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13:32:57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D

15.A

16.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拓展阅读

1、说明文训练题目文学与地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环境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5.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环境关系的表述,不确的一项是

A. 地环堍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 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人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环境和人文地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环境。

C. 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和分析,确的一项是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参***

5.C 6.A 7.A

2、梅花古诗五年级

陈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②,东君③主张。

【注】①陈亮,南宋词人,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②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 ③东君:司春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3“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句中的“横”和“点”历来为人称道,任选一字赏析。(2分)

3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 (对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2横”写出了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的情态,同时表现出白雪覆盖下梅枝的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表达作者爱梅惜梅情。

“点” 写出了白雪下的梅花花萼晶莹剔透,点缀着梅枝,表达作者爱梅惜梅情。

3寄寓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情,对抗金的胜利充了必胜信心的爱国情,以让梅花其品格永留世间的美好愿望。(对两点即可)

现代文题技巧

概括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

问词序能否调换,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深、由表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能否调换另一词题型

题模式:(1)回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3)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题模式:(1)能否,(2)词语:分别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3)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4)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问句子能否调换: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语文小说题方法技巧-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等),叙述顺序的安排(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附:白描作用: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活动,促进故事情节

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描写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1. 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地梅花再好,怎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2.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情的深挚。 (2分)

顺口溜怎样概括段意:

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重点词,关键词,串成句,段意明。

语文小说题方法技巧

语文小说题方法技巧1. 环境(景物)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高考语文小说题方法技巧2. 情节题

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备考时要关注与情节有关的小说的结构、线索、情节的叙述角度(人称)、叙述方式等等。

(1)结构: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完整,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卒章显志。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礼教逼向死亡地的。作用: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中间来说,可以插叙;可以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⑤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2)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事物或事件,整小说情节脉络时,要以小说的线索为关键词去寻找。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有时在关注小说的题目也可以是线索。

(3)情节的叙述角度:要关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两者相比较,第一人称叙述(“我”)使小说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

人称的作用一般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拉近与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

第三人称:描写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展示人物心

(4)情节概括题的问模式

①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②分点概括情节式

一般根据小说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概括,如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6) 小说中某一重要情节(细节)有以下作用

①主题。其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形象。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情节。照应前文某个情节或标题、为后文某个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卒章显志等等。

④另外还可以为下文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引人胜等作用。

(7)小说的叙事手法的作用

①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有尾,条清晰。

②倒叙:倒叙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造成悬念,引人胜,激发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趣味。

③插叙:插叙使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的趣味性;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补充介绍与文章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或交代事情的来由或原因,或使人物现象更丰;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旨。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高考语文小说题方法技巧3.“人物形象”题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

概括人物形象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人物的职业身份,

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___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___有哪些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其作用。

做题前要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并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

(3)分析故事情节,判断人物形象。

(4)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表现(面描写)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细节);⑤抓心。即主要是语言、行动、肖像、心、细节描写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抓人物间的关系,如衬、反衬等

(5)注重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4、曲二首其一古诗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唇。

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胜境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事物的道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 “物”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

(1)飞花(出“飞花”或 “飞花”和“风”给分,只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春”不给分)(共2分)

(2)① 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③练字:巢 卧 ④ 以实写虚 以动写静

(手法1分,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分)

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大致内容;

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对其他文体的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题目——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题。

一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清脉络。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就匆匆忙忙地写。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

二弄清题意,确定决问题的空间。在通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决问题的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取信息”,回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

五组织语言规范题,认真书写。基本考虑成熟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能力的高非一日一时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深思中进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速度的方法

避免默高高考语文速度

避免默:这个是我认为最有效加快速度的方法。人们在时普遍存在默的情况,也就是当大家在到文字时,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配合相关动作,但是在心中默念每一个字,您现在就在文章,看看您自己就知道了。首先,我要告诉您的是,默是可以避免的!当然至少在开始的时候,需要非常集中精力,但确实可以避免。

加强限时训练高高考语文速度

任何一种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如游泳一样,只知道游泳的要领,而不亲自到水里去体会,去实践,是不能学会游泳的。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我们要养成限时的习惯,注重对自己进行计时和限时训练,这样真考场后就会不慌不忙,因为平时已经训练有素。

5、将进酒古诗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 前五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 请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雨”一句的含义。(5分)

1.示例:诗人抓住琉璃钟(杯)、琥珀浓(酒)、真珠(酒)、“烹龙炮凤”(肴馔)、罗帏绣幕(宴庭陈设)等物象描绘了筵席的华贵丰盛。主要采用了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情(6分)

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时行乐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写筵宴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华美,色泽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它们分别属于形容(“琉璃钟”形容杯名贵)、夸张(“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借喻(“琥珀浓”“真珠”借喻酒色)等修辞手法,对渲染宴席上欢乐沉醉气氛效果极强。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情。

2.示例: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有多少欢乐的日子,须时行乐。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5分)

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面写的是行乐,这两句则意味“须春”。铸词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乱落如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时行乐。在桃花落与雨落这两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中达成联想,从而创出雨乱落这样一种比任何写风雨句更新奇、更为惊心动魄的境界。想象与联想活跃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贺形象思维的一个最大特色。

常用题方法和技巧

有些同学做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题,其实,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出的几种题技巧:

一、看分值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不在你的脑子里,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不准,不全。因此,准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供十六字诀的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

(2)、词不离句。在综合题中,常常要求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题点。

如何速度

方法一:指

所谓指法,就是在时,使用手指作为指引,眼睛则跟随手指进行

时,如果有手指的指引,速度就会大幅升。指引有多重要,你可以做一个实验——

现在,控制你的眼球,让它做一个规则的圆周运动。

如果不出意外,那你一定和我一样——寡人做不到呀!

现在,找来一位你的小伙伴,让他用一个手指(除了中指,哪个手指都行)做圆周指引,然后你的眼球,则跟随他的手指运动。

所以,这项我们在小学时就会,但却慢慢遗忘的技能,是时候重出湖了。

方法二:3-2-1练习法

现在,拿出你的练习书,设定一个三分钟的倒计时,然后进行,在过程中,别忘了使用手指作为指引。

三分钟后,标出你到的位置,这三分钟,如果使用手指做指引,你可能会三页,这是练习的第一步。

第二步,设定一个两分钟的倒计时,这一次,你需要在两分钟内,完第一遍的所有内容,刚才我们说的是三页。

第三步,设定一个一分钟的倒计时,这一次,你需要在一分钟内,完第一遍的所有内容,还是那三页。

这就是3-2-1练习法,需要你在越来越少的时间里,同样篇幅的内容。

方法三:2-2-2练习法

同样,拿出你的练习书,设定一个2分钟的倒计时,然后用手指作为指引进行

两分钟后,标出你的位置,这是第一步,假设这一步你了三页。

第二步,还是设定一个2分钟的倒计时,但这一次,你需要包含第一步内容在内两倍的内容,即六页。

第三步,同样两分钟,你需要包含第二步内容在内三倍的内容,即九页。

这是2-2-2练习法,需要你在同样的时间里,依次两倍、三倍篇幅的内容。

方法四:2000字/分钟练习

2000字,差不多就是一本中文书籍的四页。

在你的练习书上,数出四页,然后设定一分钟的倒计时,尝试在这一分钟内,完这四页内容。

点击查看更多《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5123.html

热门阅读

  1. 三年级数学《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2. 关于《快乐的节日》的课程教学设计
  3. 拒绝平庸教师随笔
  4. 以童年的紫桑葚为题的散文
  5. 企业职工辞职下海创业调查报告
  6. 赞美中国的句子
  7. 除夕作文:除夕夜1200字
  8. 2016年最新的家长会心得体会
  9. 《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0. 股权转让的合同模板
  11.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12. 伤感失恋的句子
  13. 胶靴的造句
  14. 人人都在高估自己美文
  15. 浅谈项目手册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16. 七夕的诗句精选
  17. 减肥励志语录
  18. 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
  19. 爱我浮山比赛演讲稿范文
  20.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祝福说说
  21. 知识产权转让承诺书
  22.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范文
  23. 生活和上班感悟的句子
  24.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内容
  25. 鸟的天堂优美散文
  26. 201年除夕贺岁祝福语
  27. 圣诞节祝福语18条
  28. 我的国庆节350字作文
  29. 谁给我慈悲的温暖诗歌欣赏
  30. 三个经典哲理故事
  31.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32. 在班主任节上的发言稿
  33. 简论例教学在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34. 爱牙护牙简单手抄报内容
  35. 我有个绿色的梦国庆节作文
  36. 励志正能量语录句子
  37. 爱我请别走诗歌
  38. 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的实践活动总结
  39. 哄老婆开心的句子集锦
  40. 微商晚安语录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00:50:50
本页面最近被 25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河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48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