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宿郑州》全诗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06:14

王维《宿郑州》全诗及赏析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①田父:老年农民。

②草际:长草的路上。

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徇(xùn):营求。

参考译文

早晨才辞别了洛阳,傍晚就到郑州投宿。异乡已没有自己的伴侣,孤单客子自然和僮仆亲睦。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主人家住东边肥沃水田地,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蟋蟀欢鸣织机声响,麻雀喧噪谷物正熟。明天将要渡过京水,昨晚却还住在金谷。这一去还想说些什么呢?到边远之地挣份薄禄。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赴济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宁)途中,路过郑州(今属河南)时所写。此诗前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最后四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通过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蒙蒙的烟气之中。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四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拓展阅读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的名篇之一。此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

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十七时的作品。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今山西永济)人,蒲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

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篇。这首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不同,这首抒情小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家居蒲,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之前,却没有任何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似乎更不着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唐代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与孟浩然齐名,并称“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右丞集》。

2、书戴嵩画牛句翻译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自在他乡作为异地的客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倍:加倍,更加。

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遥想兄弟们今天也一定登上高处,

✦遥知:远远推想。✦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们头上都*茱萸,却发觉少了我一人。

✦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是蒲(今山西永济)人,蒲在函谷关与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这是十七岁那年重阳节在长安所作。人不仅写出了佳节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设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对自己的想念,从两面着笔,更见亲情浓重。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也早已成为国人最吟咏的名句之一。

3、书戴嵩画牛句翻译意思

书戴嵩画牛文章有何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书戴嵩画牛》作者是北宋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博学多才。他的歌题材广阔、清新、豪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慷慨豪迈,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这篇文言文叙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戴嵩画作中斗牛的错误,表明了作者文艺创作的主张,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能凭空想象。由此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告诉我们做事要多请教行家,以免出错的道理。

首先交代了杜处士有所爱戴嵩的画作。《牛》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体现了戴嵩的画技高超,令杜处士佩服之至,也为下牧童指瑕做铺垫。

接着牧童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斗牛应该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而戴嵩所画的斗牛却掉尾而抖,这是错误的。

拊掌大笑的动作、神态,此话斗牛也谬矣的感叹,充分表现了牧童的自信和天真无邪。杜处士笑而然之,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最后引用古语揭示文章的主旨,实践出真知。凡是应请教行家里手,也增加了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整篇文章简洁、生动、意趣盎然,不仅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形象也刻画的细腻、生动。牧童的天真无邪、处士的豁达都跃然纸上。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宿郑州》全诗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9583.html

热门阅读

  1. 带不走的妈妈的感人故事
  2. 参加教育考察心得体会
  3. 生日的祝福语
  4.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5. 清明随笔作文
  6. 有关春天雨的诗句 古诗
  7. 松鼠小弟取糖果的睡前故事
  8. 客户公司乔迁花篮贺词
  9. 《风筝》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10. 睡前故事《机灵的小白兔》
  11. 蓝色妖姬诗歌欣赏
  12. 李白《望庐山瀑布》审美赏析
  13. 做家教的心得体会
  14. 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示例
  15. 优美文段摘抄400字
  16.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17. 《和时间赛跑》教案设计范文
  18. 下雨天早安说说
  19. 勇敢的辣椒的生活随笔
  20.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改写
  21. 2015年四强专题二教育心得体会
  22. 他们的故事作文3000字
  23. 婚庆公司的宣口号
  24. 《轮椅上的霍金》说课稿范文
  25. 田径运动会的演讲稿范文
  26. 历史传记初中读后感
  27. 卡耐基《永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450字
  28. 《识字3公园》教学设计范文
  29.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阅读答案及赏析
  30. 2015学习去极端化心得体会
  31. 我骄傲我是一名记者征文
  32. 5以内的加减教案范文
  33. 房屋的租赁合同范本
  34. 李白将进酒创作背景
  35. 忘不了杂文随笔
  36. 初中爱国的古诗大全
  37. 三年级感恩主题家长会发言稿推荐
  38. 猫鼠之间纪实故事
  39.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40. 牌王西洛的故事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8 21:16:59
本页面最近被 39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北京,TA在页面停留了 14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