些“冷雨”。
文章沿着作者的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台湾、美国最后又回到了台湾;随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了古代,从现实听到了历史;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次的“雨”都给作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听觉上的感受与心灵上的颤动。
最最为引起我兴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于是各种器官都可感受到的。视觉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嗅觉上: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与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听觉上: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着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我想,余光中先生应该是很喜欢雨的吧。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对雨的仔细观察和打心底的喜欢,对雨不会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记忆。而对我,一个不喜欢雨,甚至有点讨厌雨的人来说,看完这些对雨的描写也不由得喜欢上了雨。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笔给我一种很感性的美,行文间可感受到他情感的丰沛、想象的独特(没有多少人会认为雨是带有薄荷味的吧)。
再者,《听听那冷雨》中,还体现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个特定:文藻丰富、瑰丽。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连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潇潇”、“潮润润”、“走入霏霏”、“凄凄切切”八个叠词,给人一种音乐美,也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意境。此外,这些戏也使我更确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冷雨”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作者对“冷雨”展开叙述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读完全文,恨不得天马上下一场冷雨!当然,这是假的。
不久前看的彦火先生的《多情的雨》,同样是写雨,彦火先生的“雨”缺个我不一样的感觉。在彦先生笔下,出于就像文中写的一首首诗词,如“春雨有五色,洒来花旋成”,“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清风醒病胃,快雨破烦心”等,这些诗词带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彦火先生笔下,雨或是飘逸或缠绵,人们的更多是欢乐。
余光中与彦火的这两篇散文,都带有借景抒情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却透着一丝的哀愁,那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它很平淡,几乎感受不到,却确实存在。
“冷雨”与“春雨”哪个更好,我说不出,但我觉得在不同的情绪下看不同的作品,可一个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3、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范文
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感,那是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在冷雨中夹杂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雨是平凡但绝不平庸的事物。它时而是绵绵不绝的春雨,朦胧霏霏,情意绵绵;它时而是瓢泼倾盆的雷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毫不在意人间的纷扰;它时而又是凄凄凉凉的梧桐夜雨,如李清照般的惆怅,独自怎生的黑;它时而还是寂静的冬雨,轻轻地落地化作雨蝶飞入世人的梦乡之中……
在余光中的文章中,读到的雨是凄凄凉凉的雨,冷冷的,带着许多的离愁别绪和伤感。有漂泊异乡游子的孤独情感,有失去心中寄托的无助无依,有对自己有国难回有家难归的苦闷痛楚。这冷雨其中夹杂着的复杂情感又有谁能说的清呢?
读他的冷雨,也触动了我的内心,突然很想听听家乡的雨。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三月的春雨,下起来绵绵不绝,细雨霏霏,如牛毛,在空中密密地斜织着。三月的春雨,唤起大地的生机,青绿的小草满山遍野地铺着,绯红的桃花夹岸而开。三月的'春雨,振奋人们的精神和斗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它让人间充满了爱和希望。三月的春雨,化作了春泥,去呵护我们的心灵……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七月的雨,下起来毫不客气,它没有一点迟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于尘世毫无牵挂。七月的雨,该是滂沱的雷雨了吧。它来势汹汹,带着雷鸣闪电,似乎要响彻宇宙大地。七月的雨,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凄凉与悲意,那是一场生命的狂奏曲,铿锵而有力。七月的雨,似乎与众不同,它定是一场对人世不公的反抗。七月的雨,出现的太及时,让人间的空气变的清新湿润……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秋天的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叶已落,路上铺满的是一路的惆怅和伤感,繁华之后便是萧条的冷落。秋雨冷冷地打在树间,听见的是寂寞的回声,尘世的最大凄凉也莫过于此了。秋雨的悲凉正如一个游子漂泊在外时的心境一样,凄苦、难挨……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冬季的雨该是最安静的雨了吧。它总是悄悄地下,生怕吵醒熟睡的人们。它虽然是冰冰冷冷的身体,但它的心确是如火的炽热。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瞬间,它让人间升腾起爱的暖气,温暖人间与大地……
听雨,听过家乡四季的雨,我觉的自己比余光中要幸福的多。不管家乡的雨是否是冷雨,至少我还能够站在家乡的故土上倾听雨的声音,感受到家乡雨的自在与清新。我也能够理解余光中的思乡之情,能够理解他那种对于故土的怀念,那种游子飘零的孤独之感。
听雨,我听到了余光中在冷雨中心碎的声音,听到他的眼泪与雨滴一同落下,听到他的内心在时刻默念祖国的名字,听到他双鬓已白的叹息之声,听到他一个游子的遗憾之音,听到他对大陆的热情赞美……
听雨,我听到了母亲对游子的呼唤,那声音沙哑但又是那么的清晰;我听到了家对游子的呼唤,那声音微弱但又是那么的响亮;我听到了手足之间的呼唤,那声音来自心间,无法被那长长的海峡所阻断,我听到了爱游走在身边的声音……
但愿前尘不再隔海,古屋永在,海峡两岸不再听那冷冷的思乡苦雨。
4、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范文
前几日心情烦闷,望着窗外那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从头至尾的冲刷着自己的内心,闲暇之余缓慢地翻起一本书籍,映入眼帘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蒙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特别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也可以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5、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范文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能够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
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超多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之后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立刻,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向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述,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能够帮忙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就应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