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better than us第三课时的教学反思范文
1.在学校说课
因为在片赛时我上的就是Sounds and words的内容,所以拿到决赛的上课内容后我就按着之前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备了课,在试讲前我先在科组中说课。
尽管都是发音部分,但同事们针对这一课的内容和我再次做了深入的探讨。从课前见学生的安排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到每个环节的过渡甚至是我说的话中的其中一个单词,都非常认真地去设计去思考。李校长还提到学生的问题,确实,因为不在自己的学校,对学生不了解,怎样去设计整个教学和给学生的任务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
我明确了课堂活动是要为教学服务的。而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围绕多方面展开,且在组织时应有适当的调度。再者,细节决定了很多东西。
尽管在片赛上整个教学设计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但如何把发音部分的教学上得更好,设计更多的适合学生和操作性强的活动,或许说初步形成一个语音教学的模式,还需不断地研讨和实践。
这次的说课也让我感受到了科组力量的强大,同事们的出谋献策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内心感谢大家的无私帮助!
2.在校试讲
这是在集体备课和说课后的第一次试讲,不知道是因为周五的最后一节课,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上课时孩子们的情绪上不来,师生间的交流与配合都不是很流畅,所以课后我不免有些失落。
课上,我似乎只是把整个设计流程完整地呈现了一遍,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语速太快、板书设计部规范、书写随意、设计的故事缺乏趣味性;Chant 部分的教学耗时太多、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活动太多效果不落实、教学机智不足……
面对听课的科组老师提出来的一个个问题,我来不及沮丧,马上进行了新的调整。在这次调整过程中,感受颇深的是备学生和教学机智的问题。意识到备学生这个问题,我有目的地灵活地处理了课前的教学环节,如果学生程度较好,那就采用难度较高的活动,相反则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至于教学机智的问题,虽然不能预设,但有了心理准备,我觉得踏实了许多。
这一次的试讲和讨论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的强大和它给我带来的温暖与激励”。衷心感谢我的同事们!
3.在西区中心小学赛课
这是一节赛课,上完后自我感觉比想象中还要好一些。我想这源于课前见学生的时候调动起了他们的情绪;源于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新颖有趣;也源于教法与学法比较统一,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面进一步扩大,于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和之前试教的时候的环节大致是相同的,做了改变的是这一次我把最初的“See the funny pictures and say out the words.”这个环节省了而直接进入”Funny Fellows”的故事学习,可以说是临时做的调整,当时想的是节省一点时间,现在回过头去看觉得得不偿失,相反觉得当时应该用这个环节来引入学习,因为都是学过的带“f”的单词,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整个课堂学生们配合得很好,他们发言很积极,听说读写都非常认真,小组合作学习很到位,对所设计的故事的结局的反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为我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感到由衷地高兴,感谢西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感觉有些遗憾的是在板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错误(后来发现并改过),再一个就是课堂结束前应该对教学内容有个小结。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板书设计的问题,我觉得这节课的板书设计还是显得比较随意,尽管之前试讲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但“好的板书设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点尚未达到。
拓展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准备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苍穹坠落 孕育冠冕 赠予祭献
摇曳旖旎 馥郁凝视 琼浆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板书: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①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②“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③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一、教学效果
1、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抓住这一特点,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
2、深入地挖掘了文本主题。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挖掘这首散文诗的主题时,出示作者纪伯伦的简介,简述作者的身世和经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注入的感情。
3、出示组歌中的另两首诗《浪之歌》和《雨之歌》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汇,背诵精彩的语段,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添砖加瓦。
4、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美之后,我鼓励学生进行散文诗的创作,培养学生创作的欲 望,体会成功的收获。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因为课程而赶任务,读得不好,随时停下来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体会到了诗中的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三、不足之处
本文是一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而我在问题设计上,语言欠生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课堂调控不够到位,文章的拓展上衔接不够,拓展内容时间仓促,没有很好地体会把握作者赋予文中的感情。
四、改进措施
2、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及反思范文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3、文本身份与课堂阅读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课堂阅读教学设计视野中的文本身份的多重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样一篇文本,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它必然被赋予了不同身份。课堂阅读与课外的自由阅读有着不一样时空环境,课堂阅读所读的文本是赋予了一定的积极的目的需求的。在教学视野下,阅读一个文本,要读到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读,都是被预先设计了。这种预设,首先表现在文本处在某一特定教材系统中,它有着不同的角色。如同王荣生博士所梳理的“定篇”“样本”“例文”“用件”之类的不同属性。其次,表现在教师对文本的读解和对文本所属的教材(课本)体系的理解上。第三,表现在文本与文本所属的教材(课本)以外的其它因素,诸如考试评价趋势等对文本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制约,比如部分教师将文本的课堂阅读教学设计试题化,类似的这种“以考定教”的阅读教学设计理念,无意是在窄化了课堂阅读教学的内涵。
课堂阅读的物理时空是相对封闭的又是无限宽阔的,特定的教学场景、特定的时间长度、以及特定的课堂氛围,都决定了课堂阅读自有特性。从文本与读者的关系看,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文本的特定读者,这是显在的读者;此外,还有潜在的读者,教师和学生在读解文本时,他还受到周围的与文本关联的文本读解阐释资源的影响。以教师而言,他理应是文本读解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之前,他应该是已经对该文本进行了独立的读解和参照的读解。独立的读解,又可谓是裸读,直接对文本离章析句,探寻并阐释其言语意义与言语形式。参照的读解,即是援用其他读者对此文本的读解经验以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对话资源。这个参照的读解资源是深广的,诸如教参、教学类报刊、其它影视资源以及网络信息等。潜在读者就藏身其中。一个经典文本,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读解阐释的历史都可能左右读者的阅读认知与审美判断。
读解阐释的不同价值取向,决定着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切入点。经典文本无论在言语内容还是言语表现方面,都具有诸多的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切入点。从言语形式入手,还是言语内容起始,还是要在实际教学中由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与学段课程体系等的规范作事先预设,而不能仅仅跟着感觉走。那种所谓“非预设”的一味强调动态生成的课堂阅读教学,似乎是保护了学生的原生态阅读,关照了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境,但实际上却可能造成课堂阅读教学的整体无序化,长此以往,它的教学效益如何,是很值得怀疑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阅读教学的阅读情境本身就不是自然的真实,它是处在规定的时空中的有着特定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不自由状态的阅读。因为这种场合中,文本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强势存在,即从静态意义上讲,对于学生主体而言是没有阅读与否的选择权的。换言之,学生面对课程(教材)体系中的阅读文本是被动的,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一文本对于学生(学习者)身份这一读者而讲,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必须阅读的任务。而完成这种特定的阅读任务,需要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达成某种默契。这种默契就常常需要借助阅读教学的设计。为了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必然会有不尽相同的教学设计。比方教学《邹忌讽齐威王纳谏》,有的老师着眼于该文的类比说理的论证技巧;有的则着眼于该文的人物形象个性与德行品质。前者是关注读中悟写,为写而读;后者则在意情感的熏陶与道德的教化。究竟哪一种阅读教学设计是合理的,目前尚未有一种科学的衡量标准。但是,从当前人们普遍指责的那种抛弃文本、**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行为及其理念的现状看,基于课堂阅读教学视野的文本读解与阐释是有一个起码的低线的。超越了它,是否可以名之为“恶搞”或者“忽悠”?
假如说文本读解阐释是有疆界的,那么这种读解阐释的疆界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是文本的身份规约。在教材(课本)系统中的文本,它是有特定身份的,它是课文,是课程构成的基本元素。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成为“课文”,就当下的课程语境讲,学生是相对被动的,教师也是相对被动的,他们难有自主的选择权(而且,即便有自主选择权,也可能是不便于操作的。以前有个别老师不用国家统编教材,而直接用《三国演义》《红楼梦》来充当学生的语文阅读教材,看不出这种教学设计有什么合乎教育科学的理据)?当文本成为课文,毋庸置疑,它必然既有历史传统的默认,也有当代意识的渐染。文本的身份规约,首先是文本自身属性的,包含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个层面。前者指涉文本的思想内容,即它说了些什么。后者指涉文本的表现形式。它是怎么说的。其次,是文本的课文属性,它在教材体系中担当的角色。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中曾多年沿袭的“课内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的身份规约,恰恰在引导着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除了课本所属的教材体系(课本)附加给课文的身份属性外,从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看,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者的教师,他自身的阅读方法、阐释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必然潜在地左右文本读解阐释的疆界。教师作为一个熟练的读者,一般而言,他的视阈必然要大于作为一个不熟练的的读者——学生——的视阈。二者的对话是有间隔和落差的。
现在,不少教师所津津乐道的深度阅读(我不知道深度阅读是否能有一个合乎学理的定义,据我有限的有关标榜为深度阅读的课堂阅读教学的课例的阅读,我觉得还是教师的预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少“深度阅读”多在文本的意义指向诸如文化的、人性的、历史的、道德的、审美的等方面进行一些引人注目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说,它首先是教师在拓宽着文本的疆界(当然不排除作为对话一方的学生读者某种类乎灵光一闪的阅读认识与审美判断的导引与激发)。很多情况下,深度阅读是挣脱了某一特定文本的课文身份的规约,尤其在单元系统中的阅读课文,一旦深度阅读了,可能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会被遮蔽。这种遮蔽未尝不是好事。比方阅读《陈情表》,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一个问题:李密所陈之情是真情还是伪情,李密孝道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设计指涉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判断和评价,它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的欣赏与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3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