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柳原文赏析
《咏柳》一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咏柳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咏柳赏析由原上草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主干通常在2-3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悉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柔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涯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它们大概在寻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然枝叶婆娑,绿意融融。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新超俗之感。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烦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
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创造一个清凉世界。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垂柳耐水性强,生长速度快,因此,被广泛用以美化环境等。我国古代已大量植柳。
自古,柳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柳树以它特有的温柔、轻盈、婆娑的婀娜风姿,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成为吟咏对象。人们咏柳爱柳,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宅前种下了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柳便成为品行高洁的象征。
柳树栽种历史悠久,它的适应性极强,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绿柳成荫。因此,我们应大量地栽柳、护柳,让绿色永挂枝头,以美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个春天的开始!
点评:
本文由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引出柳,较自然。作者不仅能摹其形,而且能传其神。先介绍了柳的种类,然后介绍柳的外形,最后介绍其功用。对柳的介绍,有直接的描写,也有资料的引用,既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读之能使人对柳这一树种有清晰的了解。文章语言细腻、优美,用大量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柳风姿绰约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发出我们应大量植柳、护柳的号召,极具*力。
以上就是原上草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咏柳赏析的全部内容,看完之后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
拓展阅读
1、罗邺《放鹧鸪》古诗赏析与原文
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
罗邺素有英资,笔端超绝,然生当晚季,朝纲昏乱,终生坎坷。他游宦天下,往北,去过大漠;向南,曾“飘蓬湘、浦间”(辛文房《唐才子传》)。鹧鸪生于南方,尤以湘浦、闽越一带为多,本诗即写于诗人困处南方时。
诗歌通过作者放鹧鸪归山之举,抒发了羁旅飘泊的复杂感情。诗大意是说:飞吧,被羁囚的鹧鸪,回到你那青山碧溪的故巢,在那儿的刺桐树梢、毛竹丛中,情侣正声声地把你呼唤。鸟儿啊,当你脱离樊笼,得到幸福,栖香已稳时,别忘了不属于你的那个人间,充满别离独处的苦恼,每逢花开的季节,那些离人迁客会触景伤怀,你当善解人意,别去**扰他们,尤其别飞上那结满红豆、牵愁惹恨的相思树梢,用你那“行不得也哥哥”的哀婉之声,去倍添人们的相思之苦。
首言“好傍”、结云“莫向”,款款祝福,絮絮叮咛,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处处浸透着一个“爱”字,这是宽广、深沉的爱!
诗人何以要放鸟,为什么再三致语鹧鸪,这首小诗又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这需要悉心推敲。《艺概》认为,一篇文章之“眼”,如在篇中,则应“前注之后顾之”,移之论诗亦然。人云七绝用力之处在第三句,它起着承上启下,暗中透露全篇主旨的作用。本诗“花时迁客伤离别”一句,正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花开之时乃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用来比况人生,则花开之时,正如人的青春岁月,最值得人们骄傲,而以花比女子,含苞欲放,纷然绽开,又是女性一生中熠熠闪光时刻。当此美妙春光,正是青春妙龄,偏偏逢着“离别”,且是羁旅迁谪中的别离,岂不令人黯然销魂!本诗先言“双栖”、后云“相思”,可见诗人所伤心的,正是男女别苦,统观全诗,知诗人长期颠沛流离、孑然一身,备受相思文火炙烤,深知相思之苦,自己不能“双栖”,推己及物,转而希望天下有情之物终能“双栖”,此为放鸟原因之一。正因为诗人对相思苦涩感受深刻,故不堪闻鹧鸪哀鸣,放了它,亦省得耳边清静,或许能减轻些心理压抑,此是放鸟原因其二。但诗人一片仁心,物亦得兼,何况人乎。他不忍心那些和自己有共同命运的天涯沦落人为鹧鸪哀鸣所苦,故对鹧鸪再三致语,其“痴”何深。这首小诗,短短四句,写出诗人对人对物细腻至深的体贴之情。
一往情深、几多温馨、仁心博爱,这是多么宽广*襟,多么崇高的情操。这就是本诗千百年来传咏不衰的奥秘所在。
2、《古意诗二首》诗文原文与赏析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
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
嚬容入朝镜①,思泪点春衣。
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②。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霜气下孟津③,秋风度函谷④。
念君凄已寒, 当轩卷罗縠⑤。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⑥。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这是一首质朴感人的爱情诗。爱情,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主要在于它作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之一,或多或少地会令每一个人喜悦、陶醉,痛苦和悲哀,爱情的酸甜苦辣是人们命中注定要品尝的,而每一个人所品尝的味道又至少有某些细微的差别。因此,爱情描写,历久弥新,代有佳作。而每一篇成功的爱情作品无不是深刻描绘了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细微心理。这两首诗即是如此。
先看第一首。首句以野外的游禽起兴,游禽在日暮尚且知道返家,自是家中有伴侣在等着它回去团聚,这,至少在女主人公看来是如此,然而,她出门在外的情人却独独未能返家。“行人”,指出门远行之人,此处当指她的丈夫或情人。在她看来,日暮返回的游禽是多么幸福,而她因情人远去,形单影只,又是多么悲惨。这种悲惨在人与游禽的对比中显得异常突出。
“坐销”二句是说在情人未归的情况下,良辰美景,春花秋月都只能是在百无聊赖中虚度而过。“坐销”即是“空度”的意思。也许他们曾经在芳草凄凄的绿洲上嬉笑追逐,也许他们曾经在晶莹的月光下互诉衷肠。而今,芳草依然是那样绿茵茵的,月亮依然是那么多情地洒下丝丝光辉,可是人在何处? !如此美妙的景色,只会令人徒增伤感而已,个中滋味,读者不难猜度。同时,“空度明月辉”还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彻夜无眠的状况,她显然是因为相思而失眠,只好对着依然如故的月亮,回忆那美好的往事。所以,早晨梳妆打扮时,映入镜中的是满脸的愁容,而那春衣上,点点行行,都已洒满相思之泪。此处“嚬容”二句虽是直书其事,平淡无奇,而女主人公的刻骨相思之痛却借此形象地展现出来,令人不胜同情、哀叹。
“巫山”句是借用宋玉 《高唐赋》 、《神女赋》 中楚襄王与神女巫山相会的典故。“彩云没”表示她和情人间爱情的消失。岁月不居,时光倏然而逝,伴随着这**夜夜的相思,淇水岸上的绿条逐渐变得稀疏了,夏去秋来,她的情人并未归家,而成双成对的秋雁正比翼双飞,寻找它们共同的乐园。以秋雁之双飞反衬人之独居,正是上承“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而来。同时,联系对“芳草”、“春衣”的描写,则时间上已由春到秋,女主人公相思时日之长,“行人”返家希望之渺茫便恰当地表现出来。
此诗质朴自然,几乎通篇都是描写女子面对着春花秋月、游禽秋雁而生的感慨,虽然“行人独未归”、“待君竟不至”二句中夹着一点哀怨,却并未发展到愤恨。作品并未透露那个远出的“行人”是因何离她而去,也许是迫于情势,也许他根本就是个负心之人,抛她而别,一去不返。但痴情的女子却只有洒在春衣上的点点泪痕,目送双飞的秋雁,黯然伤心而已。则此人之痴情自不待言,同时在艺术风格上又显得特别温柔敦厚,平淡之中耐人寻味。在结构上,虽是古诗,却对仗工整,简洁明快,于质朴之中透出明丽之感。这正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时的特征。
作品的第二首开始二句即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凄凉萧瑟的境界: 霜气下临,秋风阵阵,大地被笼罩在一片苍凉雾霭之中。此处“下”、“度”二字用得极精确。处于如此凄清的环境中,而又思念远处异乡的心上人,那自是加倍地清冷,所以接下来说“念君凄已寒”,“凄”即寒凉之意,“已”同“以”。看到秋风萧瑟,寒风肆虐,心中难免起一种悲凉之感,照西人说法,是所谓内模仿; 自己心中思念情人,忧愁郁闷,而感觉到本来凄清寒冷的秋风更加不堪忍受,外景与她内心一样凄凄惨惨,是所谓移情。此处可谓内模仿与移情兼而有之。用我们传统术语来说即是情景交融。“当轩卷罗縠”承上句“凄已寒”而来。罗、縠都是轻柔的丝织品,此处当指用罗縠制成的帷幔,夏日挂在门窗上,给人一种凉爽之感。现在既然已处于寒风侵袭的秋天,则自无需再挂罗縠生凉。这既是节气使然,也反映了女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心境。
“纤手”二句是说在这种百无聊赖的气氛中,针线之类当然是不愿动手,连梳妆打扮也懒得去做。而所以如此,则是由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不在跟前,岂止是不在跟前,竟是在千里之外,并且连一丝音迅也没有,这又怎能不令这个痴情已极的女子愁肠欲断呢?她多么希望能见到他,哪怕得到一点他的音讯也好,然而事实却太残酷无情了。“千里不相闻”,这对她是多么大的打击。“千里”,形容相隔路途之远,与情人相会的希望可说是渺茫之极。所以她心绪烦乱,愁肠百结,**忍受着委实令人不堪的刻骨相思之苦。“寸心郁纷蕴”之“郁”字,十分准确地道出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烦躁不安、痛苦难言的心理状态。写至此处,全诗意思已十分明了,本可结束全篇,而诗人意犹未尽,竟又有两句神来之笔: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这两句以景衬情,十分巧妙。女主人公内心本已十分烦乱,所以她看到外面上下翻飞的萤火虫和纷纷飘落的树叶都是十分杂乱的。同时外面这两种乱纷纷的景物又进一步增强了她的烦恼。“况复”二字既是转折,也把作品描写的意境递进一层。恰当地衬托出女主人公受相思煎熬的痛苦。
此诗较好地运用了环境对人物心理状态的衬托作用。霜气、秋风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思念情人时心境之悲凉; 飞萤、木叶的刻画又衬托出主人公内心思绪之烦乱、不安。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使得这首描写常见题材的小诗耐人寻味,具有较强的艺术*力。
注释
①嚬: 同频,皱眉。②淇:淇水。③孟津: 津名,在今**省孟县南。④函谷:关名,在今**省灵宝县南。⑤罗、觳: 均为丝织品名。⑥郁,阻滞: 蕴结。纷蕴: 盛貌。
3、柳亚子《黄花岗谒廖仲恺先生墓》诗词原文与赏析
乱草斜阳哭墓门,从知人世有烦冤[1]。
风云已尽年时气,[2]涕泪难干袖底痕。
何止成名嗤阮籍?最怜作贼是王敦。[3]
匹夫横议谁能谅?[4]地下应招未死魂。[5]
题解
1924年,廖仲恺从上海南下广州时,柳亚子曾赋呈一诗。讵料两年后,当柳氏为参加国民*二届二次会议来到广州这个**中心时,**阵营中所酝酿着的危机却已显现出来——先是廖仲恺被刺,随即发生“中山舰事件”。诗人敏锐地识破*一伙反共专权的真面目,故在会议上直斥蒋氏是新军阀,并向恽代英**建议用非常之手段的倒蒋之策,但未被采纳。诗人感今抚昔,忧心如焚,遂情难自禁地在故友墓茔前一吐积愫。
注释
[1]烦冤: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
[2]风云句:当年叱咤风云的气概,如今消亡已尽。按:此句暗指廖氏去世后,*形势苍黄反复,变幻无常,令人忧愤不已。
[3]成名二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按:这里诗人借此明示对*的蔑视。作贼是王敦:《晋书·王敦传》:“石崇以奢豪矜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而敦脱故著新,意色无怍。群婢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王敦后既得志,欲*朝廷,率部犯京师;帝以为丞相,始返镇。而逆谋至死不衰。按:在柳亚子看来,*已完全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何止”二句意谓蒋氏不仅是阮籍嗤笑的那类侥幸成名者;最可虑的,他是王敦式的野心家、阴谋家。
[4]匹夫:普通人,诗人自称。横议:不同凡响的议论。谅,理解。此句意谓谁能够真正理解我的惊世骇俗的议论呢?
[5]地下句:此句紧承上句,极言与廖仲恺生前相知至深,故有招“未死魂”之举,此皆尊题、扣题之法也。
4、《诗词曲赋文·梦天》原文与赏析
李 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人们一提起李贺的诗,便自然会想到他的想象力之丰富无比,遣词造句又奇妙非常。从这方面看,《梦天》可作代表。本诗写他梦中登上月宫的所见所闻,属于游仙诗一类。全诗短短8句,内容充实丰富,不仅包括了人们所熟知的有关月宫的美妙神话,也抒发了诗人的哲理性的思考。全诗分两部分,前4句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月宫景物,后四句写他在月宫中俯视尘寰见到的大地风光。“月中有兔与蟾蜍”见于《五经通义》。这里的兔更是老兔,蟾更是寒蟾(在《李凭箜篌引》中有“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之句,鱼又是老鱼,蛟又是瘦蛟,兔是寒兔。其例甚多,凡此皆可见诗人遣词造句之独特奇妙出人意表),而且还在哭泣。多么悲凉凄切的画面!既可说是描绘当时天寒雨湿之景,也可说是反映年轻诗人心中的凄苦。继而天气转晴,月亮冉冉升起,月光斜射着云楼上半开着窗户的白壁。小雨初霁,空中水气未干,因为月亮又称为玉轮,所以月光洒在半湿的地上,就成了玉轮辗在它上面了。轧,音亚,辗的意思。以上3句描摹月宫景况,情景是虚幻的,写法却是写实的。在这美妙神奇的背景上,出现了系着鸾佩的仙女,此处鸾佩代指仙女,与诗人邂逅于香陌之上。到这里一转,接下去4句说诗人从天上俯视尘寰,见到了三座神山之下的中国大地,黄尘清水,变化无穷,沧海桑田有如奔马之迅疾,这是从时间上说,千年不过一瞬,而从空间上说,从月宫上、下望中国九州大地,遥望如九点烟尘,*大海也不过是一泓海水而已。
而这首小诗里,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呢?
首先,他摹写想象中的*世界,是由于他对自己所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和内心的苦闷。李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希望事业上能有所成就。在唐代,*上要有所作为,只有两条道路,一是凭借门第,一是通过科举。而科举中最为时人所重的即考进士。李贺出身皇族,但他家早已衰落,无法凭借门第以求仕进,但他又有强烈的抱负,因此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考进士上。以他之才,当然是有把握的,不巧的是李贺父名“晋肃”,进、晋音同,嫉才的人便乘机攻击,说李贺不应参加进士考试、应避嫌。唐代大诗人韩愈为此还写了《讳辨》,但还是敌不过世俗的偏见,李贺万分失望,只得放弃考进士,然后回到故乡。《出城》一诗可见:
雪下桂花稀,啼鸟被弹归。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元和六年,韩愈由洛阳内迁长安,李贺一直受韩的器重,可能得到韩的荐引,他到长安当上了从九品的奉礼郎,工作是在王公大臣祭祀时,在旁边招呼排位次、摆祭品、赞跪拜。这样的职务与他的才干很不相称,他的理想无从实现。不足三年,便以病为由,辞去奉礼郎。诗人仕途上的失意和对现实的不满,形之于诗,有时表现为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时则升华为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追求,本诗则兼而有之。全诗写他梦游月宫,表面是一首普通的游仙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仙诗。月宫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洞府,兔是老兔,蟾是寒蟾,而且还在垂泪。月宫只是一座阴冷的云楼,遇见的仙女,也只是普通的少女。天上并不胜过人间多少。不仅如此,根据神话传说,天上仙人可以长生不死,因而人间帝王想方设计寻求不死之药。但在李贺看来,不仅人世无常,*也是要老要死的。不妨看看他的《浩歌》: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再看 《官街鼓》 的末二句:几回天上葬*,漏声相将无断绝。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辨证思想,在古代是很宝贵的一种思想。这首诗写梦境,想象丰富联翩不断,写月光,便想到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天阴雨湿,便想到月中的玉兔蟾蜍都在哭泣流泪。再由月亮又称玉轮,称之为轮,当与车相同,车轮经过地面可说辗过,月亮既是玉轮,月亮照射下界,有如辗过一般,月亮发出的一团光,也感湿润了。从月球高处遥望九洲,既小且模糊,故曰“九点烟”,再看四周的大海,又如一汪清水向杯中流淌。真是似幻似真,富于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1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