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风流子》诗词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2 17:53:08

张耒《风流子》诗词翻译赏析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译文]芳草含情,延伸到天际,牵动离人的忧愁。斜阳无语,鸿雁横渡南浦,我在西楼久久伫立。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释:

亭皋:水边平地。

捣衣:在砧石上捶洗衣服。

庾肠:指庾信愁肠。庾信流寓北周,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南朝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时常思念故乡,多在诗文中表达。后以此典泛指愁肠。

潘鬓:西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间。后以“潘鬓”指早生白发或早衰易老。

谩:不经意。 谩簪:随意的簪上(菊花)。

锦字:妻子或情人的书信。《晋书》卷九十六载:苻坚时秦州刺史窦}舀被流放,其妻苏氏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香笺锦字:珍贵的书信。

青鸟:神话中西*的使者,后人因称使者为青鸟。

树叶纷纷飘落在水平地上,重阳将近,又是妇女为亲人捶打寒衣的深秋了。怎奈我像庾信那样在他乡羁留,满腹愁绪,双鬓渐白。轻慢地把菊花插在头上,恐怕那菊花也会感到羞辱吧。天色已晚,遥望楚天,一直望到水气笼罩的白苹尽头,一直望到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芳草含情,延伸到天际,牵动离人的忧愁。斜阳无语,鸿雁横渡南浦,我在西楼久久伫立。

不知伊人是否安康?虽然有书信和题诗,可是两地渺远,无从寄送。碧云已合而伊人未至,青鸟杳然而音书全无。伊人也许在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眉头紧皱,怎么也无法停止这相思之愁。情到深处,无从诉说,不如交付给东去的江流。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几句大意是:芳草似有情意,夕阳默默无语,雁从南浦横空飞过,人在西楼独倚。

这是状写离愁的千古名句。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每一种景物都蕴含着深深的离愁。芳草有情,追随游子远行天涯,闺中人却不得相伴;夕阳斜照着楼头凝望终日的思妇,同情她内心的忧伤,却无语可以告慰;雁从送别的南浦横空而去,带不走思妇愁苦的心声;人在西楼伫立倚望,望断芳草天涯,不见行人何处。此时此地,真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见温庭筠《望江南》)。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句表现得非常典型,写离愁可以化用。

此词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的情怀。《餐樱庑词话》评此词云:“张之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发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用质语为结束矣”。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地点、时令,流露出思乡之意。“木叶”,即树叶。“亭皋”,即水边平地。“木叶”、“捣衣”和“重阳”连用,意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夫妻间两地相思之情愈益浓厚。这是因为:重阳节是人们登高饮酒的日了,有亲人外,不免互相思念:“捣衣”,常用以表现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九月换季之时,家家准备寒衣,这时,“捣衣”更容易引起思妇对游子痛苦的思念,游子也容易由此联想到妻子的恩爱。接下来四句,写思家之苦。“庚肠”,化用庚信羁旅北地而不忘家国的典故,指思乡的愁肠。“潘鬓”,化用西晋文学家潘岳“三十有二,始见二毛”的典故,指中年鬓发初白。此四句谓由于忧伤深重,鬓衰将不胜簪。上片结末七句,均以景寓情,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白苹”,“红蓼”,都易使人想起离家之苦,故云“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词人对游子思妇离别之苦的同情。“雁横南浦”,因物兴感,言雁届时即归,而人分离后却不能归去。“人倚西楼”,点出游子登眺之处。

过片点明所思之人为“玉容”——思妇,揭示词旨所。“香笺”四句,写游子对闺中人的怀想。接下来四句,转以想像之笔,设想妻子怀念游子时的痛苦情状,表达了游子对妻子深挚的爱情和痛苦的思恋。

结尾两句,以质语收束全篇,言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反而愈益愁苦,倒不如把此情交付给东流之水带去为好。

纵观全词,可见“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确乎以抒情见长。

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词。上片落笔写景,首先点明季节。“木叶亭皋下”三句,写时近重阳,树叶纷纷飘落到平荡的水边地上,又是妇女为亲人捶打寒衣的深秋了。这里“木叶”即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乡思。“亭皋”指水边平地。“重阳”即阴历九月九日;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有亲友在外,届时不免互相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送远方的亲人过冬。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沈佺期《独不见》亦云:“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种“捣衣”之声,最易引起闺中少妇对远方征人的痛苦思念。而远行之人也容易因此想到妻子在家为自己捣衣的情景,既感到痛苦又温暖。这里“木叶”“捣衣”连用,不仅写出了深秋特有的景色,为全词烘托出萧瑟凄清的背景,而且为下面的词意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花也应羞。” 这数句又紧承起句,意思说,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现于鬓角,再轻慢地把*插在头发上,那菊花也该感到羞辱吧。这里“庾肠”,即庾信的愁肠。庾信本为南朝时梁朝的*,因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故常思念祖国和家乡。其《哀江南赋》序云:“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潘鬓”,即潘岳的斑鬓。潘岳为西晋文学家,貌美而早衰,其《秋兴赋·序》云:“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为中年鬓发斑白的代词。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词人由于忧伤,鬓衰将不胜簪,故云:“谩簪*,花也应羞。”以此反衬出暮感的深沉、乡愁的浓烈。

“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在写景中寓离别相思之意。心中既然充满乡愁暮感,所以不仅遥望楚天的晚空,一直望到水气缭绕的白蘋尽头,一直望到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白蘋”,水中浮草,因其随波漂流,容易引起游子产生离家漂泊的伤感。

“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词人是淮阳人,所以,遥望楚天,思乡之念便在不言中了;再加两点染,则把他乡愁之深烘托出来了。这里虽纯是写景,但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数句紧承“白蘋”“红蓼”两句而来,含着情意的芳草,默默无语的夕阳,横渡南面水滨的大雁,是词人所望到的,但却没有望到故乡,在这种望而不得的情况下,他只好倚着西楼心往神驰了。这几句写景,将词人遥望故乡而不得的执着深情又推进了一层,词意含蓄,画面完整,真所谓“物以情观,情以物见”了。“人倚西楼”点出游子登眺之处,交代了“楚天晚”至“雁横南浦”六句都是极目之所见;由所见而引起所感,因而所见之景物都似有了人的感情。

下片换头“玉容知安否?”点明所思之人,揭示了词旨所在,使上片所写种种情景明朗化。这句“玉容”,极言容貌之美如花似玉,这儿即指倚楼遥思的对象。“知安否?”曲尽对遥思对象的关切和挂念,由此而引起下面相思的倾诉、深情的抒发。

“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意谓书信和题诗,由于两地渺远而无法见寄,徒然地怨那晴云分离,使者隐没。这里“香笺”,即美好的书札;“锦字”,织锦上的字。晋代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织绵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情。“青鸟”,传说西*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世常以此指传信的使者。“碧云”,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句,这里借以写对于闺中人的怀思。由于香笺锦字,两处悠悠,碧云已合而佳人未来,青鸟杳然而音书全无。词人于此以铺叙写法表达两地分居、不见来信的怅怨,愈加显出“知安否”所包含的深沉挂念的分量。

“向风前懊恼”四句,转以想象之笔,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他想象妻子也许在风前月下,芳心懊恼,眉头紧皱,怎能止得住那百无聊赖的愁思呢?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妻子深挚的爱情与痛苦的思念。这种诗词常用的手法,比较容易使读者感到生动亲切。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用质语绾合全篇。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倒不如将此情交付给东流之水带去为好。毛滂《惜分飞》曾云:“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构思、手法与此相同。(池万兴)

拓展阅读

1、贺铸《浣溪沙》全

【**--

导读:本篇为闺情,全篇写景却又句句含情。人以白描手法描写女和月摘梅的情景,表现女惜花爱春的美好情怀,同时又露出对独处深闺的美人的倾慕和爱恋。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拈粉香归洞户①,更垂帘幕护窗纱。东寒似夜来些②。

[注释]

①洞户:指女的居室。

②寒似夜来些;似:相当“于”,即“过于”义;夜来,即“昨日”;些:语辞。全句意即:东比昨天还冷啊。

楼角上刚消散一抹晚霞,淡黄色柳枝上暗栖着乌鸦。美人正乘着明月采摘梅花。

她笑捻着梅花回到闺房,又放下帘幕遮护窗纱。夜劲吹寒意有些添加。

【评点】

本篇为闺情,全篇写景却又句句含情。人以白描手法描写女和月摘梅的情景,表现女惜花爱春的美好情怀,同时又露出对独处深闺的美人的倾慕和爱恋。

上片描写的是室外的景色。“楼角初销一缕霞”写在楼角的上面,一抹美丽的晚霞渐渐消散,给读者展开一幅充满动感的图画。“淡黄杨柳暗栖鸦”点出此时为初春的景色,只见那淡黄色柳枝上,有乌鸦栖息的身影。人着一“暗”字,境界全出,渲染出清幽美好的氛围。“玉人和月摘梅花”写得更美,玉人,本来是如玉一样的美人;而月下的玉人,则更是美不胜收;月下的梅花,那该是一幅“暗香浮动”的画面吧。此处正是“以境衬人”,明月美,梅花美,那玉人当然是更美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如花似玉的佳人,趁着银白似水的月光,采摘暗香浮动的梅花,此时此刻,月、花、人三美相映,是何等美好的意境!短短七个字即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清丽美好的画面,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

下片描写的是室内的情景,主要表现了玉人的内心世界。“笑撚粉香归洞”写美人笑着手捻梅花回到闺房的情景,令人仿佛听到了她的声音,还产生了追逐她踪迹的愿望。为何“笑”?中并未点破,难道是因梅花的清新气息让人喜悦,于是不由自主地会心而笑,还是因为想起了什么其他让人高兴的事情来?人深藏不露,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更垂帘幕护窗纱”写美人的动作,只见她又放下帘幕,让它遮护住窗纱。因为此时东吹起,屋比入夜时冷了许多,放下帘幕是为了暖和一些。“更”字点出天天如此,早成为一种习惯,可见人观察玉人已很久了,暗含早已倾慕佳人很多时日。“东寒似夜来些”写得极为精妙,既承接上文,补充说明了“垂帘”的原因,又呼应了上片从晚霞消散到月亮初上的情节。此句虽表面写美人微感春寒的情景,实则隐含了人月下看人的心情,可以想象他眼见佳人关窗闭户,一切美景消逝,而生出的怅惘与失落。

写景潇洒出尘,语言绮丽清新,意境清丽幽深,给人以美的享受。

咏闺情。即景抒情——是对闺情的吟咏。上阕写景,红消霞散,淡柳栖鸦;玉人、月色、梅花,意象叠加,有无穷韵味。下阕集中写“玉人”折梅归户、垂下窗帘的连续动作,以心理描写作结,表现了一位闺中玉人的春思与情感。全篇意境优美,氛围清纯;深得言情高手“不著一字,尽得”之要旨。

2、王维《汉江临眺》全

《汉江临泛》是唐代人王维于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创作的一首五律。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全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联写众水交,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日,留醉与山翁。

文解释:

楚国的地界与三湘连接,在荆门与九条支相通。地势开阔,江水好像一直滔滔到天外,远处山色若隐若现,时有时无。城市就似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好像使远处的天空摇动起来。襄阳正是和日丽,一片好光,留下来与山翁共醉。

汉水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语解释:

三湘:湘水总称。

九派:长江九条支

浮:浮于。

日:光。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的力作。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笔法飘逸,错落有致,优美素雅,意境壮阔,就像一幅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3、《赠孟浩然》文及

吾爱孟夫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注释

1.孟夫:指孟浩然。夫,一般的尊称。

2.:古人以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章,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4.白首:白头,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

6.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4、经小毖的原文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艹幵}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注释

惩:警戒。

我必须深刻地吸取教训,使其成为免除后患的信条:

不再轻忽小草和细蜂,受毒被螫才知是自寻烦恼;

不再听信小巧柔顺的鹪鹩,它转眼便化为凶恶的大鸟;

国家多变故已不堪重负,我似乎又陷入苦涩的丛草。

。周颂中只有《酌》

“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四两句时虽曲意迎合,仍殊觉难以圆通。其实,“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视,却能对人施于“辛螫”之害,与五

蔡叔

由于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别,《访落》可以说是周公代表成王所发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则信乎为成王自己的声音。其时,成王年齿已长,*上渐趋成熟,亲自执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不过,在《小毖》中,成王这种强烈的愿望,并非以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深刻反省予以表达,其体现便是前面所说的着重强调“惩”。

《小毖》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惩前的大力度,正说明反省之深刻,记取教训之牢,以见毖后决心之大。惩前是条件,毖后是目的,中毖后的目的虽然没有丝毫的展示,却已隐含在惩前的条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为表面现象蒙蔽而受害,曾面临小人图穷而匕现的威胁,也曾经历过难以摆脱的危机。但这何尝又不由此而受到启发,进而深思:此时的成王,已经顺利度过危机,解除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并将保持*上的清醒,决心为巩固**而行天之威令。

使用相关成语最好溯其源,这也是应该认识的一个规律。

点击查看更多张耒《风流子》诗词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04b.cn/articles/47158.html

热门阅读

  1. 十二生肖狗的故事
  2. 精选六一儿童节诗歌
  3. 关于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案人教版
  4. 奢侈的寓言
  5. 关于味道的经典散文
  6. 关于春天的优美诗句
  7. 201西方复活节祝福语
  8. 人教版小学语文《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9. 2016最新有关万圣节快乐的说说
  10. 以中国梦为话题的作文3000字
  11. 初三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的范文
  12. 大班春游策划小结范文
  13. 201年鸡年拜年吉祥祝福语四字
  14. 枯叶慕花落花成泥诗歌
  15. 最新商铺转租合同格式是什么
  16. 学习团章心得体会
  17. 励志谚语精选
  18. 2015公司十周年庆典贺词
  19. 教师通识培训的学习心得
  20. 80句超惊艳的经典签名
  21. 德鲁克的名言
  22. 格林童话《老鼠、小鸟和香肠》
  23. 2015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心得体会
  24. 物理实验室管理者述职报告范文
  25. 《恶搞西游记》小品剧本台词
  26. 五金材料购销合同
  27. 谜语王国话题作文
  28. 格林童话故事:画眉嘴国王
  29. 荡气回肠的造句
  30. 教学视导品德教学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31. 胡先生说要和她一起离婚杂文随笔
  32. 甄嬛传句子
  33. 莫高窟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4. 数学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范文
  35. 朋友满月酒祝福语
  36.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原文及译文赏析
  37. 我的梦想短诗歌
  38. 最美的文字值得背三遍的情感美文
  39. 学习泸州英雄蔡松松心得体会
  40. 闹元宵优秀作文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3 15:22:00
本页面最近被 47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96 分钟。
← 返回首页