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范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引导研讨式
1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拓展阅读
1、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大纲要求,在教学中应用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能通过课文中的对话,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狐狸奸诈与狡猾。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本课重点加强对学生有语气、分角色读书培养。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从而进入角色会读书。
三、教学难点:
通过狐狸说的话与乌鸦的行为,分析它们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乌鸦上当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
课件、头饰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1. 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你了解它们吗?说一说,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读全文。
3.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生生互动,给予解疑。
4.再读全文,教师梳疑,归纳出难点问题:乌鸦已经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为什么最后还是上当?(此环节是先让学生质颖,在初次质疑的基础上,生生间开始解疑。对于学生能解答出的疑问老师没必要再讲。所以让学生通过第2次读全文,找出学生的难点,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需求,学习兴趣应该比较高涨。
(二)发展迁移,创新应用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看画面,体会故事现场(生动、诙谐的画面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及好奇心)
(2)看画面,认识“窝”与“洞”的区别,了解狐狸与乌鸦所处的不同位置(通过直观的画面,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3)让学生大胆尝试表演读第2-3自然段。借助课件乌鸦叼着肉高兴地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重点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接着画面出现一只饥饿、狡猾的狐狸,师问:“狐狸好想吃呀,可乌鸦会心甘情愿地把肉给狐狸吃吗?那怎么办呢?狐狸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些问题的设计,正好为学生的好奇提供了探讨的机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寻找答案的讨论中去。)
2. 突破难点,有所创新学习4-8自然段
(1)各组读书讨论乌鸦说了几次话(3次),分段读文
(2)同桌表演读,齐读、小组读等(重点第3 次对话)(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学生读得投入,运用了多种手段,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演绎狐狸所说的话,加深对狐狸这种做法的理解,并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出示“狐狸想_____,乌鸦想______”。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学生充分讨论和各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这就是所谓的组与组之间的到动。最后解疑,学生可以说出因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所以它虽然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但还是上当了。)
(三)。形象展示,领悟寓意。
课件最后演示出了乌鸦听了狐狸说的奉承话而上当受骗的结局。(本环节设计最主要让学生轻松地领悟出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课外延伸:
1.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为开头续编故事给家人或同学听。
2.利用活动课表演“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情节。(这些练习,寓学习于活动之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2、中学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范文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1.知道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2.能举例说明 大气压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科学眼光发现大气压强的存在的事例。
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及变化过程分析。
一、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1、42面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 气压计 ,常见的气压计有 金属盒气压计 和 水银 气压计 ,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观察上图,总结大气压强变化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气温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Pa.
●小组讨论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第41面图9.3-4“无液气压计”中的甲图,完成以下问题:
①表盘上的两行数字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②请你读出此时的压强值是多少?
2.海平面附近的气压(1标准气压)约为105Pa,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越低.
●教师点拨[]
1.天气和季节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的变化,冬季气压比夏季高,晴天气压比阴天高;
2.登山用的高度计的实质也是气压计。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是课本中展示的自制实验器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甲是气压计,乙是温度计 B.甲是气压计,乙是气压计
C.甲是温度计,乙是温度计 D.甲是温度计,乙是气压计
2.课本41面关于“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一样,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其实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很多,请你课后查阅资料,看看大气压强还与下列因素有何关系?**.com
①天气 ②季节 ③时辰 ④地理纬度 ⑤水陆 ⑥地势高低 ⑦湿
3.在矿泉水瓶的同一高度不同位置扎l2个小孔,往瓶内加入适量的水,从瓶口正上方往下看,可以看到水向四周喷出的距离都相同,如图所示,此现象表明: 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若此时盖上瓶盖并拧紧,水就不再喷出,这是由于瓶内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瓶外大气压.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2面,完成下列填空:
(1)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下是100℃,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
(2)活塞抽水机使用时,若提起活塞,阀门A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关闭,活塞的下面空气稀薄,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于是,低处的水受到大气压的作用推开阀门B进入圆筒;
(3)当压下活塞时,阀门B被水压下而关闭,水被阻不能向*动,于是冲开阀门A进入圆筒的上部;
(4)再提起活塞时,活塞上面的水迫使阀门A关闭,水从侧管流出。与此同时,井里 的水又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开阀门B而进入圆筒。
●小组讨论
1.教师演示“二次沸腾实验”,学生归纳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液体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液体上方气压的减小而减小。用这个道理制成高压锅,高原的海拔高度高,气压低,普通锅烧水时水的沸点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利用高压锅通过提高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来提高水的沸点,从而达到快速煮熟食物的目的.
2.观察“活塞式抽水机步骤图”(对照课件),分析它们的哪个工作环节利用了大气压强?
●教师点拨
1.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2.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也用到大气压的知识.
●跟踪训练
1.小华制成如图所示的“自动给水装置”,是用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子倒放在盆景中,瓶口刚好被水浸没.其瓶中水面能高于盆内水面,主要是由于(D)
A.瓶的支持力的作用 B.瓶的重力作用
C.水的浮力作用 D.大气压的作用
2.宋代文豪范成大到峨眉山旅游时,发现在山顶“煮米不成饭”,这是由于山顶(D)
A.气压大沸点高 B.气压大沸点低
C.气压小沸点高 D.气压小沸点低
3.20世纪60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尝试用加热青篙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C)
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沸腾 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
2.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大气压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的,记住大气压的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科学眼光发现大气压强的存在的事例。
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及变化过程分析。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9面,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压强确实 是 (选填“是”或“不是”)存在的。
2.大气产生的压强叫 大气压 ,简称 气压 ,一般用 p0表示。
●小组讨论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实验:
(1)如图,将塑料挂钩的塑料吸盘紧紧贴在墙上,那么塑料吸盘能否固定在墙壁上而不脱落呢?如果再在塑料吸盘上戳个小孔,塑料吸盘还能否固定在墙壁上?
(2)将一玻璃管装满水,用一硬纸片封住管口。再倒转过来,如图,玻璃管中的水会不会流下?如果将玻璃管上端弄一个小孔,玻璃管中的水还会不会流下?
(3)用吸管可以吸取杯中的饮料。将饮料杯装满饮料后,再将杯口密封住,用吸管可否吸取杯中的饮料?
●教师点拨
1.奥托·格里克设计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的气压称大气压.
●跟踪训练
1.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C)
A.水往低处流 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C.用吸管吸饮料 D.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
2.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利用大气压强的是(C)
A.啄木鸟用细长而坚硬的尖嘴**树皮
B.骆驼有宽大的脚掌,不会深陷入沙地
C.用吸管将饮料洗到嘴里 D.拦河坝被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3.如图所示,塑料瓶中灌满水,用一张纸覆盖瓶口,压紧后倒置,瓶中的水和纸都不会下落,是因为大气压作用。若此时在瓶底用针扎一小孔,观察到的现象是纸片和水下落。
●自主预习
大气压究竟有多大?阅读第40面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2.请你根据内容简单说说测量大气压强的步骤.
3.假如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200px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小组讨论
为了较准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我们要进行精确测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40面的“托里拆利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内为什么要倒满水银?
2.玻璃管内外液面高度差是多少?倾斜玻璃管又会怎样?玻璃管往下插或往上提,管中水银柱的高度会变吗?改用粗管或细管做试验,管中水银柱的高度怎么变?
3.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有没有气压?管中的水银柱的液面为什么不下降到与管外相平?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4.根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知识,请你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解: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p0=ρ汞gh=13.6×103kg/m3×9.8N/kg×760×10-3m=1.013×105Pa.
5.托里拆利首次较准确的测出大气压的值,我们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强p0=1.013×105Pa=76cmHg压强=760mmHg压强.
●教师点拨
在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时,注意先假设玻璃管内与管外页面相平处有一轻质物片,通过分析物片向上和向下受力情况,来得出结论.
●跟踪训练
1.地球的表面积约5.1×1014m2,地球表面的大气压约 1.0×105 Pa,则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约为5.1×1019 N.
2.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的大气压强值比真实值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B )
A.玻璃管放得不竖直 B.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
C.水银管内的水银太多 D.玻璃管粗细不均
3.下图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多选)(AD )
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B.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
C.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4、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内容
2.十进制计数法。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11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2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